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综述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

1.2.1.1 花卉

花卉是由“花”和“卉”两个字构成的,“花”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引申为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卉”是草的总称。花卉的广义概念,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花卉的狭义概念,仅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刘燕,2003)。花卉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花卉侧重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主要指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鲜切花、盆栽植物、种苗(球)、花灌木和草坪草等。

目前依花卉栽培的目的和性质不同,花卉可以分为三类:

(1)观赏栽培类花卉:主要指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花卉栽培。主要出现在园林系统和城市绿化美化区域以及家庭园艺中,如公园、城市绿地、各种公共游憩场所、各类庭院等人类生活环境中营造景观所栽植的花卉。

(2)生产栽培类花卉:主要指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花卉栽培。一般在各种体制的企业和农户中进行,使用专门的土地,依赖一定的花卉栽培技术和设施进行。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不断更新种和品种,使用和开发新的栽培技术,使用完善的栽培体系,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进行规模化生产。从发展来看,在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生产、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完善系统,形成了花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相对于观赏栽培而言,此类栽培的对象相对少而集中,但品种非常丰富。目前主要有几大类产品:切花、盆花、观叶植物、食用药用花卉、花坛花卉和种子种球等。

(3)标本栽培类花卉:主要指以种质资源收集、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花卉。一般在各级植物园、专类园、品种圃、标本植物温室等特定区域进行栽植。栽培的对象较前两类广泛。

1.2.1.2 花卉的基本功能

从现实运用来看,花卉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花卉的生态功能。花卉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环境改善和防护方面。花卉通过其自身的生理生化代谢、对地面的覆盖、对土壤的固定等诸多途径改善和保护其生存的环境,主要体现在增氧、增湿、降温、吸尘、保持水土等方面。此外,花卉通过色彩对阳光的吸收,可以减少太阳光的反射,减弱城市眩光,提升环境质量。

花卉种类繁多,色彩艳丽,所体现的对环境的美化功能也是其生态功能的具体体现。随着花卉的不断运用和推广,这一功能日益明显,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花卉的社会功能。花卉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需要,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花卉表情达意的需要。花卉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美化,更体现在由此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的调节和促进方面。花卉对人类精神和生理上的作用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花卉对人的生理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园艺疗法、色彩疗法等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这些都是花卉的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3)花卉的经济功能。花卉作为商品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花卉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内容,而且花卉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诸如基质、肥料、农药、容器、塑料、包装、运输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许多花卉除观赏效果以外,还具有药用、香料、食用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这些也是花卉经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3 花卉产业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最初作用是因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如食用、药用、作香料、染料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分门别类日益专业,人类从众多的植物中,逐渐选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植物,专门用于观赏,使花卉从实用开始走上观赏的舞台。正是由于人们对花卉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断提高,促使人类从早期观赏野生花卉进步到人工栽培美丽的野生花卉,进而自己培育花卉,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使花卉从观赏栽培扩展到生产栽培,形成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围绕花卉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的产业,不仅包括了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还包括种子种苗、专用花肥、育花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从行业分布来看,现代花卉产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种植业的范畴,辐射到包括农药、肥料、基质、设施、设备等在内的工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已由小农生产方式,发展为环节相对独立、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价值链体系。

与花卉的三种基本功能相对应,花卉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是指增加花卉生产者收入,农民脱贫致富、企业获得相应效益等目标的实现程度;生态效益是指合理利用都市农业与花卉资源,通过花卉栽植应用,在防止环境污染,净化、美化、绿化都市等方面目标的实现程度;社会效益是指保证花卉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美化都市环境、给人带来的身心愉快等精神方面的目标的实现。总体来看,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对改善环境、美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带动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花卉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积累与多方的成就,中华种质资源又极为丰富多彩,被西方誉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我国原有花卉事业系以“花文化”为基础,多处于小农和个体经营,故在明末清初,中国花卉犹称雄世界。但在其后,我国花卉业积弱衰落(陈俊愉,1999)。

我国花卉业重新起步较晚,1984 年 7 月,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陈慕华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花卉生产是大有前途的事业》一文,明确提出我国可以大力发展花卉业;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花卉生产和出口问题的会议纪要”,这是政府首次将花卉业提上议事日程;11 月,成立了花卉业的行业组织——中国花卉协会(罗利平,2007)。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在这个阶段的前五年,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推行,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开展花卉生产,规模小、品种杂、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到 1984 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仅为 1.4 万公顷,产值 6 亿元,出口额不到200 万美元。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特别是中国花卉协会和各地花卉协会的相继成立,花卉生产进入有组织发展阶段,花卉生产、市场和流通日趋活跃。到 1990 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到 3.3 万公顷,销售额为 18 亿元,花卉出口 2200 多万美元,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2)巩固提高阶段(1991 年至2000 年):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绿化与美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对花卉产品提出了新的需求,花卉产业增长较为迅速。各地把发展花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大加快了花卉业的发展进程。到 2000 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到 14.8万公顷,销售额为158.2 亿元,花卉出口2.8 亿美元。在这个阶段,花卉生产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科研教育发展迅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花卉业已经成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3)调整转型阶段(2001 年至今):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花卉需求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花卉生产面积大幅增长,但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同质化、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也更加突出。面对这一形势,为了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调整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全行业在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尽快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和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狠下功夫,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花卉业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品品质有了新的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对花卉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世界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花卉产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加强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花卉产业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消费需求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和绿色消费的需要;发展花卉产业是促进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花卉产业是全面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2.2 国外研究概况

据历史记载,古埃及和叙利亚在 3000 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花卉(陈俊愉,程绪珂,1990),而花卉作为产业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和平期,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增长,花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一部分逐渐崛起,到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花卉业在部分国家与地区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工厂化、现代化,并在新品种选育、采后处理、技术处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仝玉琴,2005)。从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科学研究工作在花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球花卉业已成为当今最具有活力、不断上升的产业之一(陈俊愉,1999)。世界上花卉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美国、日本、肯尼亚、泰国、韩国等。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些花卉发达国家对花卉产业的研究各有特色。

荷兰花卉历史发展悠久,花卉栽培及花文化在荷兰经历了 370 年(赵梁军,2003)。荷兰花卉产业重视生产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开发新的节能温室,研究栽培技术、采后处理和质量检验新技术。1995 年荷兰花卉生产面积 8107 公顷,其中温室面积达到 5518 公顷,生产总值 35.88 亿美元,出口额为 33.99 亿美元,占当年世界总出口额的 49%(义鸣放,1997)。荷兰还十分重视花卉新品种的研发,每年受理 1400 多个新品种申请,授权 1000 多个(熊启泉,杨十二,2004)。同时,荷兰的花卉流通方式、销售方式也很先进,早在 1925 年就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花卉拍卖市场。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行,有花卉递送公司 6000 多个,保鲜、包装、检疫、海关、运输、结算等环节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确保成交鲜花在当晚或第二天到达世界各地花店(李炳坤等,2000)。

位于亚洲西部的以色列,花卉产业发展迅速,这源于其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于以色列国土面积中 90%是沙漠,因此,在花卉栽培技术上主要采用无土栽培及电脑控制的灌溉技术,并研究出了世界一流的采后保鲜技术,每3 ~5 年品种就更新一次,专业化程度高,是世界优质鲜切花、花卉种苗生产出口国之一。

日本也是世界花卉生产先进国家之一,产量、技术及质量都居于领先地位,与花卉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培养土、育苗材料、设施、加工机械等资材配套体系完善,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建立了冷藏物流中心,实现了全程冷链运输(王鸿飞,2004)。另外,日本实行以消费者为主的计划生产系统,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在生产前进行市场调查,以掌握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再以此需求从事计划生产(仝玉琴,2005)。

韩国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据 2001 年韩国农林部发表的“2001 年花卉生产现状调查”显示,韩国花卉产业的产值在过去的十年里增加了近两倍(重庆农业信息网,2002)。韩国花卉流通非常先进,政府通过农水产物流通公社扶持本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服务。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效果明显的有:(1)积极开发出口项目,建立国外出口基地;(2)通过组织贸易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会,改善包装设计,加大广告宣传,积极开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出口;(3)加强农产品进出口信息服务,公社对有价值的出口信息,在网站和期刊上宣传;(4)充分利用韩国举办花卉博览会的机会,邀请国外花卉贸易商与韩国花卉种植者见面,直接洽谈贸易,促进双方合作(澄实,2002)。

另外,美国、肯尼亚、泰国等都是世界上花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花卉产业的研究。虽然这些国家花卉产业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其主要的研究领域都是生产和市场并重。

1.2.3 国内研究概况

30 多年以来,我国花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对花卉产业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文献分布来看,目前我国花卉研究主要分为技术研究、发展研究、流通研究、消费研究、国际贸易研究等几个方面。从文献的数量来看,研究的 80%以上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方面,其他的几项研究不仅文献数量少,而且主要集中在 2000 年以后。

(1)花卉培育技术研究

我国非常重视花卉培育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花卉产业发展初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尤其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运用生物技术、转基因在品种多样性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组织培养、花期调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花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园林花卉科研机构以解决当地园林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丰富和优化植物种类,改进植物配植和栽培技术等应用研究及开发为主(陈俊愉,1996)。国家和各省市科学院系统的植物所内,相继开展了园林花卉植物资源普查、分类、引种驯化、育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大批有关专著(高俊平等,1998)。国家和各省市农科院系统的园艺所内相继成立花卉研究室,重点开展与花卉商品生产有关的良种繁育、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与此同时,各高校的观赏园艺及园林花卉等专业,多以解决花卉商品生产中的问题为主攻方向,主要从事花卉植物的引种和良种繁育、栽培、育种、运输保鲜、干花制作等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此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与花卉商品生产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高俊平等,1999)。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用表 1 -2 来反映。

(2)地区花卉发展规划与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几年刚刚开始,文献数量较少。目前的地区花卉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和对一般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对花卉规划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在尊重实际情况并将其纳入农业规划之中整体考虑,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中,充分考虑把花卉业做为新兴的农业产业形式统一考虑,并赋予相应的发展地位。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谢丽(2004)在毕业论文中就曾对北京花卉产业的规划做过有益的探讨,在先后调查生产、经营等情况并较为详细地掌握了北京花卉产业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北京花卉产业 2003 ~ 2015 年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仝玉琴(2004)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省花卉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本人(2008)也对北京花卉休闲观光业的布局与规划做了研究。

(3)花卉流通研究

此方面研究的文献更少。贾慧群(2006)对辽宁省花卉流通产业进行了探讨。李俊龙、王凯(2006)分析了江苏省花卉种植户加入流通中介组织的现状,并通过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花卉种植户选择行为的因素。刘国华(2001)通过剖析荷兰花卉产业的成功经验,建议引进荷兰花卉流通的先进经验、交易手段和设备,在北京莱太花卉市场进行试点。刘玉艳(2004)从流通渠道、市场类型、交易方式以及交易主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花卉业的流通现状。本人(2008)则对北京市花卉流通创新进行了研究。

表 1 -2 中国近年花卉研究主要方向

Table1 -2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Flowers in Recent Years

(4)花卉消费研究

对花卉消费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市场调查和消费理论进行,所开展的研究也很少。赵平(2001)认为我国花卉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中小城市的消费也比较少。谢丽(2004)从影响花卉消费的因素方面分析了北京市花卉消费的特点和影响北京市花卉消费的主要因素。王建刚、于英川(2003)通过对上海市鲜花消费现状及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得出了影响花卉消费的主要因素和花卉市场的参与群体和期望群体。本人也从 2005 年开始对北京市花卉消费不同群体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摸清了北京市花卉需求状况和特征,为把握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花卉生产和流通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5)花卉产业国际贸易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关注对花卉国际贸易的研究。白松、刘怀(2003)从进出口品种、进口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两方面,简要总结了我国花卉进出口情况。姜伟贤(2003)阐明了我国花卉出口的境内货源地,对进出口花卉品种进行了概括。司佳(2003)从种植结构、种植量两个方面概述了我国鲜切花生产和出口现状,并以云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王红姝(2006)分析了我国花卉出口的动因,提出了促进我国花卉出口的措施。李秋杰(2004)分析了WTO有关规则对我国花卉业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詹婵华(2005)提出了促进我国花卉出口的战略,包括特色花卉战略、以质取胜战略、贸易合作伙伴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罗宁(2003)详细阐述了花卉出口贸易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所需的单证,并提出了花卉出口的趋势和对策。

1.2.4 简要评述

虽然上面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国内的研究情况,但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国内对花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尤其是新品种的繁育等方向,而对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甚少,仅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发展规划、地区花卉发展研究等方面。研究呈现出“技术领域研究强,软科学研究弱”的特点,同时对品种培育、引种驯化等方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和实践应用较弱。虽然对花卉生产、流通、贸易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在不断增加,但深入研究的不多,多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花卉业进行了基本的套用性的一般研究,对具体实施的论证、实践研究更少。

此外,陈俊愉(1999)院士在研究中提出我国 21 世纪的花卉业的重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将中华祖国从以资源取胜的世界‘园林之母’建设成为兼收生产、外贸之利的全球‘花卉王国’”,但相应的配套研究与方法研究等明显不足。

从现有的诸多研究来看,尽管从国家角度和北京市角度对北京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研究不少,但针对某一行业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具体到北京花卉行业的详尽研究更少。

为此,本研究以北京花卉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与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资源禀赋条件、市场供求情况、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思路等主要因素,借鉴国内外花卉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北京花卉业发展中的创新、持续发展、竞争力、政策与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明确回答了北京花卉产业发展中的一些迫切问题,对促进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yUMqkQNv6d64QGJzZrlkRP/7+lv5IVv+l6Cq+pWjgGQ+jqhxQpN2t6m6HWfc6T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