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抛开古代先贤的朴素生态主义思想不谈,近现代科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生态学家和风景园林师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促使生态主义思想得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甚至促进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汇与融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使景观从设计走向了科学,同时也使生态主义思想由潜在的主观意识表达为具象化、客观化、实体化的方法和理论,并体现在风景园林师的具体实践中。随着生态主义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问题,中外学者和从业者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总结出多样的生态规划方法和理论,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依据、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 20世纪初,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发表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 )就被奉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论著。 他对城市的研究不是单纯地由规划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作为西方知识界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规划的生态学的研究角度、深刻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探索为后续诸多城市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探讨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1969年,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出版著作《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以丰富的资料和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革命性地将生态因素引入到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同时其“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设计的思想和适宜性分析的生态规划方法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开拓了崭新的领域,改变了风景园林设计以设计师的创造性和人类社会需求为先决条件的传统。 此外,麦克哈格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剖析,认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人类的各种活动行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类活动应尽量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并保护某些非常脆弱的、根本不适合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麦克哈格的观点在业界引发了极大地反响,使设计师第一次站在科学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认识风景园林学科,对风景园林中生态规划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1988年,作为生态规划界的杰出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发表文章《生态规划:回顾与展望》( Ecological Plannin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从历史人物、职业教育、学科设置、案例分析等不同角度介绍了美国生态规划的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1991年,斯坦纳的著作《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生态学途径》( The Living Landscape )出版,介绍了多位生态规划创始人及当代生态规划师的工作成果与理论,如刘易斯·芒福德、伊恩·麦克哈格、卡尔·斯坦尼兹等,对生态原则下景观规划理论和规划步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997年,斯坦纳和乔治·汤普森(George Thompson)共同编写了《生态规划设计》( 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以景观建筑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如何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风景园林设计。2002年,斯坦纳出版了著作《人类生态学:追随自然的指引》(Human Ecology:Following Nature's Lead),总结了人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索了风景园林与地区文化、自然栖息地、群落、保护区的融合等问题,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及景观与居住环境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1996年 8 月 1 日,美国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出版了探寻美国现代园林发展渊源的著作《看不见的花园:探索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 Invisible Garden 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 ),介绍了美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先驱,如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和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等人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思想变化及著名案例,既阐述了先驱不断探索风景园林发展之路的过程,也暗示了生态主义思想的出现在美国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原因。

1998年,被誉为“GIS地理信息系统之父”的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为景观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在一次关于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教育中教授生态学知识的研讨会中提出:“生态与艺术都是人为定义的,它们虽然不同,甚至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中,但是它们也可以和谐共处;设计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想法,更应该是一个能被体验和理解的社会交流方式;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是社会关系,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体验的组织和物质化过程——既是生态的,也是感知的。

面对工业废弃地这类有争议的场地的再利用问题,许多科学家、环保专家和风景园林师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案例分析。1998年,这些有关“棕地(Brownfield)”的新的观点和成果被编辑成册,书名为《生产场地:后工业景观的再思考》( Production 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 - Industrial Landscape ),为此类环境问题的合理解决树立了更高的视野。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尼尔·科克伍德(Niall Kirkwood)教授同生态学家罗伯特·法兰西(Robert France)教授组织会议,探讨了 21世纪工业废弃地如何焕发新的活力。 2007年,尼尔·科克伍德发表文章《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 Pose - Industrial Landscape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Reclamation and Landscape Regeneration ),提出风景园林师在重新诠释“棕地”的功能时,应在特定地点保持场地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工业痕迹,并增加文化功能,以明智的态度对待这类场地,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结。 2010年 7 月,尼尔·科克伍德教授应邀,在名为“2020工业废弃地改造:后工业景观的思考与展望(Brownfields 2020)”的报告会上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工业废地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指出工业废地的设计改造应该从促进当地经济和当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生态主义思想不再仅仅局限于影响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和生态规划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具体体现在风景园林的实践过程中,甚至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场地再利用的主要手段。

在过去的十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风景园林领域被议论和宣扬。景观都市主义的提出者是现任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系主任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其编著的《景观都市主义读本》(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在业界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反响。而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2004年,莫森·莫斯塔法维出版《景观都市主义:景观实用手册》( 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 ),提出景观都市主义通过景观过程和标量模型,将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的社会构成和迅速多变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将生态过程参数化、图形化、立体化,从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图解城市的生态过程和复杂性,以了解其演变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平面的因子叠加的层面。

2009年 4 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GSD)组织了主题为“生态都市主义:未来可选择且可持续的城市(Ecological Urbanism:Alternative and Sustainable Cities ofthe Future)”的全球性会议,探讨了生态都市主义的关键性原则、如何组织这些原则及规划和设计的作用,内容涵盖了生产性城市环境、资源整合、社会基础设施流通性、生态尺度、工程生态学和城市气息等方面。会议的目的在于达成对生态都市主义及其未来发展状况更有力的理解。2010年,作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教授在《生态都市主义》( Ecological Urbanism )一书中提出: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求一种生态的途径来拯救当代城市,并为新的城市建立原则;而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和美学观念,对待城市化并没有统一的方式,而是从全球的视角,多尺度和多学科的途径来应对;风景园林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将生态与城市联系起来,而不是与环境相冲突。 书中汇集了参加国际会议的风景园林师、工程师、艺术家、环境科学家等专家的观点和会议的研究成果,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生态都市主义的理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 60至 70年代伊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 The Silent Spring )将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警示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可能性,将人们的关注点从对生产力和生活品质的无上追求引向对自然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这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的出版瞬间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思考。近年,国内关于生态主义思想和生态主义思想所引发的伦理思考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国内对于早期生态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国际上生态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伦理化美学及风景园林学的迅猛发展也同样推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国内对于风景园林领域中生态主义思想的研究较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起源同样是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的融合,以及生态学原理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和实践。在景观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逐步由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了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国内众多杰出的风景园林师、教育家、生态学家都对国外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翻译并出版了大量的理论专著和文献,并结合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方法和理论。1992年,由芮经纬翻译的《设计结合自然》出版,由于其在国外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重要地位,该译本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自然观的转变,也促使设计师将生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量化的工作方法落实到切实地设计实践中,对国内生态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001年,俞孔坚与李迪华教授在《中国园林》发表文章《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首次提出了风景园林领域的人与自然的合作关系、生态设计的概念和 4 条基本原理。同年,被誉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开拓者”的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率先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提出了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元论”,并于《新建筑》发表文章《风景园林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提出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和现代风景园林实践的 3 种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将风景园林由狭隘的视觉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 风景园林三元论的提出首次将大众心理的社会因素纳入到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范畴,拓展了现代景观的美学特征和生态属性。

2002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林箐教授撰写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回顾了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了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发展、主要流派和新思潮。该书是国内首次就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师及其作品、设计思想和理论实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并以优美的图片、翔实的文字记录了从 19世纪至 21世纪初多个国家的著名设计师的生平、设计流派、设计思想和设计作品,揭示了西方现代景观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同时也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找寻了可能的发展方向。2003年,王向荣、林箐教授在期刊《建筑创作》中发表文章《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探讨了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如何平衡艺术因素和生态原则的问题,认为生态主义的设计不再是停留在本书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是少数设计师的先锋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对场地生态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均体现了设计师浓厚的生态理念。 至此,在国内的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生态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2006年,俞孔坚教授出版著作《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风景园林学》,提出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给风景园林学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环境与生态的危机、精神文化的缺失都要求当代风景园林学必须承担起重建天人和谐关系的重任。该书将风景园林由造园的艺术升华到生存的艺术,赋予中国当代风景园林学以更高的定位,同时也从全球的视角,表达了生态主义思想对当代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起到的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此外,国内诸多杰出的风景园林师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展开了大量的设计实践工作,如香港湿地公园项目、杭州环西湖地区景观整治项目、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项目等等。这些生态主义的设计实践均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尊重自然环境的自主演化过程,倡导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体验,并将群众参与和科普教育引入到景观体验中,体现了新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践中得以充分地表达。

1.2.3 综合评价与现存问题

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实关注和思考、研究与实践均始于 19世纪,工业生产的贻害和关于自然观的哲学反思促进了生态主义思想的萌发与产生。但是,此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带来的巨大思想变革,而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属性的系统性研究则始于 20世纪 60、70年代。 真正地将这种客观的、辩证的生态主义观念引入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契机是 60年代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逐渐升温,生态学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有意识地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领域。至 20世纪 80年代,景观生态学蓬勃发展,风景园林学也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不断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探索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途径,寻找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经过先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得以逐渐完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无论在理论、方法、技术还是实践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和卓著的成绩。21世纪,新的城市发展观影响了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倾向。景观都市主义和生态都市主义的提出推动现代风景园林逐渐走向成熟。目前,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师和景观理论学家对于风景园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为深入的水平,将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客体的专著、文献和学位本书也在逐日增加,而且研究的范畴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已有成果进行探讨、批判和反思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认可。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的撰写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对于国外,目前国内出现的生态思想理论体系尚未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国内对于与风景园林学相关联的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较早见于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对国外专著和文献的翻译与整理,后期的研究则逐渐结合了中国的发展建设实践,提出了新的生态平衡思想和人地观。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阐述角度,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都没有十分地关注生态主义思想在风景园林学中的表达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还是为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相关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风景园林学正经历着由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艰难转变。许多杰出的学者、风景园林师、从业者学成归国,带回了国外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宝贵经验,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这些国外学习的经验、设计思想和规划理论的研究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于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的研究是本书研究的直接基础,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历史资料。

然而,目前对生态主义思想的研究是独立、片段式、局部的,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对于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领域的产生缘由、思想基础、发展轨迹与表达和实践均没有清晰的脉络呈现,其产生的根源就无法探究,亦无法预测其日后的发展方向,而研究整体性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整个研究体系的确立。 xRIqfJ/uu1/cP50cd5jD3AhYDcs6/8l6D4V26xo6HP4qnfqvwIqPlTnn0eTXe7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