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新闻事业从诞生开始,就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和舆论的载体,每一项新闻事业都必然地从属于某一个阶级,成为某一阶级的舆论工具。因此,不论是研究中国的政治史,还是经济史,都离不开中国的新闻史。” 同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史也属于文化史的范畴,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是从新闻史的研究开始的。早在 1834 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就刊出了近代中文期刊上第一篇历史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20 世纪初叶,陆续出版了一些新闻史研究的专著,从此一时期算起,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已有百年历史。

租界新闻传播史研究,属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范畴。1908 年上海文海出版社出版的章士钊所著《苏报案纪事》,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小册子。1917 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就记述了上海租界内的报纸及其业务。著名学者胡道静也对上海新闻史的研究做出了较大努力。近年来涌现了不少近代新闻史学研究著述,有关上海地方新闻史的研究也有深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除了少数著述的部分章节有关于租界报刊的论述外,还没有租界报业的专著出现,而对出现在租界内的广播电台、新闻团体、通讯社等,就更少关注。对于当年租界内出版的《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著名商业报纸,已有不少研究者,出了一些成果,但较少有从其创办于租界,与租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这一角度去把握,一些有价值的材料也因此被忽视。在本研究之前,国内外均没有专门研究中国租界新闻传播史的著作和博、硕士论文。

(一)近现代学者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我国近代新闻史研究,可从 1834 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发表的第一篇中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算起,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1908 年上海文海出版社出版的章士钊所著《苏报案纪事》,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小册子。

1927 年前出版的近代新闻史著作有:1917 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记述了上海租界内的报纸及其业务,是第一本上海新闻史著作。有关新闻史的文论有 1838 年英国人马礼逊的《京报分析》、《申报本馆自述》(《申报》1872 年 5月 8 日),1873 年《申报》发表的未署撰人的专论《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1901 年《清议报》发表的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时事新论》1898 年第 1 期),《论中国之报纸》(《东方杂志》1914 年 10月),《今日中国之杂志界》(《新潮》1919 年 1 卷 4 期)等等。此一时期的近代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论文和专著都较稀少,其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如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等,都只对中国报刊的历史和现状做了简单描述勾勒,多为随感式,称不上是系统的研究。比较系统而正规的研究工作,是从 1927 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开始的。

从 1927 年到 1949 年,这一阶段,先后出版的各种中国新闻史专著,不下 50种。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是此时期较权威的新闻史著作,该书讲述了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及民国成立以后的报界状况,内容涉及报馆之组织、新闻、广告、发行、销数、印刷、纸张、用人、附刊与小报、图画与铜版部、华侨报纸、通讯社、报业教育、图书馆与剪报室、团体、邮电、关于报纸之法律等等。该书从报刊特点出发进行历史分期,对封建官报制度、外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功过、清末和民初资产阶级报纸与新闻自由等都有论述。胡道静的著述有《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等,主要是地方新闻志,记载与描述上海报刊历史与现状。

林语堂所撰《中国报刊和舆论史》(英文,上海英商凯利和威尔士有限公司1936 年)(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Kelly and Walsh,Limited, Shanghai, 1936),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近现代部分对中国鸦片战争前夕至 1936 年近现代报刊的出现与发展,以及报界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冲突与对立做了概述。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上海光华书局 1928 年)有关于中国新闻纸的起源、发展,新闻纸与革命运动,上海报馆的组织与现状等章内容。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报刊,新民主与新型报刊等都有叙述,内容涉及“《苏报》案”及新闻论战等。此外还有蔡寄鸥《武汉新闻史》(1943 年伪中日文化西会武汉分会出版),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上海联合书店 1930 年),论述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变迁、勃兴、现状等,“现状”一章讲述了报馆的组织与内容,通讯社今昔、新闻教育、新闻团体及七大城市报纸之近况。

此外,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相关著作还有: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上海国闻周报社 1927 年),黄汝翼《新闻事业进化小史》(上海中央日报社1928 年),上海日报公会编《上海之报界》(上海中华书局 1929 年),黄天鹏《新闻记者外史》(上海光华书局 1931 年),《新闻记者的故事》(上海联合书局 1931年),赵敏恒《外人在华新闻事业》(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1932 年),张蕴和《申报新闻函授学校概况》(上海申报馆 1935 年),孙许晓成《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上海龙文书店 1936 年),郭步陶《本国新闻事业》(上海申报馆 1936 年),吴成《非常时期的报纸》(上海中华书局 1937 年),邵介《中国报史述略》(福州中央日报社 1937 年),马荫良《中国报纸简史》(英文本,上海申报馆 1937 年),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上海申报馆 1938),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上海世界书局 1927 年),王新常《抗战与新闻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 年),余戾林《中国的报纸》(成都新新闻社 1940)、《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成都新新闻社 1941),章丹枫《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上海开明书店 1942),赵君豪《上海报人的奋斗》(重庆尔雅书店 1944),孙玉声《报海前尘录》(1934年《晨报》连载)等等,没有专门研究租界新闻传播的著述。

(二)当代学者的新闻史研究

当代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专家及成果有: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近代部分,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陈玉申《晚清报业史》,王洪祥《中国新闻史》的近代部分,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近代部分,等等。

方汉奇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对中国早期的报纸,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报刊,民主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报刊等都有论述,虽然不是专门的租界报刊史,但其中有不少章节的内容涉及上海、汉口、天津等地租界的报刊,对其时的一些报刊史实也进行了评述。作者后来曾自述说:“比较起来,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介绍得多一些,戊戌变法以前的人物,介绍得少一些,评价也偏严了一些。”“此外,对在中国办报的那些外国人的评价也有点简单化,一刀切。” 胡太春所著《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7 年)一书,首次从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变化中去把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揭示我国新闻事业的内在规律,全书论述了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孕育期、萌发期、发展期和总结期,作者认为,“应该承认,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传入,客观上对打破清王朝深文周纳、钳制言论的专制制度,曾起过一定的冲击作用”, 认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并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在中国新闻界的翻版,而是经过加工与改造,带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区域的特色。作者的研究,对于探讨租界、租界报刊与近代中国报刊及新闻思想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思路。

黄瑚所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是我国第一篇以新闻法制史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也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中国新闻法制史的专著。作者注意到,由于租界的存在,清末的新闻法制染有一些半殖民地色彩,它无权制裁在华外报,对在租界内出版的报刊,也常常无法直接制裁, 但对租界的新闻法制并无专门的论述,也未提及租界当局的新闻法规。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近现代部分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其中“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章有专节讲述“上海报业的崛起”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租界新闻传播史有较密切关系。方汉奇、张之华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较之第一版,在一些地方更注重学术性,近代部分进一步丰满,揭示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过程和民族新闻事业的兴起,着重论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创建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兼述外人在华新闻事业的扩张及实质。

陈玉申所著《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年),对晚清报业的创兴、演进与影响作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该书以晚清办报力量的特点作为分类和主线,以时间为辅线,描述这一时期新闻业的发展,考察了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情况、早期国人的办报、维新派办报历程、革命派办报历程,介绍了官报的兴办和报律的制定,重点介绍了各种办报力量中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报人和报纸,并辅以大量例证和图片,展示了晚清报业的图景。作者在叙述和所用史实中时有涉及租界与报业,但并未有专节研讨。

王洪祥著《中国新闻史》近、现代部分,重视维新派、革命派报人新闻思想的研究和对名记者的介绍。梁家禄与钟紫、韩松、赵玉明等合著《中国新闻业史》的近代部分对列强入侵中国及中国近代报刊等有叙述。

关于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著述,还有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年),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1927 ~ 1949)》(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8 年),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简明中国新闻史》,谷长岭、俞家庆《中国新闻事业史》,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等等。

当代还出版了一些带有资料性质的新闻史参考用书,如《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阿英的《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徐忍寒《申报七十七年史料》、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等,以及一批以新闻史和新闻史料为主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新闻史方面的专业刊物,如《新闻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新闻界人物》、《新华社史料》、《天津新闻史料》、《武汉新闻史料》等等,可看本书参考文献部分。

(三)地方新闻史及专报史研究

与租界有关的地方新闻史及专报史的研究,主要有秦绍德所著《上海近代报刊史论》,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马艺主编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以及专报研究如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周雨《〈大公报〉史》等,对上海租界创办的《申报》、《立报》、《时事新报》等,也有专人分别进行研究,有论文与文集发表、出版。

秦绍德所著《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年),有专门章节探讨租界与报刊,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领域,但篇幅较短,所作探讨不够全面、深入。全书论及殖民者带来的传播媒介,新闻中心的形成,上海报刊为维新运动所做的准备,维新运动给上海报刊带来的变革,革命派反清宣传、新型政党报刊、舆论阵地、民初政党报刊论坛,资产阶级商业报刊的起步、企业化大报的形成、报业垄断倾向的出现及被遏制,上海小报的发端、鼎盛与衍变,在最后一章“上海租界与报刊”里,着重论述了租界特权的保护、租界的新闻自由等问题。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上海近现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变化历史的学术著作,弥补了上海地方新闻史研究的空白。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上海租界与新闻传播,例如对望平街报业集中地的形成、租界内的新闻自由以及“孤岛”时期租界报刊状况等,都有一定的史料和评述。

马艺主编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新华出版社 2005 年),按照时间顺序,较系统地呈现了 1880 年至 1949 年间天津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几份租界内的重大报刊如《大公报》、《益世报》、《庸言》杂志等,尤其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些革命报刊,对外文报纸和期刊社、电台也有述及。

此外还有周雨《大公报史》(1902 ~ 1949)(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 1994 年)等专报史研究,后者被评价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标志着有关《大公报》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期刊论文成果

与租界新闻传播研究相关的论文有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通志馆期刊》1935 年),胡仲特《上海的新闻界》(《新闻学论文集》),陈正书《上海租界最早的新闻出版法》(《上海史研究》第 2 编),马光仁《上海人民反对印刷附律的斗争》(《新闻研究资料》总第 46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等等。近年来发表的有薛飞《旧中国的租界与报纸》(《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 年第 4 期),主要介绍分析了上海租界繁荣的报刊市场,以及租界的新闻自由环境,认为旧中国的租界与报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薇《近代天津租界报刊的产生及影响》(《新闻知识》2006 年第 4 期),阐述了天津租界报刊的产生及影响、租界有限的新闻自由。于树香《外国人在天津租界所办报刊考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第 3 期),注意到外国人在天津租界的活跃的办报情况。此外还有黄瑚《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述评》(《新闻研究史料》第 99 期),陈志强《租界、“洋旗报”与近代报业——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生存环境变迁的一个独特视角》(《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王薇《天津法租界报刊的特点及其影响》(《新闻知识》2011 年第 6 期),等等,都从某个角度关注到租界与新闻传播间的关系,但都还不是系统的研究。

(五)方志资料

盛世修志。近年来各省市地方志和新闻史志的研究编写工作蓬勃发展,一大批成果出版。如《上海新闻志》、《上海租界志》,《武汉市志·新闻志》、《广州市志·报业志》,《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志》,《汉口租界志》,《厦门的租界》(厦门文史资料第 16 辑),《民国厦门志》等等,为租界新闻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对租界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主要是片断和个案的研究,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著述,仅在不少著作或其章节里对租界报刊的史料和评述有所涉及,少数论文已专门研究租界的新闻传播,但篇幅较小,范畴也较狭窄。总之,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史学界,民国时期徐公肃、丘瑾璋所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1~15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唐振常、沈恒春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尚克强,刘海岩主编《天津租界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等等,在上海史和租界史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西方也有不少学者关注租界研究,如法国人梅朋(Ch.B .-Maybon)和傅立德(Jean Fredet)的《上海法租界史》(倪静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美国罗兹·墨菲( Rhoads Murphey)《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等,这些地方史和租界史的研究,大都注重史的记录,关注租界的扩界、工部局的机构设置、租界司法权的演变、租界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上海的现代化进程等问题。对于租界的新闻传播,则没有专门的著述进行研究。

二、港台、国外研究状况

港台地区的近代新闻史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台湾不少学者都著有中国新闻史,当代以来台湾出版的新闻史方面的各类专著不下 30 种, 如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1978 年),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1978 年),李炳炎《中国新闻史》(台北:陶氏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8 年),李瞻《世界新闻史》的中国部分(台北:三民书局 1985 年)等,这些著作对中国近代新闻史部分均颇为着力。相关研究还有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香港昭明出版社 1979 年),梁元生《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8 年),陈纪滢《报人张季鸾》、《胡政之与大公报》等。目前还未发现有关于租界新闻传播研究的专门著述。

早期国外关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的多是华人,如汪英宾《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本硕士论文,1924 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打印本出版,未公开发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新闻史著作,早于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是首次向英语世界系统介绍中国新闻史知识、构建中国新闻史写作体例的最初尝试,介绍了早期外报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的活动情况,中国报刊自 19 世纪 70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发展状况,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期间的报刊活动关注较多,并用较多篇幅介绍了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报》,讲述了新闻法和言论出版自由等问题,对报纸的广告和发行现状也有介绍。此时期还有美国人白瑞华( R.S.Britton )所写的《中国报刊》( 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和日本人曾我部静雄所写的《支那政治习俗考》中有关中国报纸历史的部分章节。白瑞华的著作出版于 1933 年,是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新闻史的第一部英文专著,其中有关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部分,引用了很多英美传教士和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报学史》的不足。

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内容论及 1815~1874 年 60 年间中文报刊的变化,勾勒了中国近代报刊萌芽与成长期的特征,对出版于上海租界的《六合丛谈》等报刊有专门章节研究。

近年来国外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的著作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季家珍(Joan Judge)《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 Print and Politics:Shibao 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Dynas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 1996),作者借助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时报》入手,以“中间地带”理论为架构,融文化史、政治史、社会史于一炉,讨论了晚清上海报人在塑造新国民方面的作用,报人与下层民众、上层政府之间的关系,立宪派报人在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Mittler, Barbara的“A newspaper for China?: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s media,1872 ~1912”(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中国的报纸:上海媒介的权力,认同和变化,1872~1912》),Britton, Roswell S.的“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中国的期刊,1800 ~ 1912》)( Taipei, Cheng - wen Pub.Co.,1966,1933),Reed, Christopher A.的“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 ~1937)(《上海的古登堡:中国印刷资本主义,1876 ~ 1937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2003),德国Heck, Ewald.的“Wang Kangnian(1860 ~ 1911) und die Shiwubao”《汪康年与〈时务报〉》( Sank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2000),Seywald, Wilfried的“Journalistern im Shanghaier Exil 1939~1949”(Salzburg : Neugebauer, 1987)等等。

总的来说,港台地区和国外学者已有一定数量关于近代中国报刊的研究,对租界新闻传播的专门研究则未展开。 H2ev9zpW/+HAGHzVOEzsFS+AKo2cTd71u9wYN5YdjF2fwwZq8sNWLlMwqvwDPC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