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石岭下类型彩陶的艺术特色

石岭下类型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陶器陶质细腻,个别有夹细砂现象,陶色以橙黄色和砖红色居多,造型和着彩都很有特色。首先,从造型上看,器形有瓶、罐、盆、壶、瓮等,与仰韶文化相比较器物向高发展,特别是长颈瓶,颈部细长,体现出礼器特征。瓶、壶、罐口沿部位均向外翻,形似喇叭,盆和瓮数量较少,也口唇外翻,陶器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有明显经过慢轮修整的痕迹。器皿对称规矩,器表多进行抹、压、磨、刮等修整工序,因此光滑明亮。

其次,着彩独特。石岭下陶器上多施有彩绘,彩绘有红、黑、白三色,但均单独呈现,没有复彩和先以一色打底再用另一色描绘的现象。偏褐色的红彩在石岭下彩陶上最为常用,彩绘有的饰满全身,其彩绘纹饰既不同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又有别于马家窑类型。具象图形和抽象图案兼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观赏性,主要纹饰有人面鲵鱼纹、蛙纹、群虎相扑纹饰,变体鸟纹、旋涡纹、平行纹、波浪纹、网纹等,其中鲵鱼纹和变体鸟纹最为特别,为石岭下陶器所独有。现分述如下:

鲵鱼在天水当地因其叫声似婴儿,前爪酷似人手又称“娃娃鱼”,生活在天水、陇南一带的溪水中。现出土石岭下鲵鱼纹瓶早期结合人面,身体与肢爪部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以后鲵鱼纹身体部分被夸张变宽向方形发展,头部尖圆、四肢变短,体现出图案化特点,最后抽象为不规则的圆形网格纹。鲵鱼纹不仅为石岭下所独有,而且拥有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独特的文化含义。有学者将鲵鱼视为龙的早期形象。国内学者何新、刘志雄、杨静荣经考证后认为,彩陶上的鲵鱼纹是“龙”的早期母图。也有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时兴盛的神人纹是经由鲵鱼纹演变而来。以上两论虽有争议,但人面与鲵鱼身体的结合所表现出的寓意表明,鲵鱼当是石岭下史前先民的图腾应无异议。(图 9)

变体鸟纹主要表现鸟的头部和颈部,一般作为主要纹饰与中心为杏圆的莲弧纹饰相配合,以二方连续的形式配置在陶器颈部或者上腹部。图形旋动精美、寓意深刻,从其自身演变过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马家窑类型彩陶水旋纹的演变过程, 对于揭示两者之间前后承袭关系意义重大。(图 10)

另外,1979 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M211 号灰坑出土了一件石岭下类型的两兽相斗纹彩陶罐,猛兽双耳耸立,两目圆睁、龇牙相扑,身上的花纹和蜷举的长尾似为虎形,为彩陶中仅见的猛兽纹样,为揭示史前渔猎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造型的发展和独特的着彩体现出石岭下类型陶器的艺术水准。 708Nw3RhPQgJnvEbYlHcaQYR/HnJYG2A13f4n4jBVOs6aX4Xd59j3soDiGCQ3c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