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并列连接词相对于英语来说,数量多,分工明确。具体到每个并列连接词,不仅要求语法地位平行,而且还有词性或者语言单位层级的限制。相对而言,现代英语并列连接词数量少,句法分布上只要求语法地位平行,没有词性或语言单位层级的限制。所以,并列连接词的分类,主要是指现代汉语并列连接词的分类。
连词的再分类问题比较复杂,前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连词作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单一标准分类。例如马建忠(1898)根据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把“连字”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连捩连字、推展或推拓连字四种;黎锦熙(1957)首先把复句分成两大类十个小类,然后把用于各小类复句中的连词分别命名为平列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转折连词、时间连词、原因连词、假设连词、范围连词、让步连词、比较连词等十种;吕叔湘(1979)等根据连词在句中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三类: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的,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后一个的,一般要合用的;朱德熙(1982)根据出现的位置把连词分为只能出现在S1 里和只能出现在S2 里两类;史有为(1986)也是根据位置把连词分为前段连词、后段连词、前后段连词三类。
(二)综合标准分类。例如胡裕树(1995)根据连词连接的成分和表示的关系,把连词分为连接词或词组表示联合关系的、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偏正关系的、连接分句表示联合关系的、连接分句表示偏正关系的四种;《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先根据连接的单位把连词分为主要连接词或短语和主要连接分句和句子的两类,又根据表示的关系分为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关系的七种;陆俭明首先根据意义把连词分为表示联合关系和表示主从关系的两大类,在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中又根据表示的关系把它们分为表示让步转折关系、表示假设让步转折关系、表示假设结果关系、表示条件结果关系、表示推论结果关系、表示因果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七类,再根据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将其分为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两个小类。
此外,赵元任(1979)把连词分成四类:介词性连词、具有超句子用法的连词、成套的连词、由弱化了的主句演化成的连词。
英语连词的分类相对来说要简单些,主要是从形式和用法两个方面来分类。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简单连词(simple conjunction),如:and、but、if,连接副词(adverbial conjunction),如:then、besides、still,短语连词(conjunction phrase),如:as yet、or rather、on the other hand,和关联连词(correlative conjunction),如:so…that…、either…or…、not only…but also…,或后面跟某种副词,如:and…as well,but…all the same。根据用法,英语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连词(coordinate conjunction),如:and、but、besides,和从属连词(subordinate conjunction),如:because、if、though。
并列连接词的分类就是对并列连接词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用法加以区分,其目的是有利于并列连接词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我们认为,对汉语并列连接词的分类应当充分考虑到两个因索:(1)便于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2)有利于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应当以意义和形式相结合为原则,从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对并列连接词进行分类。如此分类,既可以为理解各类并列连接词的功能及特点提供必要的语义信息,又能为从形式上区别不同连接词提供客观的尺度,而且对于汉英语教学及至句法分析都是比较方便的。对于那些兼属他类词的并列连词,我们则只考虑其并列连接词的用法。当然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出现互相交叉、部分重叠的情况。
根据并列连接词句法功能分类,主要偏重并列连接词是单用还是双用、连接成分的语法性质、并列连接词的位置、并列连接词在所连接成分的先后顺序等方面。
(一)根据并列连接词使用时是单用还是配对使用,可以将并列连接词分为单纯并列连接词和关联性并列连接词两类。前者如“和、同、与、跟、而、并、及、要不、否则”等,后者如“既……又……、不但……而且……、是……还是……”等。英语并列连接词也有单纯并列连接词和关联性并列连接词之分,前者如:and、but、or、besides、only、still等,后者如both…and、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but(also)和not…but,其中both…and不能连接并列分句,如例(31)b,只能连接并列词语,如例(31)a;not…but不能连接主要分句,如例(34)a,但可连接并列词语,如例(34)b,并列because-分句,如例(35),和that-分句,如例(36);其他既可连接并列分句又可连接并列词语,如例(32)a、(32)b、(33)a、(34)b。
(31)a. Both she and he washed the dishes.
b .∗
Both
she washed the dishes
and
he washed the dishes.
(32)a. Either I am to blame or George is.
b . Either I or George is to blame.
(33)a. Neither Peter wanted the reponsibility, nor did his wife.
b. Neither Peter nor his wife wanted the responsibility.
(34)a .∗ Not he came here by bike but she did.
b.He came here not by bike but on foot.
(35)He stole, not because he wanted the money but because he liked stealing.
(36)It is not that we doubt your loyalty, but rather that we need someone with more experience.(=What we doubt is not your loyalty but your experience.)
关联性并列连接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同形双用和异形双用两类,前者如“一边……一边……、或者……或者……、又……又”等,后者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既……且……”等。英语并列关联连接词基本上都是异形双用的,几乎没有同形双用的。
(二)根据连接的语言单位的不同,可以把并列连接词分为连接词或短语的和连接分句与句子的两类。前者只有“和、同、与、跟、而、并、及、以及、连同”等。后者如“再说、况且、而且、于是”等。连接词或短语的并列连接词可称作单纯并列连词(周刚,2002:39)或者组合性并列连接词,根据连接成分的语法性质,可以再分为体词性并列连接词和谓词性并列连接词两小类。连接分句和句子的连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能连接分句的,如:“一来、二来、从而、转而、不但、甚至”等;另一种则既可以连接分句,又可以连接句子,其至还可以连接段落,如:“于是、总之、而且、再说、但是、否则、可、不过”等。对于这种连词,赵元任称之为“连词的超句子的用法”,史有为则称之为“超句子连词”。这两种叫法都有道理,也都可以成立,但从突出这种连词可以超出句子范围使用的特点出发,我们认为以称“超句子连词”为好,甚至还可以称作“篇章连词”,本文只讨论它们连接分句的情况。
(三)根据并列连接词在所连接成分的前后位置,可分为前置并列连接词和后置并列连接词。从语言类型学的观点来看,有些语言属于以连词前置为主的,有些语言属于以连词后置为主的,有些语言属于连词前后置都有的。因此,我们不必限于前置才是并列连接词的位置。只要具有连接功能,构成并列结构,即使是后置的也是并列连词。对于“……也罢……也罢”、“……也好……也好”等词,史有为(1986)认为它们是连词,但对连词在所连接成分的前后位置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只把汉语中的连词后置现象看成是一种特殊现象,以致分类中没有将它作为分类的依据。“……也罢……也罢”、“……也好……也好”单用形式不能单说,必须以双用形式出现,表示相容的选择关系。这种形式与关联副词的连锁形式相似。而且这种双用形式也不能单说,必须有后续句接应,同时它又有关联性,可以预示后续句的接应。例如:
(37)他做了 也罢 ,没做 也罢 ,都不重要。
(38)你来 也好 ,他来 也好 ,都不行。
例(37)“他做也罢”,“没做也罢”,无论单用“……也罢”,双用“……也罢……也罢”,在此都不能单说,必须有后续句“都不重要”接应才得以成立。例(38)亦然。由此可见,“……也罢……也罢”、“……也好……也好”相似于关联性并列连词。“……也罢……也罢”、“……也好……也好”和单用的“也罢”、“也好”,不论语义还是句法它们之间都不相同。在语义上双用的表示相容的选择,单用的“也罢”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单用的“也好”表示也还可以。在句法上,前者必须以搭配的双用形式出现,具有关联性连接功能;后者可以单用,不具有关联性连接功能,因此单用的都还是助词。比较:
(39)去 也罢 ,不去 也罢 ,都没关系。
(40)他不去,不去 也罢 。
(41)不论老王 也好 ,小张 也好 ,都想接受这个任务。
(42)小张想接受这个任务,让他锻炼锻炼 也好 。
通常把“……也罢……也罢”、“……也好……也好”归入助词而不归入连词的原因,还在于它们总是在所连接的成分后面,即总是后置的。助词绝大部分都是后置的,而连词似乎总是在所连接成分的前面,即总是前置的。“也罢”、“也好”的位置在后,于是就被看作助词。
除了“……也罢……也罢”、“……也好……也好”,还有“……不说”(张斌2001),他的用例是:
(43)我听后想一想,觉得自己确实有些过分。丢了我儿子的脸 不说 ,还丢了我自己的脸。
“不说”还有前置的用法,但以后置的为多,为了区别,把“不说”分为两个,后置的为“不说 1”,前置的为“不说 2”,都为并列连词。
另外,同形多用的“啊、呀、啦”等也是后置并列连接词。对于后置连词来说,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单用、双用或多用等类型。
汉语方言里后置连接词则较多些,比如上海话里的“……勿算”、“……咾”都是后置并列连接词。
(44)伊勿听劝 勿算 ,相反闹得更结棍。(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闹得更厉害。)
(四)根据并列连接词在所连接的分句中的语序先后把并列连接词分为先行并列连接词和后续并列连接词。先行并列连接词指以用于前一分句为常式的并列连接词,如“一来”、“不但”、“不仅”等;后续并列连接词则指以用于后一分句为常式的并列连接词,如“二来”、“而且”、“但是”、“不过”等。另外,根据并列连接词在所连接的分句中的语序固定与否,把并列连接词分为定序与非定序两小类。非定序是指并列连词与所连接的分句后移不后移均可。其实,定序与非定序、先行和后续都是针对前置并列连接词而言的。
学者们以不同的标准对连词进行了再分类,而且越分越精细。如就并列连词在被连接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如果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五种,即:主语前并列连词、主语后并列连词、主语前后并列连词(既可放在主语前,也可放在主语后)、并列词语前并列连词和并列词语后并列连词。这对并列连词研究的深入、专门化有一定的帮助,只是许多分类方法过于细致,以致连词的类别越来越多,趋于繁琐。本文从形式的角度,主要考虑三个参项:(1)所连接语言单位大小,即单纯并列连词和关联性并列连接词;(2)并列连词在并列项的位置,即前置和后置;(3)并列连词在所连接的分句中的语序,即先行和后续,及并列连接词的移位情况。其他方面的再分类,都是为分析这三个参项而服务,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汉语并列复句的名称和分类
汉语分句并列是并列复句关系下的一个大杂烩。一方面学术界对并列复句的语义关系分类、名称等观点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分句并列又跟已经划定的各种非并列关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偏离过渡关系。
表二 汉语并列复句的名称和分类
续表
从表二可以看出:
1 .“联合复句”的名称不一致
首先是“联合复句”本身的名称不一致。邢福义先生(1996)在《汉语语法学》一书中,坚持“复句三分系统”,即把汉语复句分为“因果类复句”、“并列类复句”和“转折类复句”,其“并列类复句”相当于“联合复句”。黎锦熙、刘世儒(1957)在《汉语复句新体系的理论》一文中,把复句分为“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并说明“等立复句”即“联合结构的复句”。王维贤等(1994)著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把汉语复句分为“条件复句”和“非条件复句”两大类,“非条件复句”属于“联合复句”。《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1984)更主张取消“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这一复句分类层次,把汉语复句直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和“条件”八种,前四种属于通常所说“联合复句”。
其次,联合复句所属复句小类的名称也不一致。“连贯句”又叫“承接句”、“顺承句”、“递进句”也称“进层句”,“分合句”相当于“解注句”。范晓(1998)主编的《汉语的句子类型》把“注释复句”、“总分复句”置于“补充复句”之下,而“补充复句”与“联合复句”、“偏正复句”相并列。黎锦熙(1992)在《新著国语语法》(重排本)中所说的“平列句”其实就是“并列句”。
2.联合复句所属复句小类的数量不一致
表二中联合复句的小类少则三类,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多则六类,如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1997)。从实质上看,《暂拟系统》的“并列句”实际上包括了“承接句”,因此与《系统提要》一样,也是四种联合复句。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等立复句”的“细目”分为五小类,把传统上一般归入“偏正复句”(主从复句)的“转折句”也归入了“联合复句”。马真(1997)认为:“表示分合关系的复句至少包含三个分句,这一类复句实际上已是多重复句”,从这个角度看,“分合句”(“解注句”)应归入“多重复句”。马真(1997)分类中还有一种正反对举的“对立句”,其连词为“是……不是……”、“不是……而是……”等等,这种“对立句”可归入“并列句”。综上所说,我们把联合复句所属的复句小类归纳为两种:“并列句”和“选择句”。按逻辑关系可以跟词、短语并列一样归为“合取”与“析取”两大类别,“承接句”、“连贯句”、“递进句”以及“对立句”都可以看作是对“合取”类联合复句从不同角度的细分,汉语联合复句的小类和数量的差异关键在于此。
(二)英语并列复句的分类
英语并列句常称复合句(compound sentence),名称统一。英语两个分句之间,不论是用哪一个并列连接词,或用逗号和分号连接,也不管前后句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只要互不依从,不分主次时,一般均称为并列句,不再划分小类。英语并列复句的分类也主要围绕中心并列连词而展开。
表三 英语并列连词语义关系分类
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并列连词语义关系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派别:一是直接以英语的三个中心并列为依据,分为三大类;二是从三个中心并列连词到从属连词这一递差中各个半并列连词或准并列连词都分别代表一种语义类型,作具体分类。按照夸克等人提出的检验中心并列连词的六大句法特点,从并列到从属,具体每个连词所具备的这六大句法特点的多少也存在差异,因此并列连词这一语义关系分类的数量也存在差异。
从表三还可以看出,以and为代表的并列句和以or为代表的并列句也同样可以归为“合取”和“析取”两大逻辑关系类别,只是英语多了一类以but为代表的转折句。英语是形态和复句形式手段丰富的语言,并列和从属这两大复句的分类主要是从结构上作严格区分。英语用although和but连接的句子从意义上都可以与汉语语法学所说的转折复句相当,但although引导的则是从属分句,不能独立,必须与主句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复句中。而but引导的是并列句,可以独立存在,如用在一个句号后,而不需要与转折前的分句出现在同一个复句中。这两类句子及相应的两个连词在英语语法系统中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应该是but引导的句子归为英语并列句一个单独大类的原因。
(三)汉英并列复句中连接词语义关系类型的统一处理
基于指导本文的三条原则,(①照顾更多语言的实际面貌,从而增强跨语言的可比性;②分类系统能覆盖语言实际并具有尽可能强的操作性;③术语统一,概念层次清晰)我们主张将汉英分句之间的并列统称为并列复句,原来与选择、转折相对的并列复句统称为等立复句,这样汉英并列复句中的连接词主要有三大类型:即等立连接词、选择连接词和转折连接词。
1.转折连接词
除了按常规的“合取”和“析取”两大逻辑关系类别,我们在等立型并列复句和选择型并列复句外,还增加了转折型并列复句。我们把转折句也划归并列复句,更是指导本文三原则的具体体现。
(1)照顾更多语言的实际面貌,从而增强跨语言的可比性
除了英语以外,我们还考察了属于印欧语系的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的并列连词语义关系分类。
表四
从表四我们可以看出,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并列连词语义关系分类和英语基本相同,也都将转折连词作为并列连词的一类。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在相当于汉语联合复句的语义关系分类中,从表五我们发现土家语、纳西语、哈萨克语、西部裕固语和佈依语都把相当于汉语单纯并列连词“但是”类连接的复句归为联合复句的一类或在联合复句的语义关系分类中,将转折关系复句作为联合复句的一类。
表五
(2)分类系统能覆盖语言实际并具有尽可能强的操作性
基于汉语复句传统二分法,非此即彼的操作存在不少问题,邢福义先生(1996 /2000,2001 /2002)一改汉语复句“联合”与“偏正”的二分系统,采用“并列”、“因果”、“转折”三分系统,这一并列概念分类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邢先生将转折类复句作为与并列类、因果类相并列的一单独复句类型。排除突转、让步等的差异,凡是分句间存在逆转性,都是广义转折类复句。邢先生还指出,“所谓转折,有的是原因项和结果项之间的转折,即因果逆转,有的是并举项和并举项之间的转折,即甲乙逆转”。并作图表示:(邢福义 2001:50)
图一
邢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将广义的转折类复句分为突转式和让步式两类。这里的因果逆转就是让步式转折复句,通常简称让步句。语表形式上,前分句用让步标,预示后边将有转折。最典型的代表句式是“虽然……但是……”和“即使……也……”。例如:
<虽然>他们有很多发明创造,<但是>他们老师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即使>他们有很多发明创造,<但是>他们老师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
让步式成立的关健是前分句用让步标。由于让步标已经预示将有转折,因而后边即使不出现转折标,也不影响让步句的成立,例如:
<虽然>他们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老师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
尽管没有出现“但是”之类的标记,但仍然表示先让步后转折。
上文提到的并举项和并举项之间的转折就是突转式转折复句。语表形式上,前分句没有预示转折的标志,后分句句首有以“但是”为代表的转折标。例如:
他有点发烧,<但是>也来上班了。
先说“他有点发烧”,听者并不知道后边的话将是顺承还是逆接。因此,用“但是”所表示的转折,是没有转折预示的突然的转折。
类似的转折连词还有“可是、然而”等,“不过、只是、就是”也常常可以用来替换“但是”表示转折,但转折意味较轻。
关联副词“却”可以单用,也可以跟“但(是)”配合使用来表示转折。例如:
这个人火气大,我<却>喜欢和他共事。
这个人火气大,<但是>我<却>喜欢和他共事。(参见邢福义,1996 /2000:358~359)
邢先生对汉语复句采用三分的并列概念分类法,无论是对汉语复句的验证,还是对汉语复杂语言事实的解释都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上面的分析,他的广义转折类复句,下分的突转式转折复句和让步式转折复句,无论从语表上连词的使用,还是从分句间的语义关系,都可以分别归到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所以我们对汉语复句还是采用二分法,但我们的二分法又不同于传统的二分法,我们也反对传统上把转折类复句全部划归到偏正复句的做法,而是对邢先生的转折类复句一分为二,将突转式转折复句归为联合复句,让步式转折复句归为偏正复句。我们的转折型并列连词只包括仅在后分句出现的“但是”类连词。我们的处理既符合汉语实际,也便于并列连词的跨语言对比。
在英语中,也只有在后分句用but连接的转折分句才属于并列句。前分句用although(虽然)连接的复句叫让步(concessive)复句,另属主从复句这个大类,其带although的分句是状语从句。与此相关,but像and一样可以用来连接并列短语(a cheap but good car“一辆便宜但很好的轿车”),而although无此功能。
2.等立连接词
最严格的等立型并列连接词连接的是在意义上平行,相互独立,没有相属、先后及其他逻辑关系的词、短语或分句。因此等立型并列连词连接的单位可以有超出两项,而且各分句之间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全句意义(有时语序也许体现一些细微的语用含意)。汉语的等立型并列连接词相当于英语中以and为代表的并列连接词。相当而不是相等,这是因为在汉语普通话中不存在and那样的语义单纯、可以广泛使用的等立复合句连词。汉语中的等立型并列连词都有特定含义和用途,适用面较窄,实际使用率不高。如“并且”带有递进或补充说明的意思,“一边……一边”表示同时进行的两个行为,“一方面……另一方面”多用于对比的场合,而且音节繁多,不适于简洁的表达。与英语and最接近的等立型并列连词“和、跟、同、与”是组合性并列连词,不能用于连接等立分句。英语由and联结的真正意义上的语义平行,相互独立,没有相属、先后及其他逻辑关系的并列句,汉语是不用连接词的意合句,本文一律称为“平列句”。
在英语中,and还是连贯关系并列复合句的连接手段,我们的等立型并列连接词也包括连接汉语和英语的连贯句和递进句的并列连接词。连贯句以按时间顺序为序排列的复句为典型,常常超出两个分句。汉语的连贯句可以出现许多分句而无需关联词语,称为“流水句”,但事实上在真实话语中仍常有虚化或半虚化的词语作为连接手段,而且使用频率不低,如北京口语中轻读的“完了”(如:我吃了碗面条,完了又吃了点水果,完了就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了)、上海口语中的“挨下来”(字面义为“轮下来”。如:我吃勒一碗面,挨下来又吃勒眼水果,挨下来就咯[gE]辣沙发高头看电视勒)等。在更正规的语体中则有“接着”和关联副词“又、还”等。香港粤语则可以用“同理”连接顺承句,像英语一样用同一个连词连接并列短语、狭义的等立句和连贯句。而北京话“完了”、上海话“挨下来”只用于连贯类,不用于狭义的等立类,更不用于并列短语。
英语的连贯关系并列复句一般还用and联结。
汉语的递进类并列连词要比英语丰富得多,既有单用的也有双用的。单用的,如:“而且”、“并且”、“况且”、“甚至(于)”等,合用的,如:“不但/仅/光/独/单……而且/甚至/并且”、“尚且……何况”等。英语只有合用的“not only…but also…”一个,单用的都是通过介词“besides”、连接副词“moreover、furthermore”、短语连词“as well as”等来连接。
3.选择连接词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选择型并列连词都可以分为相容式和析取式两类。相容是指所选各项可以兼容,析取是指所选两项非此即彼。前者可以多项选择,后者只能两项选择。例如:
(45)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均分配给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应的经济权,此后 或者 去读书, 或者 去生发, 或者 为自己享用, 或者 为社会做事, 或者 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
(46)这是一个什么女子?是天上的圣母下了凡, 还是 人间的媳妇遭了难?
例(45)是相容的多项选择,而例(46)是不相容的、非此即彼的二项选择。
汉语的相容式选择连词有“或者”、“或”、“或者……或者……”、“要么……要么……”等,英语相容式选择连词就一个“or”。汉语的析取式选择连词有“不是……就是……”、“是……还是……”等;英语也就一组“either…or…”。汉语选择连接词的选用还有句类的要求,如陈述句与疑问句,汉语陈述句用“或者”,例如:
(47)她 或者 是老师 或者 是学生。
汉语疑问句则须用选择连词“还是”,例如:
(48)她是学生 还是 老师?
而英语选择连词的选用,没有句类的限制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