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北京花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条件

2.1.1 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历史

从史书记载来看,北京的花卉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丰台花乡是北京花卉产业的一个标志性生产区,曾因乾隆的诗句“冬雪春霖今岁好,姹紫嫣红看夹道”而远近闻名,迄今为止已有约 500 年的花卉栽培历史。

先秦时期的帝王宫中即开始广种观赏植物,辽金时期即有芍药、牡丹、荷花等花卉的栽培,到了明、清年间更加繁荣。明代后期,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花卉商品化生产栽培,民间花卉栽培广泛兴起,以种花为生的人逐渐增多,出现了海淀600 亩荷花园的壮观景象。清朝在北京建都后,建造的园林数量和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园林植物应用种类和方式多样,花卉栽培也进一步繁盛,北京城出现了成片的花卉生产区、小型的花卉经营店面和更多的专门的花工(花匠)。清代后期,为了满足外国居住者的要求,开始引入了一些草花和国外的一些栽培技术。

在以朝代为线索的历史追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花卉发展的历史与北京城市建设及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作为封建制度集大成的明、清两朝,其花卉业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清代后期至 1949 年,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北京花卉生产土地几乎荒芜,花卉业处于停滞状态。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先后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事以及文化大革命,北京花卉业走过一段极为艰难的历程。

表 2 -1 北京作为都城的花卉发展历程简示

Table2 -1 The Brief Display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s the Capital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历史及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北京的花卉业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花卉生产开始走向专业化、工厂化,产品向新、高、优方面发展,高新技术开始用于花卉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北京的花卉生产逐年增长,成效十分显著,已经跻身于现代产业之中。

目前,北京花卉产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花卉产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已经开始向生产商品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多样化、服务配套化、生产和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北京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物流、交易、信息和科研中心,更成为促进我国花卉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人居和谐的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2.1.2 北京市发展花卉业的自然条件

2.1.2.1 北京发展花卉业的自然条件

(1)气候

北京的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度间气候变化幅度大。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易出现大风和春旱;夏季多雨炎热,降水量占全年 70%~ 80%;秋季天高气爽晴天多;冬季寒冷干燥,晴朗少雪多风。

从平均气温来看,冬季低于 10℃,春秋 10 ~ 20℃,夏季高于 22℃,年平均气温 8.50 ~ 12℃,无霜期 180 ~ 200 天,年日照 2200 ~ 2800 小时。对于种植业来说属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

年降水量 470 ~ 640 毫米,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85%的降水集中在 6 ~ 9月,也被称为北京的汛期。春季为用水高峰,但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 5%。

(2)地形

北京市总面积约 16800 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 48.7%,平原占 40.1%,台地占 6.5%,丘陵占 1.7%。

北京市的北部、东北部及西部被山地环绕,西部山地属于太行山山脉,北部山地属于燕山山脉,中部及东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冲洪积台地、冲积扇地及冲积平原构成的地貌组合。

复杂的地貌类型使土地利用呈多层次特点,农业产业丰富多彩。总体来讲,中山区、低山区以林地为主;山区河流谷地为耕地、林地及非农用地的组合;平原地区是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的重要腹地。

(3)土壤条件

北京土壤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褐土地带,由于海拔、地形差异以及成土母质、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一般划分为 7 个大类、17 个亚类。北京的土壤主要是褐土,约占全市面积的 64.7%。山区主要是棕壤、淋溶褐土、褐土,土壤质地以沙壤、轻壤、中壤为主;平原主要是潮土、褐潮土、潮褐土与褐土,土壤质地 53.4%为轻壤。土壤肥力在华北平原地区属中上等。受地域影响,较陡的山坡面积和薄土山区占到北京山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且全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与利用结构

北京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也呈现不同的结构类型。以 2004 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报告为例,2004 年北京市土地总面积为 1641054 公顷,其中园地 123940 公顷,占 7.55%,未利用地180167 公顷,占10.98%。比例最大的是林地,占到42.07%,最少的是牧草地,仅为 0.12%。市区规划 1040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6.2%。

从北京市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表 2 -2),结合各类土地空间分布情况(图2 -2)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较为充分,未利用土地面积小,且主要分布在郊区。

表 2 -2 北京市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各地类占全市相应地面积比例

Table2 -2 The Land Use Structure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Beijing and the Pro______________________portion of All the Kinds of Land

资料来源: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2004》

2.1.2.2 北京市的农业区划

北京市农业气候区划在传统的以热量为Ⅰ级指标、水分为Ⅱ级指标、灾害为Ⅲ级指标进行套叠划分的基础上,又应用了基于模糊关系的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划分农业气候相似区。采用决定熟制的热量条件,即≥0°C的活动积温为主导因子,以<0°C的负积温为限制因子,辅之以年干燥度和年降水量,作为分区的综合指标。这种划分方法既考虑了热量条件,又兼顾了全年的水分平衡,同时将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等因素考虑在内(北京市气候中心,2005)。依据这样的分类原则,将北京市农业气候区划分为三个大区,八个亚区(表2 -3)。

表 2 -3 北京市农业气候区划

Table2 -3 The Division of the Agroclimatic in Beijing

资料来源:北京市气候中心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区域,地势、热量、水分、土壤均有所不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自然也不同。花卉种植业与农业生产相似,要依据不同地域的综合自然气候条件与环境选择适宜的品种。要做到“适地适花”,首先就要对北京市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了解和划分,然后根据自然条件类型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配置相应的种植设施,实施对应的种植技术与管理,供应相适宜的地区和市场。

2.1.3 北京市发展花卉业的人文条件与社会环境

2.1.3.1 较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从整体来看,北京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综合实力较强,北京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完善,集聚效益明显。自 20 世纪90 年代起,北京市就陆续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日光温室,在京相关科研院所也在开展了日光温室的研发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光温室等现代化设施农业已成为目前京郊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到 2012 年,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 37797 公顷,实现收入 519824.2 万元。其中蔬菜占地面积 3 万公顷,实现收入 35 亿元;花卉占地面积 4933.33 公顷,实现收入 15 亿元;瓜果类占地面积5764 公顷,实现收入 10.68 亿元;水果占地面积 452 公顷,实现收入 0.77 亿元。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区县根据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农业类型,如大兴区、顺义区以甜瓜和蔬菜为主,平谷区以大桃和蔬菜为主,房山区以食用菌和蔬菜为主,昌平区以草莓采摘和观光休闲为主的设施农业等。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京郊设施农业的面积逐年增加,在京郊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北京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农业资本以及支农财政等方面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和数量。2012 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超过 100 亿元。2013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 161.8 亿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57.3 万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 175.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8337元,比上年增长 11.3%。

2.1.3.2 优越的人文环境

从本质上讲,花卉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到较高程度上产生的一种产业类型,是随着持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需要而不断升温的产业。同其它高端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水平作基础,需要优越的人文环境为条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其优越的人文环境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和推动力量,北京花卉产业发展拥有最活跃的发展因素。

(1)浓郁的知识文化环境

北京市优越的社会文化条件是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肥沃土壤。北京的人文环境优越,具有较高文化知识修养的居民群体众多是其特点之一。高文化素质的居民和较高生活水平的群体可以产生更强的花卉欣赏和消费需求,进而更加刺激花卉生产能力。北京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受关注程度高,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发展迅速,国际交流旺盛,相应地对花卉的欣赏、消费及品位的追求也丰富多样,这些都是北京市现代花卉业可持续多样化发展得天独厚的基础平台和催化剂。

专栏 2.1 花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花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我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受到环境、宗教、学风、习俗、风土、人情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花文化是以观赏植物为主题的文化领域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在我国自古至今得到了高度发展。甚至可以说,我国是在花文化带动和影响下引发出花卉业的。花文化是由于花卉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类特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花卉业的主动力,在从花卉欣赏、花卉业到园林建设等方面,都立下了不朽功勋。花文化是中华花卉业的宝贵财富(陈俊愉,1999),北京更是我国花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第一、二、三、七届花卉博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年四季各种花文化展、花卉节活动不断,全市各大公园、旅游景区等都常年举办各类以花卉为主题的展览和花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人。元旦、春节期间各大花卉市场热闹非凡,年宵花卉销售火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卉已成为人们美化家居,增加节日气氛,走亲访友,表达感情和祝福的首选之物,购买鲜花已成为许多市民消费新时尚。

(2)强劲的消费能力

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市场需求大,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市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增长较快,流动消费群体大;综合形成的强劲的花卉消费能力是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中又一个十分明显的人文环境优势。据统计,2001 年全国鲜切花产量 37 亿支,仅北京市就消费了 3.5 亿支,占总产量的9.5%,是全国切花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2005 年,北京市花卉种植面积 4 万余亩,产值 6 亿元,分别排全国第 24 位和第 19 位;2013 年,北京市鲜切花消费约 10 亿支,花卉种植面积达 5369.96 公顷,产值 13.47 亿元,从业人员 3 万人,个人花卉消费占到全市花卉消费总量的 29%。北京市花卉的生产规模、从业人员和需求量均列全国前茅。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花卉消费不仅总量有所增加,还体现在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档次、不同品种、不同类别的花卉消费上。强劲的花卉消费环境无疑是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强力助推器。

从全球角度来看,经济越发达,消费者越要求高质量的健康消费品,因此越倾向于花卉的消费。欧洲、美国、日本家庭花卉消费一般占工资收入的 3%左右,北京市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花卉产品的进一步消费,促进该行业的不断发展。

(3)良好的消费氛围

2011 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90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4736元,到2013 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7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要增加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北京城市居民食物支出比例持续走低,全市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已经由 1999 年的 39.46%下降到 2013 年的 31.1%,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生活水平阶段的“富裕”与“最富裕”的分界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已经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但食品消费由过去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由吃饱吃好转向多样、营养、高档和安全;而且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份额也快速增长,对于娱乐、休闲、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张凤荣等,2007)。

北京市民受独特的首都环境影响,相对而言,比较喜欢追求较高水准的花卉消费,对花卉的消费档次也容易趋高、趋异、趋新,容易造就花卉生产新能力的形成,容易产生花卉消费与欣赏的新时尚,容易孕育独具特色的北京市花卉文化。一年四季,北京市以花为主题的“桃花节”、“樱花节”、“郁金香展”、“月季展”、“菊花展”等活动接连不断。每年的黄金周期间,全市各大公园、旅游风景区等花卉文化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玉渊潭樱花节、八达岭丁香谷景区、北京鲜花港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如织,花卉成为繁荣首都精神文化生活的美丽产业。为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生态文化需求,不断拓展花卉的产业功能,北京市还相继建成了世界花卉大观园等一批集研发、生产、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卉主题公园,体现了北京市浓郁的赏花、爱花的人文氛围。

(4)奥运会的牵动效应

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对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奥运会筹办及比赛期间,场馆装饰用花、环境绿化美化用花、颁奖用花、会场用花、公寓用花等需求量集中增加,而且对花卉质量的要求也比平时更高更严,这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使其跃上新的更高的产业发展平台。北京市紧紧抓住奥运契机,不仅开展了“为奥运献鲜花,为北京添光彩”的系列主题活动,还举办了奥运插花花艺大赛和奥运插花艺术展览,广泛普及插花知识,弘扬花卉文化,吸引了众多观众,彰显了北京市花卉文化的主题。借此契机,北京市正在将花卉产业全力打造成现代化的都市农业花卉生产发展模式,这为集聚更多的花卉生产要素流动,营造更优良的花卉发展人文环境,占领更高的花卉产业发展高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1.3.3 丰富的社会条件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市历来都是国内最重要的花卉生产、消费、流通、科学研究、信息交流和国际贸易的平台,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条件非常优越。

(1)优越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北京的科技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首都汇聚了多家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出众;一方面还表现在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水平较国内其他地区高(表 2 -4)。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成为发展高效农业尤其是花卉业的主力,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和传播新技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表 2 -4 各地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Table2 -4 The Education Level of Urban Popu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经济基础雄厚,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

从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北京市的经济实力强劲,基础雄厚。北京市经济已经连续六年保持 7%以上的增长速度(表 2 -5),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财政收入增长快,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整体来看,北京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经济实力。

表 2 -5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Table2 -5 The Brief Table of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资金不断增加(图2 -1),财政支农资金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增长的态势,从1978 年到2004 年,增长了5.2 倍,年均增幅 6.3%。此外,“十五”期间,北京在全国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建立了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贴制度,农户税费负担基本为零。“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林水支出总量达到 539.4 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9 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保持在 50%以上,财政体制改革让渡区县财力212 亿元,粮食直补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图 2 -1 2006 ~ 2012 年北京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的支出

Figure 2 -1 Beijng’s Financial Expense 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Causes(2006 ~ 2012)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注:2006 年以前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气象支出的合计,从 2007 年开始,财政支出按新的科目设置,数据来源为农林水事务支出。 MuFVO7Min3Nl/oPR6zBw33U5FgDoq+OmcOs0dTsatZcLj3U9jLgOFqqXEok28y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