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个体对“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它内在地包含了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中学生到大学生,是一次重大的角色转变,个人发展的视野和空间大大拓展和开阔。大学生一般能够自觉地认同,并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角色意识,完成角色定位。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对个人理想进行调整和确立的过程。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开始产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自觉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实践的拓展,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要求已逐渐超出学习成绩、性格等一般问题,涉及到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社会责任、自我价值等问题。在他们面前,摆着许多深刻的课题:“我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就什么事业?”“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诸如此类。求知欲正强的大学生,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切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答案。这种思考比少年时期更主动、更自觉,具有更高水平。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比少年时期更全面、更稳定,因此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设计,以求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稳定的重要主观条件。
二是在理想选择的过程中增强了独立意识,显示出由“被动接受灌输”向“积极自我设计”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经常向周围的人,尤其是向年长者表明自己的独立要求,喜欢表现自己“成熟”的方面,而不愿意让人看到他们的依赖性和幼稚性中那些“孩子式”的特点;喜欢独立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不喜欢父母、教师絮絮叨叨的管教或指点;乐于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喜欢跟同龄人一起探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而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大学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注重自我确立的思想氛围给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迫切愿望。“我的青春我做主”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呼声,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种故意挣脱约束、抵制规则的逆反倾向。在面临各种价值取向的比较、辨别和选择的时候,大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经验和在新的认知水平上形成的自我需求,做出能够体现自我意志的判断和取舍。
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是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增强紧密相关的。“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自我概念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因此,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特点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表现得十分鲜明。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一种依附关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限制了个人自主意识的张扬,个人的理想信念常常被集体化、国家化、计划化了;而市场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这就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主与自由。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从三个方面催生了人的自主性:“其一,各单位要作为独立的实体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分散的决策结构为基础,进行自主决策,寻求自身发展;个人在独立的实体中,也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增强独立性、自主性。其二,独立的实体和个人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发展中,必定产生竞争;竞争所产生的压力和动力,推动单位和个人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发展。其三,单位和个人为了争取在竞争中的优势,必然要努力提高学习、工作、劳动效率,并将不断激发学习、工作、劳动的创造性。” 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情况。过去的大学生都是由国家培养、统一分配,职业选择和人生方向都是对组织的服从和命运的被安排;而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和自主择业的施行令大学生再也不是一块被体制任意搬动的革命砖头,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成为他们必修的课程。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机制又为他们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另外,家庭物质条件的普遍提高也为当代大学生的独立选择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注重自己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开始更多地按照自身的兴趣和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依赖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成长的愿望和行为都在逐渐增强,但是,自主意识和行为是要建立在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基础上的,而这两点却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稳定的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还不是十分全面和深入,在心理上还要经历一个“断奶期”,因此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依赖性的特征。
第一,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当代大学生保持依赖性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就学期间,家庭供给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或者校外兼职,也只是支付部分生活费,或者增加出外旅游、朋友聚会、购买书籍等支出而已,基本上还是过着“父母掏钱我花钱”的生活,再加上独立生活的经验不足,所以,当代大学生尽管具有自立于家庭之外的精神诉求,然而实际上与生俱来的家庭纽带在他们的思想发展当中是一个启蒙因素,仍然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家庭担负着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因此,家庭的状况(包括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决定了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最初的认知。这种原始的认知到了大学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巩固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基本价值立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包括接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参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其次,作为抚养人的父母不仅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参照系,也对大学生施加着一贯的、潜移默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引导。由于中国的客观情况,大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仍然依赖着父母,因此这种状况还要延续相当一段时间。紧密的经济纽带促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规划和现实选择方面有相应的观念和行为体现。在我们的访谈中有不少大学生提到自己填报高考志愿就是遵从了父母的意见,将来对于职业和工作地点的选择也会充分考虑父母的期望。对于未来人生伴侣的选择,父母的影响力则更大。当然,这种依赖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会逐渐减弱。
第二,当代大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生活经历相当简单,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有限,社会经验十分缺乏,他们在自我驾驭和自我调控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导致他们在面对价值评判和理想选择的时候,其思维方式、情感、意识都呈现出片面性和表面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依赖性,抑制自主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依赖,即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且依赖程度还在加强。这一点在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时表现最为突出。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信息依赖和盲目崇拜是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当中表现出来的最典型依赖特征。当今社会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延伸了人的器官功能,拓宽了人的活动领域,创造了新的沟通方式,缔造了新的社会关系,也渗透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对信息网络反应最为灵敏、兴趣最为强烈的群体之一,如何认识、获取和利用信息,是大学生在进行价值思考和价值选择当中所必然面临的重要课程。总之,大学生的“独立”只能是相对的独立,还不能彻底独立,依赖性还要伴随他们一段时间。
(三)自主性与依赖性的并存
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表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说明了大学生对影响其理想信念形成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有了自我的把握,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内在状态与外部条件相适应,并且形成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心理倾向。而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依赖性,则表明大学生尚未能够真正承担起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角色,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对自己内在心理和情感的控制还不够稳定,对外在因素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够成熟。从依赖到自主,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经的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与其年龄阶段是有关系的,因为这基本上能够决定其社会和精神的发展成熟程度。很多学者都将理想信念的发展过程依据年龄进行划分。当代大学生群体年龄一般在 18 ~ 24 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处于青年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关系由单调走向丰富、思维水平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辩证思维的发展阶段——简言之,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阶段。这种阶段性特征与其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发展体现于大学生通常会从自己的内在性人际关系要素如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出发,建立起自己的同伴群体。这是大学生内在价值体系建立的表现,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提供了更多的参照系。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于大学生的目的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这就是说,他们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中会努力实现经验、情感与理性分析的平衡。这样的思维会使他们为今后定下更明确、更具体的目标,并且在心理上会有更充分的准备。其实这种过渡从中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到了大学阶段是一个重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与之相联系的是,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也逐步建立和稳固起来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价值观念都是成熟的。大学比中学更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也更具有挑战性和迷惑性。从内部来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也是一个激烈矛盾斗争的过程,理想与现实、自我发展与自我控制、封闭与开放交叉作用;从外部来看,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并存,使年轻大学生产生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主与依赖并存的阶段。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迅速成熟又尚未成熟的水平,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又有着显著的依赖行为,自主性和依赖性的特征同时存在并且相互消长。
现代社会的发展既催生人的自主性又强化人的依赖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人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主体,从根本上冲击了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人的诸多依附关系,催生了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为主体意识的萌动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自由空间。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科技主义的盛行、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却又强化了一种新的依赖关系,即对科技、信息的依赖,对环境的依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难以在海量和速变的信息汪洋中掌控自我,依赖性的强化是对其自主性的削弱。
自主性和依赖性的并存是会产生矛盾的。自主性呼唤内在的诉求,依赖性反映外在的规约。内在诉求与外在规约的方向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则是相悖的。其矛盾关键在于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与自主意识之间存在着落差。有的大学生过分强调内在诉求,无视外在规约,也有的大学生过于重视外部影响,忽视了自身的内在需要。在当代大学生中,自我中心和盲目从众的情况都一定比例地存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外界的要求与自我的选择不一致的时候,当代大学生既无法挣脱依赖性实现完全的自主,又不愿放弃自主性变成彻底的依赖,因此内心常常会充满矛盾、迷茫和痛苦,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迷茫和痛苦甚至会困扰他们整个大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