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篇
西部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西部森林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全世界森林面积总共约为420亿亩,我国只有17。3亿亩。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2%,还不到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的这些森林资源,有近1 /3分布在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南部、贵州山区。其显著特点是:(1)树种繁多、林种齐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形成了西部森林从北部天山的温带落叶林到南部西藏地区的亚热带常绿林,再到川滇黔山区的热带季雨林,以区系复杂、树种之多著称于世。而且林种齐全,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竹林、薪炭林、特种林等林种均有分布。其中以用材林居首,约有3.5亿亩。在西部森林面积中,约占到50%。(2)森林分布不均,覆盖率较低。西部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部地区森林面积只有5340万亩,占西部林区总面积的12%,平均覆盖率只有0.68%。西部地区疆土辽阔,人均有林面积2.16,亩,高于全国人均1.8亩的水平。但森林覆盖率只有5.7%,低于全国12.7%的水平。(3)林区的防护作用突出。西部地区大多处于我国的大江大河源头或上游流域。这些森林起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调节我国大江大河干流及支流的经流量,减少中下游河床泥沙的淤积,保护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及航运顺利运行。例如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地区,川滇西部横断山脉地区等都是西部的重要林区。从总体看,由于我国森林资源较为贫乏,所以西部地区上述这些优质的森林资源,就更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十分宝贵、必须珍惜的资源财富。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和保护。党和政府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所有这些,对改造西部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生产,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之我们在政策上的几度失误,使西部地区刚刚恢复的林业建设又遭到破坏。其主要表现为乱砍滥伐,采育比例严重失调。当前的状况是,这里的大部分林区,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有的甚至超过几倍,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如云南省近10多年森林蓄积量减少1.5亿立方米,每年平均净减1200万立方米。仅西双版纳境内的基诺山,由于沿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1980年以前,平均每年毁林开荒达5000亩,森林覆盖率以每年递减20%的速度在下降。四川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已超过了生长量的3倍。

近年来西部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大大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致使各种自然灾害增多,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经济生活的改善。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50年代森林覆盖率达60%,到目前已锐减到不足30%。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恶化,气温升高,雨量减少,风、旱,水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出现。又如,川滇两省相邻的川西山区与横断山区,由于森林植被的迅速减少,金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的土壤涵水能力明显下降,气候出现反常,江水中泥沙含量大大增加,致使近些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频频出现。

二、与森林有关的全国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38。2%。40多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267多万km。每年流失的土壤厚度0.2 ~1.0cm,约为50亿t。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亿t的化肥。流失的土壤造成河道及湖泊淤塞、河床抬高、水体富营养化、洪水泛滥成灾。例如,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由于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贯穿全境的汤旺河年输沙量不断增加,80年代为70年代的3.8倍。三江平原的穆棱县,因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在30年内,致使原来厚为40~ 50cm的黑土减至10~ 20cm。其次,陆地生态系统的荒漠化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世界沙漠化面积达40多亿km,而且还以每年600多万km的速度扩大,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会对土地的休养生息能力造成严重的和长期的破坏,对于赖以生存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是毁灭性的恶果。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有各类荒漠化土地17.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18.2%。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占34.5%,破坏森林占29.8%,不适当的农业用地占28.1%,其他占7.9%。如我国北方有11个省(区),212个县的33.4万km的土地受到严重沙漠化的影响,危及4200万人口的生活与健康。仅“三北”地

区每年约有1333万km农田受风沙危害。例如,科尔沁左翼后旗由于过度耕种,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50年代的13.7%增加到70年代末的30.8%;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旗沙漠,1950年时宽仅5km,号称“五里明沙”,而现在已宽达20km,许多居民被迫外迁。海南岛1956年有原始森林86万,占全岛面积的25.4%,1980年33万,占9.8%,1994年6.43万,占1.89%。森林对雨水调蓄能力下降,河道在枯水期断流。充水期流入大海,地下水位降低,造成沿海平原土地严重沙漠化。三是水资源短缺。50年代以来,全世界用水量急剧增长,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0倍,生活用水量仅1960~ 1975年就翻了两番。此外,全世界每年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已超过4000亿,从而造成了55000多亿的水体污染。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河流稳定量的40%受到污染,不少国家受污染的地表水达70%。耗水量的增加和水污染的加剧,是导致世界出现水危机的根源之一。目前全世界淡水不足的陆地面积已达60%,40多个国家水资源严重缺乏,约18亿人饮用的是被污染的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我国北方十分突出,广大农区普遍缺水,有效灌溉面积下降、地下水超采及水体污染等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即使在雨量充沛的南方也出现了水资源危机。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或质量降低而引起的蓄水功能降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水域淤塞,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949年以来,全国减少了500多个湖泊。因泥沙淤积全国水库容量损失近40%。云南省有一半水面积在5km以下的湖泊已经消失。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6年断流已达150天,断流700余km。1995年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元,严重地影响了流域及其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四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森林正在大面积地消失,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在近20年有加速的趋势,人们担心许多野生动植物在尚未发现其利用价值之前就已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是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根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NCN)的统计与估计,因原始森林破坏、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环境污染和人口增长等,致使生物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达1000倍。并且一种物种的灭绝常常导致10~ 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我国植物种类有27240种,占世界总数的9.8%,脊椎动物类4166种,占地球动物总数的9.9%,至少有略1000~ 6000种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或濒于灭绝的边缘。仅就我国受威胁的高等植物而言,其中有许多是在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子遗植物,它们在发生上多数是古老的和原始的或新生孤立类群。所以,挽救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是我国乃至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功能的降低是加重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泥石流、山洪暴发等山地灾害都与森林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各种自然灾害给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国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万~ 4000万km,减产粮食200亿,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 600亿元。80年代平均受灾面积是50年代的2.1倍,是70年代的7.1倍。

三、我国西部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前所述,西部森林占了全国森林面积的1 ∕ 3,保护西部森林生态环境,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西部森林生态保护对全国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很复杂。民间讲,“林水一家,有水才有林,有林则有水”,讲得很辩证。

1.调节径流。总径流分为地表流、壤中流和地下流。从地表流看,下雨时,茂密的森林就像无数把“伞”,这些“伞”有效地阻挡或削弱了雨滴对土地的直接冲击。雨水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森林后发生了再分配:一部分直接落到地上,一部分被树冠截留。被截留的雨水或者被树木吸收、蒸腾,或者沿枝干慢慢下流入地。从壤中流看,丰厚的林下植被及腐殖质层,像海绵一样,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使降水缓缓渗入土壤,从而有效地延缓洪水形成时间,削减洪峰,减少水患的发生。森林调节径流的巨大作用是延长水资源在流域的滞留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西部是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些河流流经许多省份后出境或入海河流。在这些河流的干流或支流流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好森林生态环境,将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有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水量总量为34311亿立方米,其中入海水量2132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136亿立方米,两项共29457亿立方米。可见我国总水量的86%是入海或出境的。如果这86%的水量通过森林的径流作用,能在国土延长滞留时间,那样带来的效益就不仅仅是解决“缺水”的难题了。

2.蓄水。据科学家试验:一棵25年生天然树木每小时可吸收150毫米降水。22年生人工水源林树木每小时可吸收300毫米降水。相比之下,裸露地每小时吸降水仅5毫米。林地的降水有65%为林冠截留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根据我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含蓄降水能力平均值为10.40毫米。以此来计算,1公顷森林含蓄降水1000吨,10万公顷森林就是个一亿立方米的天然水库。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我国西部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还有大面积的戈壁、荒漠,这些因素决定了西部地区的蓄水能力有限。而西部作为“中华水塔”,它的蓄水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的黄河断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西部地区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地表状况,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最终使“中华水塔”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3.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水正常循环之功能。通过林冠和地面残留物对雨水的截留,不仅可减轻降雨对地面的冲击,而且还能增加雨水的入渗速度,减少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森林一旦遭到破坏,“调节器”作用将会失去。林地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在年降水量340毫米情况下,每亩林地土壤冲刷量为60千克,而裸地则高达6750千克,相差110倍。俗话讲:“山上和尚头,下雨泥横流”。荒山秃岭使得降雨时径流泥沙含量大,河床、湖底不断抬高,就是水土流失的结果。

西部大部分为高山丘陵区,冬春多风,夏季降雨集中的气候特点,而且占有25%的全国坡耕地面积。暴雨一来,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森林的减少使得土壤涵养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目前西部水土流失面积410万km 2 ,占全国的83.31%,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56%。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闻名于世,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 2 ,每年入黄河泥沙高达16亿t,严重威胁下游的安全,其中严重流失面积27.6万km 2 ,有50%的侵蚀量超过5000t/ km 2 ,有些地方达到10000~ 30000t/ km 2 。同时在宁夏、新疆、甘肃等地的风蚀,几乎年年出现,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西南地区则是水蚀为主,并伴随重力侵蚀灾害。保护好西部森林,将减少西部地区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而且阻止泥、沙、石汇入发源于此地的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保护了中下游的生态环境。

4.促进降雨,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旱灾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世纪50年代全国年均受灾1.2亿亩,90年代年均达到3.8亿亩。据统计,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森林能有效地促使林地周围及周边地区的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局部大气组成发生变化,因此可起到调节小气候,保护和改造环境的作用。森林一般可增雨5%~20%,有人把森林比喻为“天然的抽水机”和“绿色喷泉”。盘根错节的林木根系可吸收水分,增加雨量。植被的破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气候惊人的改变。森林植被能够影响成云降雨,是人类解决干旱问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形式。怎样解释这一道理呢?简单讲,降雨过程一是要求地面要有大量水蒸气上升,这与地表反射率有密切关系。森林植被由于积蓄了大量太阳辐射,造成积温高,加之森林的蒸腾作用,使大量水蒸气上升,从而促进冷热空气垂直运动,使水蒸气在高空与冷空气相遇形成云滴。二是云中要有凝结核,森林植被所产生的大量腐质微粒随水蒸气上升,这些特殊的微粒是一种生物核,是可把云滴形成雨滴的最重要的凝结核。人工降雨的原理,就是向具备降雨条件的云层布撒干冰,以提供大量的凝结核。实践中森林植被增加随之降雨增加的实证很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几十年来植树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5%,1957 ~ 1960年平均降雨量373毫米,1991 ~ 1999年平均降雨量为487.7毫米,增加降雨31%。青海海西蒙藏自治州都兰县南部香日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搞造林,1990年降雨量为147.6毫米,1999年增至363毫米,近10年降雨量竟增加一倍以上。

在西部地区扩大森林覆盖率,可以解决该地区降水不足、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改善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窘况。而且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入发源于该地区的大江大河,增加径流量,解决全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5.维持雪线。大江大河是母亲河,发源于雪山地带,犹如民族的动脉,而雪山则是“血库”。西部高山地带森林,由于所处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其促进降雪的机会更多。雪山地带的森林是维持雪线不上移、冰舌不后退的保护神,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关系民族的生存。比如仍保有森林植被的祁连山,其北麓发源石羊河、黑河,关系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人民的生存;西麓发源疏勒河,关系甘肃西部、新疆东南部人民的生存;南麓发源大涌河,关系青海湖和黄河的来水量。我国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生态比较脆弱。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用水量也不断增加,原来生产规模条件下的生态平衡还会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保护和培育西部山区森林对维持雪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西部地区在长期人类活动干扰下,大面积的森林被毁,致使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即原始森林-次生林-灌木草丛-草场植被-农用地或裸地的演替,对林草植被的破坏降低了其拦蓄降水的作用。据实验,1km 2 有林地比无林地多蓄水300t,洪水历时可延长18倍,最大洪峰量可降低50%,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当下雨的时段,宝贵的水资源来不及到达土壤底部就会变成大大小小的径流流失掉了。水不但不能被人们充分利用,反而酿成洪灾。洪水冲走不仅有水土,而且还有盘根错节的树根、草根。植被的根系牢牢地抓住土壤,保护它们不会被水冲走。如果失去森林的保护,大大小小的径流把土壤冲走,而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水库,又造成淤积、河床抬高、湖泊和水库蓄水量减少,缩短了它们的寿命,以致完全失效。在洪灾期间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981年长江上游洪灾经济损失达20亿人民币。由于上游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导致泄洪能力下降,黄河河床逐年抬高,黄河下游河段已处于“越淤越加,越加越高”的局面,黄河成为悬河,造成黄河历次大泛滥。从先秦到1949年,发生洪灾达1500次,大的改道26次,形成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后,虽没决口,但因泥沙淤积,河床以每年10cm的速度淤高。1958年下游河道防御了22300m3 / s的洪水,而1993年只能防御6000m3 / s的洪水。在西部地区实施森林保护战略,恢复林地植被,通过森林的树冠拦截作用、树根的引流作用,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中泥沙的含量,最终减少下游地区河道含沙量。从而解决河流下游泥沙淤积,防洪困难的问题。

(三)防风固沙、抗御风沙灾害,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且每年仍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沙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风和沙关系紧密。风是沙的启动力,没有风,就没有沙的运动。风蚀是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因素。从森林植被改善沙区生态的作用看,森林可以防风。风的危害主要是低空风,而森林植被正是防止这一危害的屏障。据科学家研究,在林带迎风面5倍于林带高度的距离、在背风面25倍于林带高度距离时,风速一般可减少10%~20%。低空风在经过山谷地带时,由于“狭管”效应会加大风速,而山口、峡谷地带的森林可以减缓这种效应。试想,如果没有已建设20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会恶化到何等程度?另一方面,森林可以固沙和改良沙地。森林里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构成的庞大根系像一张盘根错节的网,不但可以牢牢地网住土壤,锁住沙丘,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遏制沙化土地扩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防止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还可以将大量的枯枝落叶转化为有机物,有效改善沙土的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我国西部北部分布大沙漠及风蚀地604万km 2 ,整个地区降水量多在100~150mm以下,植被稀少,沙生物质多,风蚀强烈,是沙尘暴的尘源地。凡是沙漠化严重的地方,气候炎热干燥,水源紧缺,每到夏季气温高达40~ 50℃,一到冬季,黄尘蔽目,飞沙走石,沙尘暴经常发生。在这样的地区增大森林覆盖率可以从源头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减轻目前国内日益严重的沙尘暴灾害。

(四)调节气温、缓解“温室效应”

森林是气候调节器,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森林对太阳辐射有再分配功能。当太阳光辐射至林冠时,有10%~25%被反射至空中,35%~80%被吸收转化,林木叶面蒸腾作用大量消耗热能,使林区或森林附近地区的日温差小,减弱了冬季的寒冻和夏季的日灼高温危害。“大树底下好乘凉”就是这个道理。森林受到破坏,于是热风就会很容易形成,风暴就会肆虐成灾,对气候变化造成不良影响。

“温室效应”加剧已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气候变暖。这已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从1860年至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了大约25%,其中一半是1960年以后增加的,使全球气温上升了0.5 ~0.7度。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下去并加剧,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研究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气候变暖带来的两极冰川消融,将使海平面上升0.3 ~1米,届时东京30%的地面受淹,全球30%的人口可能迁移。我国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也将严重受损。占国土面积18%的北方常年冻土地将解冻,一切冻土基础设施将破坏。温室气体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森林被破坏后减少了二氧化碳的转化。保护和培育森林成为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气候和改善生态的主要途径。而西部森林植被稀少,在该地区搞好森林兴建和保护工作,全国的气候状况将得到好转。

(五)减轻大气污染

森林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净化功能。一是树木可吸附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硫720千克;刺槐和女贞等树种能吸收氟化氢;银杏、柳杉、夹竹桃等树种能吸收氟;加拿大杨、紫穗槐等能吸收致癌物质如安息吡啉等等。森林中的很多植物,如丁香、桦树,能分泌出杀菌的挥发性物质。二是对灰尘具有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林木叶面的灰尘经雨水冲洗后,又能恢复其滞尘功能。2001年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西部就有3个,即贵阳、重庆、兰州,分别高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四。二氧化硫排放量过高,致使西南部酸雨频繁,频率已高达80%以上,广西东部的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而且能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如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至今已消失一半,并继续消失着。究其原因,是酸雨频率100%,ph值持续在3.6 ~4.8之间。西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大气环境,西部地区森林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六)保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是数以万计的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森林中除了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外,还有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和鸟类、兽类、昆虫等动物及各种微生物。由于我国西部辽阔的疆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因而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就物种而言,苔藓植物2,200种,占世界总种数919%,隶属106科,占世界科数70%,蕨类植物52科,约2,200种~ 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22%。而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其种类更为繁多,目前尚难做出确切估计。然而由于乱砍滥伐森林,致使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使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就生态系统来说,仅草甸而言,可分为典型草甸(27类),盐生草甸(20类),沼泽化草甸(9类)和高寒草甸(21类)。荒漠可分为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小半灌木荒漠及垫小半灌木荒漠共52类,此外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流石滩植被主要有17类。西部地区区系复杂、树种繁多的森林资源决定了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必须采取更完善的保护措施。

作者发表于《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0期

四、西部地区森林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森林问题特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997年10月在土耳其召开的第11届世界林业大会,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迈向21世纪”作为大会的主题,并向世界呼吁:所有国家应以更强的政治责任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和森林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中作用的加大,林业正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正在被可持续经营所取代。这已成为全球广泛认同的林业发展方向。森林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在被提到空前的高度,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样已经不言而喻。我们在处理西部森林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西部森林生态的保护,对西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作者现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一、我国西部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贫乏,同时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决定着西部的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东部和全国的环境安全。为了西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第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采伐天然林,把森林植被管护好。2000年10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工业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西部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作逐步展开。第二,建立防护林体系。从50年代起,中国就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营造防护林;从1978年起,中国又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这项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份。截止2000年底,“三北”防护林已累计造林2792万hm2,森林覆盖率已由1978年的5。5%提高到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经7年的启动和全面加快实施,已累计完成重点造林面积700多万亩。第三,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中国政府已经制订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用10年时间初步遏止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到2050年实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财政部还将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机制和技术促进西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为了保障退耕还林规划的顺利实施,推出退耕还林的补偿机制,将从制度上保证西部森林的恢复与重建。第四,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全面恢复林草植被。因地制宜地在荒山荒地种植适合该地区自然条件的林木,造林由国家无偿提供建立种苗;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但采伐要受国家法律、法规和采伐规程的约束。第五,实施建造农村沼气池。兴建沼气池,解决农村以林木为主要燃料的问题,“以气代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滥采滥伐的现状,使得造林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二、西部森林生态保护不力、不能完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森林法》中有关规定的不足。森林法作为国家组织、领导、管理林业的有力工具,其目的是推广立法,加快国土绿化,改变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和林业不发达的状况,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它对我国森林生态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明显出现一些不相适宜的地方。首先是《森林法》的立法宗旨,依据我国的立法传统,环境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规被视为是两个法律部门,而森林法通常归入到自然资源保护法中。虽然1998年修改后的《森林法》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但在《森林法》第一条关于森林法宗旨的阐述中,却未从生态概念的高度强调森林资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仅仅规定森林法的宗旨为保护环境和提供林产品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这一规定虽然在形式上抛弃了资源经济本位的指导思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其次是对森林的保护手段上,修改后的《森林法》在森林资源的保护手段上,较之于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例如,允许将特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条件。但从整体上看,森林法对森林的资产属性还重视不够。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树造林、限额采伐、林业基金、封山育林、群众护林、防治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出口管制、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以及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进行经济支持等等,总体上表现为一种管制型的立法,更多习惯于行政许可、行政命令和行政罚款等手段,如采伐许可制度,而较少运用民法手段和经济刺激措施。

二是林权不稳。尽管我国《森林法》明确把“稳定林权、林木、林地权属”作为其基本原则之一,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林权不稳是我国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和生态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大多数林区一直保持着森林资源私人所有为主的民有民营林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森林资源一度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遭到大规模砍伐和破坏,传统的民有民营产权制度也经历了私人所有向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最后基本形成了集体和部分国家占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某些地方大办国有林场和森工采育林场,各村纷纷举办集体林场,通过集体作业、强度皆伐,以提高木材生产效率。在这种对森林资源所有权变动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对森林的大肆破坏,毁掉了大量宝贵的天然次生林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加大森林生态保护的力度。

三是森林管理存在弊端。我国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比较滞后,一方面对森林的林业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这也是制约着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培育森林资源是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公益事业,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经济在森林资源发展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认为森林资源无价,无偿使用和占有,国有森林所有权与使用权剥离,林业税赋过重,林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造成了越采越穷、越穷越采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林地管理滞后,制约森林资源发展。尽管不少地方最近一两年制定了有关林地保护的条例和法规,但林地管理还没有摆到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应有的位置上。土地、林业、矿产等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林地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不配套、不健全,致使林地逆转现象严重,森林资源破坏加剧。

三、加强西部森林生态保护,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西部还是一个贫林地区,过少的森林资源不仅使我国的木材和林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而且还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由此而导致的荒漠化问题与频繁的洪涝灾害已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保护西部森林资源刻不容缓。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西部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应把握以下几点:

更新《森林法》的立法宗旨。森林法既可以是资源经济本位的法,也可以是生态支持本位的法。森林资源保护的立法完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森林法的立法宗旨与本位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见诸WTO的正式法律文件中,因此有必要在森林法中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立法要求,彻底转换传统的环境保护法与资源保护法分立的立法思维模式,将森林资源首先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要素。在环境法的整体框架下设计和构建森林保护制度,并从森林的生态属性出发,将森林的存续和森林的最佳利用确定为森林法的立法宗旨。在此同时,森林保护的手段问题上宜重视运用市场手段,因为破坏森林的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涉及经济方面的利害关系。我们可以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联系起来,将林区经济发展和森林的保护联系起来,利用市场的指引功能,通过诸如税收制度、森林采伐许可的总量控制制度和在此基础上的采伐许可证有条件的流通制度,有偿绿化与义务绿化相结合制度等的综合运用把森林开发所引起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来实现森林资源的效益最优化。

适当地扩大私有林的比重。当前我国林权主要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前两者占绝大比例,但总体上讲,在自然资源高消耗的传统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下,森林资源公有化经营体制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难以形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避免“公有地悲剧”的出现。近50年的森林资源共有公营的经营实践以及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而我们可以适当地下放国有林,集体林的比例,扩大私有林的比重。一般意义上,私人所有权可以刺激所有权人高效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私人所有权也就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制度安排。这样激发了农民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积极性,提高了森林资源使用与配置的效益,从而保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确定了以“扩大森林资源面积,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森林资源的林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逐步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提高林地的生产和利用率;逐步解决木材供需矛盾,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要。建立一个地域布局合理、生产力高、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资源体系”为内容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①改革林业生产体制。我国的林区多为国有经营企业,林业布局分布不均,企业规模小而不精,经济效益差而没有拳头产品,竞争乏力,市场占有份额极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竞争对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竞争领域的产品和企业分化的日益突出。在一段时期内,许多国有林业企业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还没有从原有的思路和框架中解脱出来,所以面临着外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所提供的机遇。面对压力、挑战和机遇,作为肩负着森林生态和经济建设双重任务的国有林业,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制度、产业结构上进行一系列的大调整,固本培元,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提高质量,创出名牌。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生存和发展,也才能为现有森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否则,所谓的森林生态保护只是一句空话,空中楼阁而已。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②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林业资源、资本的运营将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封闭式“一元化”经营了,而是开放式的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经营。国有林业资源、资本的控股和参股,不仅对于提高国有林业经济的技术含量和国有林业资本的效益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国有控股公司、林业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投资、控股、参股、兼并等方式来控制和支配资本几倍乃至几十倍的社会资本,进而,全面带动林业产业优化升级、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放大自己的功能和作用。③林业生产企业所有制多元化。现代林业中的多种所有制不再各踞一方、各占一个领域,相互封闭、相互隔绝地排列组合。新格局所展示的将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体网络。在这一新格局中,国有林业资源、资本不仅自身要提高整体质量,而且还应通过产权纽带控制、支配社会资本的配制和释放自身的潜能。④强化企业功能。股份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行效率。国家控股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在我国,股份公司作为主要资本组织形式,所容纳的生产力远远没有全部发挥和释放出来。目前,国有林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充分释放这种资本组织形式的潜能,并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企业制度创新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四是调整现行林政资源管理政策。在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放活流通体制,给予森林资源资产的经营者更大的自主权,并本着“管理一块,搞活一块”的原则,对国有商品林放开经营。五是实行轻税薄赋政策,改双重环节为单重环节征收农业特产税。六是合理进行存量资源的再配制。通过市场选择和政策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是实现资源再配制和资本集中的必然选择。同时进一步抓好林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使国有林业经济在这些领域不仅有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有质的优势。⑤采取森林认证制度。为了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使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一些地方政府、组织、个人和林业企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求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他们共同发起的行动之一就是“森林认证”,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谓森林认证是一种试图把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同森林可持续经营联系起来的行动。其做法就是帮助用户购买来自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木材制造的产品。我国林业正面临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发展资源、促进发展的历史重任。加快森林认证工作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林业必须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段和工具,森林认证以市场机制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开展森林认证是我国适应世界林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有助于促进我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⑥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森林采伐限额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坚持对森林采伐进行控制,制定合理的年采伐限额是客观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保证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重要措施。而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额控制,分类管理,严格执行凭证采伐制度,进一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还要加大采伐限额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查处超限额采伐行为。对超采伐限额负有失职、渎职责任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依法严肃处理。对于年度采伐后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单位,下年度不再核发木材采伐许可证。并严格对抚育间伐限额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抚育间伐采伐限额。⑦实行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管护承包责任制包含管护和经营两方面内容。管护是为了保证森林资源安全,加快森林培育,保证森林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是为了使职工有可靠的收入来源,激发职工进一步搞好管护承包的热情,巩固管护承包成果。职工群众没有经营收益作保证,管护责任也难以真正落实和保持持久。推行管护承包责任制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林业作为特殊行业,森林作为生态资源,又必须突出保护和培育为主,必须同时建立制约机制。因为实行管护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尽快恢复,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发表于《农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veVxqvYE8P5PgncyKjRcZPc8DCu0rCUCO+3eiYqw1eSUPDlw6YQ62+4H4uHkni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