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安全敲响了警钟。陆地植被破坏引起沙尘暴,温室效应导致南北极冰盖消融,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污染,水体富养诱发赤藻事件,重金属超量排放致使铅汞中毒等等,自然界的一次次警告人类都置若罔闻,一些人不惜江河中鱼虾绝迹,不顾人类正常生活饮用水的变质,不管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上飘扬的白色废弃物,无视自然界的报复行为,向自然界无限制的索取不仅导致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失衡,人心中求善趋美本能的泯灭,人类自在生态观的失衡更加可怕。
人心不古,人类自在的生态天平已然失衡,以利益的视角审视万物,以“我”的享乐去衡量万物的价值,对自然万物加以利益观照焉能不失之偏颇。当道德诉求被置之不理,人类该如何关怀自身的命运。仅仅扶正失衡的天平,摘掉利益的有色眼镜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条件,那么文化生态则是人类真善美精神延续的土壤,而建筑在文化生态之上的民族精神则维系着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要想彻底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恢复人类分裂自我的统一,就要保持民族精神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而民族精神自由自觉的发展又有赖于合理文化生态观的指导,因此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生态观才是改善失衡现状的关键。
虽然对新型民族文化生态观的要求迫在眉睫,但是重建的过程是艰巨和复杂的。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崇拜。因此,应针对每一个民族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由于民俗文化中积聚了许多经过一代代人选择和沉淀的优秀传统,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更易找到我们需要的经验,因此笔者以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文化生态的解读,收集并整理出于文化生态建设有益的发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这些整理出的有益发现,对其他兄弟民族建设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