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越来越“外部化”“无界化”,各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大量出现,而在这其中,尤其以“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我污染,你买单”等形式的区域环境污染尤为普遍且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治理模式(即“地方分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区域公共问题治理的新途径、新模式来促使地方政府在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走出合作困境,并在区域发展中真正发挥出作用,成为有效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围绕着“一个有效率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该如何构建?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困境该如何突破?”这样一些核心研究问题,本书以湘黔渝“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作为研究案例,在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 2000-2012 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将“锰三角”历时 12 年的区域环境曲折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来反映各个核心行动主体在该历时性“场域”中演绎的真实角色;继而遵循“发现—反思—总结”的认知程序,综合应用治理理论、科层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对“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案例背后的学理意蕴进行梳理和提炼,深入探析影响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以及治理困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厘清区域环境治理中各个影响因素的运作方式和机制;最后,基于“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经验和研究发现,本书提出我国区域环境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方向转变,并构建了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和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本书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各章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提出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具体问题;其次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首先,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网络化治理;其次进行研究设计,依次从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抽样方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效度和信度以及研究进入的路径等 8 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

第三章是对研究案例进行“深描”。首先介绍“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其次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根据环境治理绩效的差别将“锰三角”区域的环境治理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自发合作治理”阶段(2000 年—2005年)、“整顿关闭”阶段(2005—2008)、“整合推进”阶段(2009 年—2012 年),进而通过利用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访谈中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域 2000—2012 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将“锰三角”历时 12 年的区域环境曲折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对该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进行剖析,来分析“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如何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成因;最后,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对“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

第四章是“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的比较分析。本章分别从合作治理平台、参与网络、行动者和合作过程四个方面对“锰三角”环境治理进程中“合作困境”的生成和突破的过程进行对比和深入分析,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平台、参与网络、行动者和合作过程进行动态的展示与比较,来挖掘影响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是“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呈现的特征和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本章在总结“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发现—反思—总结”的认知程序,综合应用治理理论、科层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对“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呈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和凝练,继续深入挖掘和凝练影响“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以及更为微观的一些治理特征。

第六章是研究发现和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基于前面几章的分析和归纳,本章总结了“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四个研究发现:(1)区域环境治理依赖于“合作治理网络”和“合作执行网络”的生成;(2)区域环境有效治理得益于制度创新;(3)区域治理绩效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和可持续承诺等因素;(4)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转变。之后,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构建了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和展望。主要从研究结论、学术贡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bdg6iGGEV8tBdDPB/ppUSJcp+8PFxoCW2YmXnxc5QmdXuAnOhX64ukGAbEdHS7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