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对工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导致工业集聚现象发生的六个因素,它们分别是:
1. 当地专业知识的交流与创新的环境因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1981,P. 284)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2. 集群内产业链的完整性因素。产业链的完整性及群内企业数量的众多使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成为可能,企业的高度专业化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使群内不同类型的人群都能获得就业机会。同时,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产生了活跃的中间产品交易活动,进一步促进区域网络的形成。
3. 存在专门劳动力市场因素。企业集聚促使当地某种行业产业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众多就业机会又吸引其他区域这一行业的技术工人主动向这一区域集中,逐步形成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工人搜寻成本的专门劳动力市场。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 1981,P. 284)指出:“……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
4. 集群现象衍生出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群使同类小企业团结在一起,在对供应商、客户的交易中可以以大批量的订购或销售的优势达到大型企业甚至是垄断组织才能享受的低进货价格或高的销售价格;另一方面是,集群团结了大量小企业能够提升与当地政府在政策优惠和公用产品提供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
5.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集群文化因素。这种集群文化取代了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无序竞争,群内企业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的协调保证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获利水平,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通过形成行业协会来调整群内不同企业的关系。
6. 存在中小企业信用系统因素。通常情况下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资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足够的信用保障。集群通过加强银行系统与企业联系建立起中小企业的信用系统,并通过集群内网络保障企业重视自身信用。
在以上六个因素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又根据对产业集群研究的不同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中不同的影响因素。韦伯在其著作《区位原论》中,通过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最终目标,研究了与此相关的各类具体因素并将其进行了归类。他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可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区域因素主要为企业的运输成本(运费)、劳动成本(工资)两个方面;而位置因素又可以细分为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对集聚因素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特殊集聚因素(如矿产资源、交通)和一般集聚因素(如集聚造成企业成本降低的要素)。在增长极理论中,有学者认为要将推动性产业嵌入某一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激励自上而下地完成产业集群的构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因此可以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行为的影响。
斯科特将交易费用理论运用到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中时,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效地降低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从这三个方面可以提炼出对产业集群发展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1. 距离因素。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群内企业间的地理距离(或空间距离)十分接近,群内企业在搜寻交易对象或进行交易活动过程中,在群内获得相关交易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就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和续约成本。因此距离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企业数量因素。集群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集群内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同类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可选择的范围增大,多批次、小批量的交易成为可能,选择机会和交易频率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少库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数量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构成影响。
3. 企业的地方根植性因素。朱华展(2003,P. 32)认为“根植性是指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活动是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它反映的是网络和企业的社区属性(身份),或者说是它们对地方的社会属性。”因此,根植性的产生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间信任,降低投机行为带来的损失,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区域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成本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将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构成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现状,二是来源于当地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拥有状况,三是来源于影响生产要素流动的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虽然与古典集聚理论研究中对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描述有部分的重合,但丰富了交易费用理论对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描述。
在波特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阐述中,为了解释某些国家的特色产业能够持续地创新和升级以获得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指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构成的系统导致企业竞争环境的形成,并影响到产业竞争所需的基本成分的获得。
1. 生产要素因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指区域自然形成的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初级人力资源等因素。高级要素主要是由人开发的生产要素,包含当地的公共产品、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
2. 需求条件因素。主要是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需求的旺盛和消费市场的挑剔将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获取竞争优势,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3. 相关支撑产业因素。主要是指为产业发展提供前后向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可以使产业集群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而集群的发展也会促使其前后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 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因素。这一要素主要是指能够对企业的结构、战略与竞争产生影响的政府管理体制因素。波特教授在 1999 年接受廖理访问时强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行为对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图2-1 “钻石模型”图
社会网络理论阐述某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在控制企业间互动过程时,描述了影响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因素,即集群内企业间存在一种超越了价格和监控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可传递的私人关系,这不仅成为产业集群根植性的评价标准之一,而且是集群存在的基本因素之一。
报酬递增理论强调了当地历史或偶然事件对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性,并突出强调集群内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影响产业特征和地方环境之间互动的关键。该理论指出技术创新通过改变产业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该产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而制度创新则通过改善当地软、硬环境减少了对产业的约束。
创新环境理论认为,由于国情、制度的不同,集群网络内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在融入集群协同创新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制度安排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各类影响因素的描述依据相应理论归类整理见表 2-1。
表2-1 经典理论研究中对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