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总是要好好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自然还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有的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穿普通衣衫,必定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
狄德罗效应是指更高更好的追求。人们在树立了远大理想抱负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摆脱落后的现状,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18 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破旧不堪、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 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
一个成功的人,正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摆脱贫穷命运,正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相信自己是穿华贵袍子的人,是值得享受更美好生活的人,勇于去追求和创造,才拥有了成功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这么做的,大多数人一辈子甘于披着贫穷的外衣,还告诉自己,这就是命运。
邻居一位 8 岁女孩刚刚从乡下老家接到城里时,不爱学习,经常逃学,行为十分粗野,开口就会骂人,抬手就打人,经常撒泼耍横,卫生习惯也不好,不如意时甚至倒在地上打滚,非常不讨人喜欢。起初,他父母曾动用拳脚加以“驯化”,结果却适得其反,女孩变本加厉。后来,连他的父母也彻底地失望了。有一天,隔壁一位退休的女教师,给女孩送了一条洁白的连衣裙。那是一条美丽的裙子,女孩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两眼变得亮晶晶的,看得出女孩非常喜欢这条裙子,女教师说她穿了这条裙子很漂亮。女孩一下子变得斯文,干净起来了,不再在地上打滚,不再骂人,因为她知道,如果再像以前撒野打滚、不讲文明,就配不上这条美丽的裙子。从此,女孩变得可爱起来。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狄德罗效应”。
这位退休的女教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次“赠送”,很可能改变了一位女孩的一生。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抓住女孩子爱美的心理,另辟蹊径,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能逐步达到目标。
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说:“你看,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没有任何优点,我一事无成。”可是谁生来就是一蹴而就的呢?灰心丧气的时候想一想孩童时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功的经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先有了“袍子”,再换“沙发”“地毯”,最后换“房子”,为自己建立一个逐步上升的目标等级,美好的生活就这样逐步地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