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失败的适应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遭遇过失败。一生中事事顺利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事实是:失败远远多于成功。面对失败的困扰,人们要忍受痛苦的折磨,接受心灵的洗礼。要走出失败的困境,更要付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代价。从这种意义上讲,失败比成功更显得重要,更显得珍贵,也更显得有价值。

大发明家爱迪生研究蓄电池时,共做了九千多次试验,全都失败了。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再搞了,他却信心百倍地说:“我没有失败,我已经知道九千多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成果。”把失败看成是一种“成果”,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成功,这是爱迪生的远见卓识,也是他屡败屡战的生动、真实的写照。在世界科学史上,爱迪生应该是最为成功的科学家之一,可他遭受失败的概率却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据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统计,像日本美国那样的科技大国,科研失败率也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即使那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成功,也是屡败屡战之后才获得的。可见,失败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你如果畏惧失败,就别想获得成功。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失败也是这样。正因为有前人无数的失败和挫折,后人才变得越来越聪明。有了前人的“前车之鉴”,我们后人才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经验固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各种各样的教训也同样是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食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在科学上,要得到正确的东西,总要先犯很多的错误,如果你把所有的错都犯过之后,那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了。”这段话,通俗地说明了失败与成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哲理的提炼,也是经验的总结。

世界上没有神仙,少有天才,大多是极易犯错的芸芸众生。历史上、现实中的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也大多是凡夫俗子,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怕失败,并善于在失败后总结教训,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改正错误。所谓“聪明人”,也可以说就是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不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就是一种“失败”,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想:“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失败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普遍现象,我们无须在它面前惊慌失措,也无须感到心灰意冷。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叫阿Q,他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忘却了皮肉之苦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无可否认,阿Q精神确实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对的方式,以求得一种心理的平衡。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积极的意义。

面对失败,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哪怕屡败屡战,亦能在失败中发现通幽的曲径,从而走出困境,寻找到柳暗花明的理想境界。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只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攀登的阶梯,我们就可以摘取理想的硕果,创造辉煌的人生。 CCjI0+KtLQvoWx1Afr5iqQ6JOqi7tDakSHgaPkk+8W5XBXK1hJjSgKvj+/mtB3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