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论民俗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摘 要:民俗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本文从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入手,讨论了民俗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属性;跨文化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民俗旅游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推动跨文化交流、理解、融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跨文化交流

The Study on Folklore Tourism and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e folklore tourism based on the folk culture and it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y,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preading the folk culture.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To sum up, the folklore tourism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for transcultural dissemination, which has played a very active role for promoting the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and blend.

Key words: folklore tourism; folk couture;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旅游形式纷繁多样,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在不断扩大。旅游者的跨文化旅游动机越来越突显,跨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旅游是文化体验的一种方式,而旅游活动本身必然是旅游者文化与东道主文化互相碰撞、影响、交融的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因民俗旅游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跨文化”属性和特征。

二、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活动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民俗文化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充实了现代旅游中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因其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气质和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民俗旅游因其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为主,在发展跨文化旅游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的潜力。“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 民俗旅游的依托基础是“民俗文化”,虽然民俗旅游的形式纷繁多样,但最终都可归结为文化。而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则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就民俗生活的空间而言可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和渔村民俗游,就产品性质而言可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和运动型。 [2] 不管是哪种分类标准,其形式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韵味。还有学者提出就民俗的客体而言,可以将民俗旅游分为物质民俗旅游、社会民俗旅游和意识民俗旅游, [3] 这更与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2.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基础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传承、完善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地域性、阶层性、实用性、神秘性、传承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征。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活动和生活习俗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了游客“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化旅游形式。 [1] 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和独具个性魅力的民间习俗,是民俗旅游的优质资源。因此,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存在的先决条件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民俗旅游中跨文化交流的特征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大批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旅游目的地游览、观光,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其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旅游者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民俗旅游因其特殊性,具有非常明显的“跨文化交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俗旅游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作为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现代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发展现代旅游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方式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差异; [4] 第二,神秘性:每一种民俗文化的形成都是其历史传承的结果。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迁,但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仍然保留着,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观光式旅游,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实际参与来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民俗旅游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

2.民俗旅游中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我国现有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民族工艺、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民俗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民俗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各个民族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都形成了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四、跨文化交流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可以改善民族地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民俗旅游可以带来一定的外汇收入,从而增加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二是民俗旅游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民族地区人们的收入; [5] 三是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供当地居民享用,这样就会逐步改变民族地区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更文明、更现代。

(2)可以使民族地区更快地走上全球化道路

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外来人员将会大量涌入民族地区,随之也会带来许多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各民族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在接受的同时也会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 [5] 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过程中也能采取更主动的姿态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民族文化被开发利用且备受青睐,这不仅唤起民族地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去重新认识和评价本民族的文化,这种民族自尊心的唤起以及经过重新认识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也激起他们恢复原有的、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巨大热情,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促进了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

2.消极影响

(1)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受到威胁

一是民俗文化同化。民俗文化同化是指原来的民俗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族异地的文化所取代。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偏远地区,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思维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带给了当地居民,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 [6] 二是民族民俗文化庸俗化。传统民俗文化大都有真实、淳朴和神秘的特性,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 [6] 。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或满足一部分游客的低俗需求,传统民俗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存在价值被庸俗化了。

(2)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民俗旅游中的跨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但从衣着打扮、建筑风格到生活方式旅游目的地迅速与外来文化趋同,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环境面临危机。民俗文化发展环境是指民俗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有改善环境的一面,也有污染和破坏原有环境的一面。民族地区多是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在民俗旅游开展之前,原有的生态环境保存良好,青山绿水、花香鸟鸣、鸡犬相闻,社区居民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由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规划失误,或后期的管理不到位,导致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之前,必须认真综合考虑各项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力求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如何正确处理民俗旅游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

1.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意识决定行为。作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地居民,都应该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7] 只有具有了这种意识,在面对来自异域文化的旅游者时,才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容应对,保障跨文化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旅游从业者,了解客源地旅游者的文化特点,特别是主要客源地旅游者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际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与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差异非常必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文化移情的能力,从人本角度照顾外来游客的文化需要。以游客为本,站在游客角度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尊重外来游客的基本需要和旅游方式。

2.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

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态度和意愿,发展那些对当地居民有利的旅游类型;最为重要的是在利益分配中,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贡献,以适当的方式保证当地居民从旅游开发中享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公平的利益。通过利益分配的公平化,来赢得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促进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强调民族地区居民的参与,是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经常会出现旅游目的地的逆文化迁移。跨文化旅游接待中,目的地旅游服务提供者一味迎合旅游者特别是强势文化的旅游者的需要,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 [8] 而大多旅游者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目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由此可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主流文化独特性,使旅游者获得真实的文化收获至关重要。发展民俗旅游,同时应注重民俗文化精神环境的挖掘与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和创新民俗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但一些旅游目的地为了迎合游客,为游客展现丑陋、庸俗的文化,使游客对目的地的主流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原有的特色文化被庸俗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所以,在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紧密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

六、结语

民俗旅游,是当今旅游产业的一道绚丽风景线,它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民俗文化的存在、繁荣与传承。发展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旅游目的地及当地居民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的地域性也就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在彼此的联系和交流中,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正是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东道主应该明确这种交流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制定政策或采取措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总之,民俗旅游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其文化内涵的发展,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将开发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也适应了跨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1745.htm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 .旅游学刊,1997 (2):37~ 39.

[3]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J] .旅游科学,1999 (2):36~ 39.

[4]杨丽娟.试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 .昆明大学学报,2003(2):45~ 46.

[5]牟维珍.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88~ 90.

[6]方世敏.略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 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12):143~ 147.

[7]于晓光.入境旅游跨文化问题研究[N] .中国旅游报,2010.

[8]才让吉.浅析旅游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 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 (12).

作者简介:唐园园,女,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唐园园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9cth9O8eX3rGShmvx46Fby0EK+y3flKPSslhJ0okq4Rz2xkaVFRr9LVujW6/t3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