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农地规模经营中的适度性探讨

政府的经济调控、政治干预在农地规模化发展中的作用较为突出,是不是政府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调控、干预职能使农地大规模地集中,乃至越大越好,达到欧美等国家农场的规模?同时,实践中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不断地进城务工,使相当一部分农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撂荒,有人就认为,把别家抛荒、撂荒的土地都收归旗下且多多益善就是农地规模化经营。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农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把握好“适度”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农地规模经营中的适度性问题,一切形式的农地规模化经营不但不会促进效益,反而会导致效率损失。如此以来,对农地规模经营中的适度性进行研究实属必要。

一、农地规模适度的静态分析

土地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经营者为增加自己的收益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获取土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但并非土地规模越大效益越高,而是要掌握其中的度,过犹不及,只是在某一点上、某一规模数值上经营者的农业生产效益才是最优的。所以,土地规模经营实质上是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可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加以解释。

微观经济学原理认为,一定条件下的土地规模效益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致使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和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量大幅提高而形成的。土地规模效益存在于从较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与当时的物质技术水平不相适应向逐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使其与当时的物质技术水平渐渐适应的运动过程之中,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达到适应状态时的最大值。在此过程当中,土地规模效益是遵循递减运动规律的,也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带来的土地规模效益是逐渐增加的,但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则会带来负的规模效益。土地规模效益的这一运动规律可通过单位面积的纯收入(通常以亩为单位)与土地规模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

注:横轴表示土地规模,纵轴表示亩纯收入

假设现有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为a,其对应的亩均纯收入水平为A,由于现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其亩均纯收入量A处于较低的水平,现在提高农地规模经营水平使其逐渐与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提高亩均纯收入,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提高头一个规模单位时(比如增加 5 亩)亩均纯收入的增加值最大, 假如此时的农地规模为b,对应的亩均纯收入为B,亩均纯收入的增加值为B-A。如果再提高第二个单位的农地规模、第三个单位的农地规模,则第二次农地规模提高时的亩均纯收入的增加值就比第一次规模提高时的亩均纯收入增加值小,设第二次农地规模提高到c,其对应的亩均纯收入为C,则C-B<B-A,以此类推,则D-C<C-B,……但其亩均纯收入却是一直增加的,只是增速越来越慢而已,当农地规模增加到m点时,其对应的亩均纯收入M达到最大值,以后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其对应的亩均纯收入不但不增,反而减少。这是因为农地规模扩大到m点时,其最适应目前的物质技术水平,而且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也达到最优化组合,农业生产潜力发挥到极致,当过了m点再扩大经营规模时,由于目前的物质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如此大的农地规模生产的需要,只能被迫实行粗放经营,而且在此情况之下,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配合也逐渐出现问题,影响各自潜力的发挥直至整体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所以亩均纯收入不增反降。但是只要这以后农地规模的增加幅度大于亩均纯收入的下降幅度,此经营者的总的纯收入还会不断提高,直到二者相等为止。比如说土地规模扩大到u时(其对应的亩均纯收入为U),土地规模的扩大幅度等于亩均纯收入的下降幅度,此时经营者的总纯收入(U乘以u)即达到最大值,以后若再扩大农地规模,总的纯收入也逐渐下降。这其中,在m点之前为规模经济,在m点之后为规模损失,也就是存在土地浪费。因此适度土地规模经营的数值应是m。

二、农地规模适度的动态分析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m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数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资本的不可分性,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能力,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之间的稀缺性差异,等等,特别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地规模的最优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只有当这些基本条件固定、一定的情况下,才存在一个农地规模最优值,只要这些因素稍有变化,哪怕是只有某一个因素的某种程度的变化,也会引起适度的农地规模的变化。

1.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地规模经营最优度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会影响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的最佳规模经营是不同的,即当农业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x的位置,则它的最佳农地规模经营度为X,如果它的农业技术水平处于y的位置,则它的最佳农地规模经营度为Y,如果农业技术水平是z,则农地规模经营的最佳度为Z。

现实农业经济中的科技进步是多种多样的,在农地经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节约劳动型的科技进步就会使农地经营的最优规模扩大,而节约土地型的农技进步则可能使农地经营的最优规模适当缩小。但是,从农业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节约劳动型的农业技术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而,农地规模的最佳经营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地农业经营者的农地经营规模自然就节节攀升。比如,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使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小土地经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农场经营;新的农业除草技术使以前的人工除草每人只能经营几亩的土地发展到现在的一人能够进行几十亩、上百亩的田间管理;高效化肥的施用使以前的施肥方法只能让农民耕种少数地亩发展到现在的施肥技术能在较大范围内、很大规模上发挥作用。

而且科学技术的应用会逐步减弱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和生物性,扫除农地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使农地规模经营的最佳度渐次提高。 许多理论认为,农地的四下分布,不便于经营者对雇佣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并且农业生产要求生产决策随着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雨水、光热、风沙等情况的变化进行微调,事前不可能进行比较完整的决策,这更给经营资本监督工人劳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是在严格的企业制度下特别是在严密的监督制度下进行的(把工人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生产车间内,严厉监督、严密管理、严格奖惩,就是稍有分散,也可使用闭路电视监管系统进行监控)。严密的监督是规模化、现代化的大企业生产能够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农业生产中无法监督,由于劳资双方在经济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矛盾和斗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博弈,劳方的怠工及其尽可能地攫取对方财富的行为 会吞噬资方的一切。这样由于农地规模经营的最佳度一直在低位盘桓故而农业经营者都不愿雇佣大量的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农地生产。如果监督技术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乃至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管工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都可以有效地监督,资方的损失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那么资方进行大规模的农地经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最佳度必将提高。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区农业中的电子信息化、遥控定位技术等的发展使其农地经营规模大幅度提高就是明证。

2.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之间的稀缺性差异对农地规模经营最优度的影响

影响微观经营单位最优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应是农业生产自然禀赋的差异。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这些自然禀赋的差异会带来农业生产不同投入要素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农业生产经营者自然倾向于使用相对充裕的要素去替代较为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例如,美国人少地多,人力资本的价格自然很高,其农业经营者就会使用较多的土地要素,所以他们的农场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大,而人多地少的日本则相反,由于其劳动力价格较低,其农业经营者更倾向于使用较多的劳动,而不是更大规模的土地。根据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农业经营者最佳的劳动、土地比例关系,是在各自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要素价格之比的水平上,如果达不到这一水平,经营理性会使它们自动调节直到达到这一水平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劳动力的价格下降,最佳的劳动—土地的比率将会增大,农业生产的最优土地规模自然就会有所下降。如果土地要素的价格下降,最佳的劳动—土地的比率将会减小(也即最佳的土地—劳动的比率将会增大),农业生产的最优土地规模自然就会有所上升。

另外,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进而会影响到农地经营规模的最佳度。

3.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能力对农地规模经营最佳度的影响

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农业生产力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传统农民的思想、素质、能力决定了他们只能进行低效率的、零散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现代的新型农民的理念、技术、知识、能力决定了他们可以进行高效的、产业化的、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自然,此二者所能经营的土地规模会大有不同,因此,他们的农地规模经营最佳度也会大不一样。现代社会中的农业经营者由于其各自的经营能力各不一样,他们的农地经营最佳规模也是不同的。

可以说,我国目前农村中出现的自发的农地规模经营就是农户们各自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的。一些农户由于其体力不足、农业生产知识缺乏、农业投入资金匮乏、农业经营理念阙如等致使他们只能经营小面积的土地,继而由于小面积的农地经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又退出农地经营转向非农就业。而另一些农户由于其体力充沛、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农业投入的必要资金也充足、农业经营理念也新颖就使他们经营的土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使农地经营成为一家人生活的来源,而且还越来越强势地向他们的收入、收益来源发展,他们逐渐变成现代的经营型农民而非过去的生计型农民。如果从他们二者农地规模的最佳经营度来说,后者显然要比前者大得多了。不同农业经营者的农地规模经营度显然是不同的。

4.资本的不可分性对农地规模最优度的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对农地规模最优度的影响之外,资本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许多机械的不可分性,也会引起农地规模最优度的变化。最优规模的每次跃迁可以理解为农户使用了新的不可分性要素的结果(如耕牛、农机等的使用)。机械大型化的使用可能对应着较大的规模,而小型化机械的使用却可以使农地经营者在较小的土地规模上实现最佳的经营效果。

因而,所谓的农地最优规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农业经营者新的固定资产或生产技术的引进都会改变农地经营的最优规模。

根据以上探讨,我国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必须遵照以下几点:

1.目前较小的农地经营规模使得我们必须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2.扩大农地规模经营必须处理好人地之间的关系,既讲效率,又兼顾公平。

3.防止农地规模过大经营,避免农地效率损失、农地浪费。

4.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能力,适应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oHkTHiZHkFudFDdWX8fB3maZF0u1w3ZTE7eoQ/vY6sxnd85T3k3+VfHPwniUEG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