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共外交之殇
——钓鱼岛危机风潮反思

博联社创始人、总裁 马晓霖

今天既然谈中国公共外交,我想谈谈今年最大的外交事件——钓鱼岛危机。从公共外交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个角度切入,分享一下我所认为的这次危机中公共外交存在的缺失。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概述:第一是钓鱼岛危机的实质;第二是中国在钓鱼岛危机中的得失;第三是钓鱼岛事件在公共外交方面存在的反思;最后是我的个人呼吁:尽快恢复人文交流,尽快修复公共外交。

钓鱼岛问题的实质,不管是某种程度上历史归属渊源,还是现实的由争端上升为危机,事态完全是日方挑起的,本质就是主权与国家核心利益的争端。对中国来讲,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绝对不会让出半步的。

先说钓鱼岛危机的得失。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外交应该说抓住了非常好的机遇,化危为机。这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日本方面出现严重误判,以为中国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怕跟它撕破脸。因此,日本首先抛弃既定共识,改变老一辈领导人搁置争议的共识。中国抓住这一机遇,顺水推舟,强化主权,不再像过去受制于既定共识:一切归零,靠实力说话。

从今年以来的态势看,钓鱼岛历史已经被改写,过去多少年日本非法单方面控制钓鱼岛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看到的是中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掌控局面。原来是日方为主,现在中国在钓鱼岛水域的巡航成为常态,甚至出现驱赶日方舰船的维权行动。所以,至少从外交上讲,这一轮的钓鱼岛博弈,中国是完胜的。

但是,从公共外交的角度看,我们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研究的地方。第一是我们民众参与过度;第二是街头运动导致不同程度的打砸烧,这在媒体充分曝光的时代恶化了中国的国家和国民形象;第三是街头运动的形态、方向、性质、目标容易失控和走向极端,如果这种街头运动被外来的颠覆力量操纵和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

第二个层面,反对日本错误政策,我们该不该发起经贸战?经贸是全球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据统计,日本在华企业至少为 100 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也就等于影响着中国 100 万个家庭的收入和生活。如果考虑到产业延伸,间接关联的近千万个就业岗位,那么,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生活就会受到抵制日货的影响。另外,中日贸易之间的结构问题:双方进出口产品品质不一样,我们销往日本的是中低端的日用生活品,很容易被东南亚等国家所取代,但是日本销往中国的主打产品是中高端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我们较难找到替代品,它会导致我们相关产业链条的断裂。投资方面也是不容乐观,2011 年日本对华投资 127.8 亿美元,而中国在日本的投资只有 11 亿美元。当然,说得更大一点,中日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危机弥漫的情况下两国爆发贸易战,会进一步伤害世界经济,反过来也会伤害我们的经济体,而最终被伤害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回归民本、人本,经贸战一定要避免。这次风潮,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日系车,日系车在中国有 20 多年的生产历史,为中国走向汽车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所谓的日系车有一半都是向中方投资和控股的,抵制日系车,日本损失一块,中国也要损失很多,所以抵制日货是伤害自身经济的不智行为。

第三个层面,是不是该终止官方与民间的正常交流,特别是民间的交流?我们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 40 周年的庆祝活动一再压缩规模,一再推迟直到最后取消。另外,全面取消赴日文化交流项目,还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媒体表现。今年中国的媒体从电视、报纸、电台到互联网,都借题炒作,这背后首先是商业指标追求: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等。媒体正常、客观报道确实可以体现民意和凝聚民心,但过分炒作则夸大民意和扭曲了民心;既形成声势也制造噪音;既策应外交也干扰外交。钓鱼岛危机以后,我所到之处很多人问我中日要不要打仗?什么时候打?能不能打赢?我认为,这种巨大的关切相当程度上与媒体的 24 小时轮番轰炸有关。

钓鱼岛危机与公共关系、公共外交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做理性的分析,考虑公共外交的发展。

从公共外交看,维护民间外交特别重要,因为中日关系两千多年来友好是主旋律,人文交流是主要方式,现代邦交正常化甚至主要是依靠民间交流来促成的。所以,一定要看到中日关系的特殊性,这和其他国家政府主导双边关系建立不大一样。钓鱼岛很重要,但是中日不战更重要。政府之间可以博弈争斗,但是人民必须和平友好。

从哲学层面看要点面结合,双方在一个点上争得你死我活,在其他方面就要更加友好,避免全面崩盘。还要有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权衡。

从策略角度讲,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一个大原则,即“斗而不破,争而不战”,尽可能赢得我们的利益,持续我们的利益。

此外,对钓鱼岛事件的全面考察应放在更大历史和世界维度来看,钓鱼岛事件事关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事关中日历史与现实整体的关系,事关亚太关系格局和战争与和平,事关中国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事关中国战略机遇期维持与延长,事关中国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关中国处理复杂周边关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和统筹好这些关系。

今年 9 月,日本一批精英人士发出呼吁,希望中日双方关系恢复正常。随后,我和一批知识分子也发出倡议书,希望中日关系回归理性轨道,特别是恢复民间交往。但是,没有得到媒体的重视,这愈加折射出中日公共外交的艰难与可贵。

(本文原载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报》331 期) aVFzPgx+Ka/rfoZZ7mpnw76EAxXq8hDODVQvfTcbd58yxbahm3q0OzPAXUDH5R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