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马家窑文化的源头和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村,是裴文中先生于 1947 年在甘肃进行田野调查时首先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复查,1962 年甘肃省博物馆在该遗址复查时得到了一批研究价值较高,造型、制式、花纹都十分特殊的器物。人们将它们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类型提出来,并正式命名为“石岭下类型”。自“石岭下类型”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它的归属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一、认为石岭下属于独立的史前文化,应该名之以“石岭下文化”;二、认为石岭下归属仰韶文化,属于仰绍末期,由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三、认为石岭下属于马家窑文化,是马家窑最早的类型,也就是马家窑文化的源头。曾经长期主持甘青考古发掘工作的谢端琚先生就持这一观点。

武山县石岭下村出土的石岭下类型器物虽然比较少,但是其彩陶独特的制式和花纹(特别是它独有的棕色彩绘和变体鱼鸟纹),还是为其研究提供了类型标准。后来在天水罗家沟遗址发现了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类型从下到上的三叠关系。为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例证。1980 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发掘中发现石岭下类型器物,这是该类器物最西的分布地。1981 至 1990 年发掘的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两处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石岭下类型的器物。甘谷灰地儿出土器物表明,它是一处以石岭下类型为主的遗址。另外,秦安大地湾四期出土器物与石岭下类型基本一致。大地湾考古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揭示了在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发展历程。大地湾四期下层大地湾三期属于庙底沟类型,上层大地湾五期非常接近马家窑类型。

从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来看,石岭下类型出土范围主要集中于陇山以西的天水、武山、甘谷一带,最远辐射到青海。其地域范围没有超过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地域界限。就石岭下陶器来看,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在陶器的形状、制法、纹饰等方面相近和相承的因素很多。石岭下类型器物多以瓶、壶、瓮为主,盆、罐次之,器物向高发展,陶质以橙黄为主,这些都与马家窑器物特征相符。另外,石岭下陶器壶、瓶、瓮口沿多外撇(即喇叭口),与马家窑类型器物一致。从纹饰上看,变体鱼鸟纹为石岭下所独有,石岭下变体鱼鸟纹无论从飞跃的动感还是以圆点定位做二方连续水平展开的骨式法则来看都和马家窑类型的水旋纹有更多的关联,只不过马家窑的旋纹更繁复罢了。以圆点、弧线填充,形成图案是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纹饰中的共同特征。

马家窑类型与石岭下类型遗存分布范围大部分是重合或交错的,尤其是在渭河上游均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差别只是马家窑类型往西边延伸得更远些。从师赵村、灰地儿、傅家门、西山坪、大地湾四期等多个遗址采集的石岭下类型碳标本经过碳 14 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3690—前 3023 年之间,和马家窑类型年代上早晚衔接较紧,且多处遗址发现两者在地层上存在叠压关系。从文化内涵上观察,它们也存在着较多的上下承袭关系的遗物,反映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可以作这样大胆的推测,马家窑文化接石岭下类型的薪火在天水一带开启,向西传播,并影响到青海、宁夏,考古资料表明马家窑类型不可能从异地迁徙而来,因而只能由从陇山以西的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

石岭下类型自被提出至今没有发表过正式的发掘报告,其资料多源于与其他类型文化有叠压关系的遗址。缺乏典型资料,标准比较模糊,但就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石岭下器物特征明显,纹饰独特,鲵鱼纹、变体鸟纹及连弧纹这三种典型纹饰不出现在其他任何一类型的器物之上,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石岭下类型虽然上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但是石岭下器物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和庙底沟相比较更接近马家窑类型,因此,石岭下应归属于马家窑文化,并应视为马家窑文化的早期类型。 I1JBRbKKk06LGOeQ2D023cCIeS7L1o9NImdUNNvoV4UOJz7DBL/VEuOuBq+0nq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