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物流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物流的概念及其演变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开始有物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人们对于物流的认识,来自于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概念直到近代社会才出现。物流概念自诞生以来,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多次变化。从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在物流、现代物流、传统物流的概念,以及物流是不是一个产业等物流最基本概念方面的研究,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的。想要科学地领会物流的含义,首先需要对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有透彻的了解。

一、西方国家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

物流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是 1921 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 (简称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书中还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PD指流通中的物理性方面,即“物理性流通”,物流是“物理性流通”的省略语,而不是指单纯的物的流动(Flow of Goods或Materials Flow)。物流着重强调流通分配的物理性方面,专注于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买卖双方之间已经达成的商品交易。

1935 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erican Market Association, AMA)在《市场营销用语集》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该协会分别于 1948 年、1954 年对PD的定义作了两次修改,第一次修订为:“是物质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消费地流动过程中所决定的企业活动的费用。”第二次修订为:“是物质资料从生产阶段移动到消费或利用者手里,并对该移动过程进行管理。”1935 年定义强调从物质资料的移动和相应的处理活动的角度去把握物流概念,强调物流的活动性。1948 年定义强调从物质资料的移动费用和相应的处理活动费用的角度去把握物流概念,强调物流的经济性。1954 年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在于从物质资料的移动和相应的处理活动及其费用的角度去把握物流概念,而在于对这种移动的管理,强调物流的管理性。从美国营销协会对PD所下的定义来看, PD的物流概念仅仅局限于销售物流领域。

1962 年,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领域的黑色大陆》一文,这个所谓的“黑大陆”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的说法,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尚未开发的领域。 德鲁克用“黑大陆”来说明或形容流通,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太成熟;二是在该领域内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东西。该论断强调物流的模糊性尤其突出,实践中可探索的东西较多,挖掘的潜力较大。

1960 年,美国国家配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CPDM)对物流的定义是:“把完工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泛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该定义明确地指出了物流活动的范围,包括成品销售环节的物流活动和原材料供应环节的物流活动。1963 年, NCPDM对于物流的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运动的过程所实施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主要包括货物的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防护包装、存货控制、工厂和仓库选址、订单处理、市场预测和客户服务等。”这一定义中的物流功能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库存控制、订单处理以及市场预测方面,更加强调物流管理计划的重要性

NCPDM成立之后对“Physical Distribution”进行过多次定义,1976 年最后修订为:“是为了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这个PD概念的物流范围从销售物流扩大到采购物流,比美国营销协会的物流定义范围有所扩大。同时,这个定义还反映了物流已告别物流基本功能各自分离、单独管理的时期,进入部分物流基本功能集成、局部系统化管理的时期。例如,把送货与分拣、拣选结合成配送系统

在引入物流概念之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流通有关的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 年经过对美国的实地考察,把“流通技术”改称为“ Physical Distribution”,并得到广泛应用。1964 年,日本召开了经济审议会的流通分科会,会上决定采用PD方式以改善流通问题,池田内阁的五年计划制定小组成员之一平原在谈到这一术语时强调,将其改为“物的流通”可能更好。于是自 1965 年开始,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一提法,简称“物流”。1981 年,由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的空间范围,而传统的物流概念仅仅应用于销售领域, PD概念的范围狭窄,其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因此, Logistics的概念应运而生。

Logistics一词来自于法语logistique一词,指拿破仑军队中的一种官职,其责任是为部队寻找住所,为战马等牲畜供给饲料。按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的解释: logistics (1)是军事科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物资、人员和设施等的采购、储存和运输等事项;(2)指管理一项具体任务的执行。按美国兰登书屋《大学词典》的解释: logistics用作单数或复数名词,是军事科学的分支,研究装备、补给品与人员的获得、维持与运输,即后勤学。《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的解释为: logistics是复数名词,意思是为了使复杂军事行动或企业活动成功而有效地执行,对这类行动或活动所进行的精心组织(即后勤管理)。由此可认为,英语中的logistics既指后勤、后勤管理,又可指后勤学,logistics是一个多义词。

1905 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尔曾把Logistics称为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之一,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到Logistics概念:“关于军队调动及设备移动与供应相关的作战艺术的分支称为后勤(Logistics)。”由此可见, Logistics的原意是后勤,来源于战时对如何提供最佳的军事物资供应组合以保障前线需要的考虑,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进行而开展的对所需人员和物品进行保障的后勤系统。二战期间,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Logistics技术,用Logistics一词表达的“物流”概念开始形成。

20 世纪 50 年代,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引入Logistics概念,把军事领域的Logistics作为新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技术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随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s广泛用于管理实践, Logistics逐渐成为物流的代名词,并流传于世界各国。此时Logistics概念及理论的发展融入了运筹、管理及优化的思想,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整个供应链上,涉及供应、采购、生产、运输等供应链的全部环节。相比之下, PD只描述分销物流,只是Logistics的一部分, Logistics比PD所包括的范围及涉及的活动更为广泛,更加切合当时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一种适应新时期、适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部门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理念。

1985 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的名称改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将物流的名称从“ 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其定义为:“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Logistics涉及的范围已突破商品流通环节,扩大到了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思想和理念,并且首次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Logistics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标准用语。

1985 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ALM)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流动。”1994 年欧洲物流协会( 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 ELA)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1992 年、1998 年和 2002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曾三次对物流定义进行修订。1992 年, CLM将“Logistics”定义修改为:“是为了迎合顾客需求而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1998 年, CLM对于物流的定义为:“是供应链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2002 年, CLM对于物流的定义为:“企业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的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者之间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协调、执行和控制过程。”1992 年的“Logistics”定义与 1985 年的“Logistics”定义相比较,物流对象从物品和信息扩大到物品、服务和信息,延伸扩大了物流范围。1998 年定义把物流纳入了企业间互动协作关系的管理范畴,并且要求企业站在更广阔的角度上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模式。2002 年“ Logistics”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 Reverse Flow” (反向物流、静脉物流或回收物流),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和外延;强调供应链物流,反映了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入。

2005 年 1 月 1 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又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SCMP)。这次更名体现了物流向供应链概念的转化,也标志着现代物流已全面进入供应链时代。这无疑揭示了 21 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趋势——供应链整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的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供应链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普遍的运营实践模式。

总之,从西方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自从 2 0 世纪初美国提出物流概念以来,人们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物流概念因经济环境发展变化而演变与完善,内涵在不断扩充。物流概念从最初狭隘的PD概念转变为现在的Logistics概念。物流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各个阶段物流的发展特点总是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整个物流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是从个别管理到系统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及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近百年的物流历史,但是我国关于物流概念的形成和物流研究历史还较短。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使用“物流”概念,也没有系统的物流理念,资源分配和组织供应是按部门、行政区划进行的,流通活动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1978 年,我国一个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物资总局等部委以及一些地区人士组成的“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出访日本,其重要使命是研究日本生产资料交换和流通方式。这个代表团以及以后不断派出的若干批次的代表团,以及不断的国际交流,取得了把“物流”带回中国的重大成果 。1989 年 4 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后,“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但由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强,导致我国的物流研究始终不成体系。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见成效,特别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我国的物流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物流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也愈加广泛而深入。

何明珂教授(2001)认为:“物流首先是一个系统,光搞储存或光搞运输,都不叫物流。真正的物流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把仓储、运输及相关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

陆江(2001)认为:“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物流是将供应、采购、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直到消费之前各环节集成一个系统,强调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

丁俊发(2003)认为:“物流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对全球物流资源与物流基本功能的整合,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管这一过程在何地或对何种主体实施,采取哪些方式来完成,过程的复杂程度如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物流是一种先进模式,是一种先进方法,是先进生产力。”

2001 年 4 月,我国首次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 / T18354 -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同时也对物流管理进行了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对我国物流业学术研究与具体实践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标准。其物流定义是目前我国最有权威的物流定义,既参考了美国、日本的物流定义,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物流发展的现实;既遵循了对科学概念的解释法则,又反映了国内外物流研究、物流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指导价值。为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新形势,该项国家标准于2005 年开始修订,2006 年 12 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07 年 5月起正式实施。根据国家标准要求新修订的《物流术语》在结构上,除保留原有的基础、作业、技术与设施设备、管理四部分术语之外,增加了物流信息与国际物流两个部分;在词条数量上,由 2001 年版的 145 条增加到 249 条,其中新增词条 138 条,保留 111 条,删除 34 条,保留词条中,55 条的内容做了修改或补充;在学术上,对当前物流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界定。

根据修订后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 / T18354 -2006)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定义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对物流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修改,物流管理是指:“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和物流管理是两个术语。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物流概念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为“有机结合”取代“计划、实施与控制”,把“物流”概念只描述为一个过程,但不包含这一过程的管理。为此,我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管理”进行单列界定。应该说,我国对物流的解释分成“物流”与“物流管理”两个术语更加符合中文习惯和科学概念的定义法则,也考虑到我国在 1980 年代引进Logistics后曾被一些人分别理解为“物流”和“物流管理”这个现实。但是,目前国外的文献中也已经把“Logistics”用来泛指物流,国内的文献中也已经把“Logistics”汉译为“物流”,这个物流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如果我们把“Logistics”术语分解为“物流”和“物流管理”这两个术语,同时又把“物流”译为英语“Logistics”,那么很容易造成人们对物流概念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也不利于我国物流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物流的接轨。我国的“物流”定义应吸收Logistics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个管理基本内涵,反映物流的本意,接近物流概念的本质;而“物流管理”则应当反映从“个别管理”到“系统管理”这个物流管理进化轨迹,强调SCM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做到既符合中文习惯和科学概念的定义法则,又能把握现代物流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性。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市场的成长和融合、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生产经营、获取利润的经济实体为实现竞争优势、增加利润,必须在这个全球化的大市场内统筹资源,安排生产以及流通活动。此时物流本身已超出纯粹的商业活动,它在全世界影响着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政治乃至文化的各领域,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不少学者提出了要区分“传统物流”概念与“现代物流”概念的观点,这与“物流”一词的英文从“PD”到“Logistics”的演进一脉相承。

现代物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公认的定义,《物流术语》也没有涉及。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相继出现《现代物流学》、《中国现代物流研究》等著作。特别是 1999 年在北京召开了由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指出:现代物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要求“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 年召开了由国家国内贸易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自此,“现代物流”一词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

目前,国内关于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观点不尽一致。丁俊发(2002)提出传统物流是指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而现代物流是一种物流管理,他的观点在国内相当有代表性 。何明珂(2001)认为现代物流的“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同“当代”没有差别;物流是现代或当代的事情,“传统物流”提法不成立;这会使人将“传统储运”与“传统物流”等同起来,而物流与储运是有区别的 。王佐(2006)认为传统物流整合的是操作功能,而现代物流整合的是管理功能;传统物流侧重于在企业内部整合资源,而现代物流则要进行跨企业边界的资源整合;传统物流主要关注的是物料和相关服务的可得性,而现代物流却要通过众多企业的协调来优化资源配置并建立战略协作竞争体系,即供应链管理

概而言之,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①服务功能上的差异。一般传统物流的服务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不具备控制整个供应链的功能;而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供应链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②与客户关系的差异。传统物流与客户的关系是建立短期合约,以价格竞争和标准服务赢得客户;而现代物流与客户通常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常以降低成本、提供增值和定制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③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传统物流无外部整合系统,有限的或没有EDI联系,更没有卫星跟踪系统;而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系统,广泛运用EDI以及卫星跟踪系统。④物流企业管理的差异。传统物流企业通常采用分散的、传统的、人工的管理;而现代物流企业采用的是现代化、信息化、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化管理。

2001 年 3 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意见》认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此,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总之,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信息经济时代要求企业集成化管理、物流集成化运作。人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刻,企业组织模式的改革、业务流程的再造或更新、知识经济特性等方面在现代物流理念中逐渐凸现。

三、物流的基本功能

人们把现代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所谓第三利润源是相对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而言的。第一利润源是针对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物化劳动消耗”为途径,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利润源是针对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活劳动消耗”为途径,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利润源不同于前两者,主要是针对以“降低物流费用”为途径,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人们把现代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总的来说,物流的基本功能有运输、储存、搬运与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运输功能是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运输( Transportation)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它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的形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五种方式。

储存功能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储存( Storing )是指保护、管理、储藏物品,具有时间调整和价格调整的功能。它的重要设施是仓库,在商品入库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库管理。

搬运(Handing/ Carrying)功能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的水平方向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功能是指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从运输设备卸下。它是一种以垂直方向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包装( Package / Packaging )功能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配送( Distribution )功能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挑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加工(Processing)功能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物流信息处理(Logistics Informtion Management)是针对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等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活动。 P2VZRrjHc+KL+OXiMjB48AkDQaKSmm9eY1620hGpZEEgwu38qPlkCuguHGOILn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