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习习惯的基本理论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一个人后天逐渐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行为的特殊的倾向。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经过不断地练习,逐步养成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对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一般包括:勤学好问、勤于思考、专心致志、乐于想象、善于观察、积极创造、珍惜时间等。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

二、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 21 天。

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 21 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 21 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1)真正懂得重要性;(2)找出可行性分析;(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5)每天前进一点;(6)借东风;(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 21 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四、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就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要领,且印象深刻。

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五、教师和父母应遵循的原则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父母或老师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这是基本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父母和教师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6)积极的鼓励。一切的一切,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7)多接近自然和社会。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学习状态的五个阶梯

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进行了接近三十年的开创性实验,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梯。

第一级是跟着上课。上课时,学生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着笔记。这样上课是低水平上课,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级是懂记上课。一是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好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课是否思考,是否积极思考的问题。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末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大有潜力,所以,一定要加强有意记忆和课末复述。

第三级是联想上课。一是积极思想,展开联想。学生上课一定要多想,想得越多越好,充满幻想都好。二是能主动积累经验。学生主动积累经验,是他们形成和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四级是多得上课。一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概括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概括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二是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绩。三是留心学习,努力扩大课堂收获。

第五级是专论上课。一是学生对知识有“超前兴趣”,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上互动讨论时善于交流,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阶梯式学习法是激扬课堂活力的一种方法。阶梯式习惯训练就是告诉学生每个阶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引导他们自动沿着阶梯往前走,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

七、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1.兴趣激励法;2.好奇心激励法;3.鼓励激励法;4.目的激励法;5.竞赛激励法;6.奖品激励法;7.更换教学法。

(二)几种常见学习策略的训练

1.划线

划线也许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如果学生能够划出课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应当首先明白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题句等等;其次,懂得谨慎地划线,也许只划一到二个句子;最后,学会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划线部分。

此外,还可教学生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与划线策略一起使用。①圈出不明白的词;②标明定义;③标明例子;④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⑤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⑥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⑦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⑧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⑨画箭头表明关系;⑩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⑾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2.做笔记

笔记不仅是信息的一种外部存贮,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学习者对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心理加工,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

笔记的种类将影响整合和组织信息的方法。逐字逐句地作笔记是对材料的一字一句的编码;作总结性笔记是对材料的再组织和整合。有些笔记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因而比纯粹笔录阅读材料要有效得多。记笔记时,在笔记本的右边留出 1-2 寸的空地,除了笔记正文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在课外查阅参考书后作进一步充实完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复习和创造。

3.提问

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文、讲演以及其它学习活动的质量。学生要不时地停下来评估自己对课文或老师的讲演的理解。结果表明,学生能在解数学题、拼写、创作和许多其他课题中成功地教会自我谈话。在介绍教学材料之前提问,有助于学生学习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4.写提要

写提要就是简短陈述所读信息的中心思想。这种策略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是如何使用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后用一句话作概括;另外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提要来帮助别人学习材料,其部分原因是这种活动使得学习者不得不认真考虑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5.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是一种强调积极整合新信息于已有图式的理论,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心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

维特罗克提出,如果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他们的理解就会增强,这些表象可能包括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理解。

6.图式——故事语法

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或者从教学中获得的认知结构,它能给新信息以意义,减少所要注意的事件的数量,从而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些。具体地说,第一,图式提供了一个新信息能适合的组织性的结构,金字塔式知识结构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第二,图式促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因为,它能把新信息精细加工成一个意义的结构。其结果,图式能使人期望从新信息中获得什么。

7.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贝尔提出来的,它是指对所学的材料提供框架和组织的引导性信息。先行组织者在学习新课之前呈现信息,使得新课内容更有意义,更易于理解。它把学生引向他们即将学习的材料,并且帮助他们回想那些能用来促进他们整合新信息的相关信息。

(三)少年儿童需要改进的主要不良学习习惯

1.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性差;2.不热爱学习;3.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4.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5.不仔细、不认真、不求甚解;6.不求上进、不爱动脑筋;7.不会利用时间;8.不会读书和学习;9.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10.无明确学习态度。

八、相关的理论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认识和理解与习惯养成相关的理论,可以更好地使它在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

1.洛伦兹发现的“印记—关键期”效应

狼孩的事情:目前世界上发现了三十多个由动物抚养长大的悲惨的“野孩”。这些孩子没有一个回到人间后变成了完全正常的人,他们的大脑功能和相应的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同龄的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细致划分:

6 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 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岁半至 3 岁是教孩子怎样遵守规则的关键期;3 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 岁至 5 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 岁至 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 岁至 8 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9 岁到 10 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小学 1. 2 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 3. 4 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小学 3. 4 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2.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神话寓意:把全部的心血灌注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事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3.罗森塔尔的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试验:从学生中随机抽出 20%的学生,将名单交给校长和任课教师,说是“最有发展途者”。8 个月后,这些学生果然成绩提高很大,而且自信心强,活泼开朗。

试验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亦然。

4.阶梯理论

又叫做“意识层次理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把意识分为 10 层:1.感知运动阶段;2.情绪幻想阶段;3.表象式思维阶段;4.具体运算阶段;5.形式运算阶段;6.统观逻辑阶段;7.灵性阶段;8.精微光明阶段;9.无相阶段;10.不二阶段。并把这 10 层比喻为阶梯的 10 根横梁,意在说明意识的进化必须依次经历各个阶段而不能随意跳过。不同年龄,不同习惯的养成,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养成思考的习惯,对 1-3 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要求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4-6 年级,要求根据问题搜集信息,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

5.生物钟理论

生物钟又叫生物节奏和生物节律,是指生物周期的节律现象。

生物钟的一般规律:

最佳起床时间:早晨 5-6 点;

最佳用脑时间:上午 8 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上午 10 点精力充沛;下午 2 点反应最敏感;晚上 8 点记忆力最强;

最佳午休时间:下午 1 点;

最佳睡眠时间:晚上 9-10 点。

6.巴甫洛夫的反射原理

在著名的巴甫洛夫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习惯培养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地使用强化和消退强化,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7.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斯金纳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类行为的强化、行为的塑造。他认为凡促进行为的手段都称为强化,凡阻止行为的手段便是惩罚。某一行为如果带来行为者想要的东西,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称为正强化;某一行为如果会消除使行为者感到不快和厌恶的东西,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称为负强化。

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依靠观察习得的,都是依靠替代强化形成的。他认为很多行为都是由模仿而得的,它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等心理过程的支配影响。他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交了交互作用论,认为行为、个体、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表现。

9.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10.“秃头论证”理论

古希腊诡辩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样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的质变。“秃头论证”理论告诉我们,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

11.“谷堆论证”理论

与“秃头论证”理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谷堆论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是不能;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时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确立目标,循序渐进,自我约束,持之以恒,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168luaLXIVsiUzT38K89jr3dgZoCNsoceW+R70P6mAC59BoVhLY2XJamoNwACy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