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及分类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产业集群,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又被称为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等等,是产业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关系。最早对产业集群现象的关注来自 19 世纪马歇尔(A.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称为“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20 世纪 80 年代末,意大利学者别卡提尼(G. Becatini)在研究“第三意大利”专业化产业区后,针对该地区小企业集聚成功的特征,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即“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新产业区强调本地中小企业之间高效的竞争合作关系,弹性专精的生产协作网络,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信任、协同的氛围早在马歇尔的产业区中就有所描述,新产业区也由此得名。而集群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 Porter)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1998)一书中。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培训、教育、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短期培训机构及同业协会等等,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近 10 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指出,一国欲在全球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不能仅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需要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全球化使国家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减小,地方在制定发展计划、与跨国公司谈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吸引财富和创新方面的反应能力增大,以地方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地方发展(Local Development)正在变成有别于传统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的新模式。从本质上说,产业集群揭示的是相关产业的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产业链特征,即围绕某一产业、产品链而形成的,产业一般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极高的关联度。二是地域特征,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该区域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三是竞合特征,即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竞、共生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他们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合作。

自从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Marshall提出“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理论开始,经济研究者就比较重视对产业集群类似形式的研究,可是由于社会时代﹑关注视角、经济发展、技术等的不同背景,人们对于产业集群现象的认识也就处于动态变化中。表 1-1 是Edward & Feser(2001)根据基于不同目的对于产业集群概念的研究进行汇总比较。

表1-1 产业集群概念与特征汇总表

续表

资料来源:Edward M. B. & E. J. Feser .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Clusters : Concepts and Comparative Applications [R]. 2001

然而,在所有学者的研究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E. Porter)对于产业集群内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 Michael·E. Porter所认为的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大量在地理上相近并且相互联系的企业或者是相关法人机构,以相通性和互补性相互关联着彼此,与此同时,往往还会扩展到下游的销售渠道或是客户,并且能够从侧面延伸至与其具有相关性的技能技术或者是投入的产业公司,以及具有辅助功能产品的制造商,大量簇群还包含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信息研究以及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譬如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提供者等。 与以往对于产业集群给定的概念相比所不同的是,迈克尔·波特给出的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更加强调的是在区域中各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不是以往那种仅仅只关注于区域内企业间的协作。

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 产业集群是具有社会根植性的企业集聚现象

根植性表示的是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嵌入当地社会关系的程度,体现了产业集群及群内企业对当地的归属性。内生性的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良好的根植性,这可以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加群内企业间交易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为正常的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西方的产业集群多为此类集群。

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种完全依赖外资建成的产业区,又称外生性的产业集群。如果群内企业原本就有良好的合作,则集群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共识,但还是会表现出对当地政治、经济变化较为敏感,不稳定因素较多,波动性较大。如果群内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只是由于当地资源禀赋优势而形成的地理位置集中,即使企业属于同一产业,还是不能认为形成了产业集群。

2. 产业集群是具有合作竞争性的企业集聚现象

合作与竞争这一对矛盾的关系在产业集群中得到了统一。由于集群造成的高度专业化,企业需要有群内供应商、销售商、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等的协助。然而,群内又不是完全合作的景象,尤其对同质的企业而言,激烈的竞争依然存在,迫使企业保持对市场变化高度的灵敏性,实现集群内部的优胜劣汰。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对外竞争上又保持一定的合作性,使集群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正是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使产业集群以细致的分工和高效的市场反应能力实现柔性化生产,克服了“福特制”中大型企业部门间的低效率,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共生体。

3. 产业集群是具有区域创新能力的企业集聚现象

在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确定条件的经济环境下,保持持续而快速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比群外企业更多的创新机会,这主要来自于集群内存在知识的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能够利用集群内的非正式网络迅速传递,使群内企业及个人能够更有效地搜索和筛选到有关学习的对象信息和过程信息,进而提高了企业和区域创新效率,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

4. 产业集群是具有适度开放性的企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企业网络外部效应不断自我强化的反馈过程。由耗散理论可知,这种自组织体系必须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必然存在的多种联系,如经济上的联系和社会文化上的交流,这种联系不仅使产业集群外的生产要素向集群内聚集,而且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整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产业集群的开放性只是一种适度的开放性,因为完全的开放性意味着与环境的融合,那么集群将不复存在。

三、产业集群的分类

基于产业集群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根据现有的文献和研究,关于产业集群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1988 年,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

2. Peter Knorriga和Jo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见表 1-2)。

表1-2 基于Markusen的产业集群分类

资料来源: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 Stamer,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1998.

3.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如表 1-3)。

表1-3 产业集群的分类 sJlhUf4KMqpiBsruJ3f5FSxMjo6U4ykRBO3c0SZDy3uABPQN5uCeIXvDYWyG+c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