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音乐欣赏简述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方法

一、什么是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类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欣赏这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与这三项音乐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还有音乐评论和研究活动。

音乐创作,就其广义的方面来说,不仅包括用乐谱记录下来的音乐作品,而且也包括民间自编自唱的即兴创作成果在内。它是音乐实践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环节,没有音乐创作,就不会有音乐表演、欣赏以及评论和研究,当然也就不会有整个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表演,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表演才能把音乐作品变成实际的音乐音响,并传达给音乐欣赏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严格地说,作曲家写下的乐谱只不过是一种音乐设想,只有通过表演才能把这种设想变成声音的现实。因此,音乐表演不仅是一种传达和再现,而且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有人把它称作“二度创作”。

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是作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的接受环节而存在的,然而它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欣赏者为对象,供给人们欣赏的。

如果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创作与表演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欣赏者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者、消费者。然而,另一方面,音乐欣赏者又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检验者、鉴定者,因为只有从音乐欣赏者的反映和评价中,音乐创作与表演者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根据这种效果来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艺术创造。这样,音乐欣赏活动又可影响和反作用于音乐创作和表演。

音乐评论和研究是在音乐创作、表演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过程,是音乐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与音乐欣赏也有密切的关系,音乐评论和研究必须以音乐欣赏,也就是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为基础,否则,它无法对音乐进行评论和研究。当然,音乐评论和研究并不等于欣赏,它还必须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创作与表演作出审美评价。由此可见,音乐评论和研究是音乐欣赏的进一步深化,是音乐欣赏中理解认识的理论化,这样,它又会反过来引导与启发音乐欣赏。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音乐欣赏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它需要一个心理过程。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四个阶段。尽管每个人欣赏音乐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不同的音乐欣赏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大致都离不开这几个阶段。

1.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

音响感知,作为音乐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是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这是音响感知力的基础。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乐欣赏者如果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那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因此,欣赏者在音乐欣赏实践中不断注意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这在音响感知中具有首要的意义。第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是指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其中,旋律感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才能最有效地传达出音乐艺术的表情性质。第三,为了达到上述两项音响感知的基本要求,音乐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乐音随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要努力注意倾听音乐的发展变化,始终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这对于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由于音乐的时间性特点,记忆力在音乐欣赏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让已经出现过的音乐,特别是一些音乐主题和重要的旋律,在自己的记忆中留下印象,那么对后面出现的音乐就能很好地领会,并从音乐的前后对比和发展中获得对音乐的整体印象。

2.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感情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第一,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第二,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结合,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又一重要特点。第三,对同一首乐曲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体验,也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特点之一。

3.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特别擅长于表现和激发感情,而且音乐所表现的感情不是抽象的感情类型,也不是纯粹主观心灵的自我表现,而是处于一定的思想支配之下,并且具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感情。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局限性,在通过音乐音响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它主要擅长于传达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感情体验,而不可能直接地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时以具体的音乐形式传达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的这些方面,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所以,无论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怎样形象生动、独具匠心,它毕竟还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它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4.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

音乐欣赏中理性认识的基本作用之一是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中,由于音乐作品的体裁、种类的不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声乐作品中,音乐是与歌词一起表达形象的,因此,在欣赏声乐作品时的理性认识就表现得比较直接和明显。器乐作品中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非标题音乐的欣赏,更主要的还是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特别是乐曲本身的感情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认识。所以,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要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之中,使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引下,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作的粗浅划分和分析。实际上,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刻板地、按部就班地依次衔接的,有时会省略某一阶段,有时会合并某些阶段,有些会颠倒顺序、循环往复。总之,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过程。

第二节
音乐的表现手段

任何艺术塑造形象,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手段。正像文学家使用文字,画家使用点、线与色彩一样,作曲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传情达意的方法,那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曲式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一、旋律

人们欣赏音乐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些高低不同的音,这些音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人们说话的语调,都是作曲家创造旋律的源泉。如生活中人们哭泣、叹气的声调是下行的,而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则往往用下行的旋律来表现。

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这首民歌旋律每一句都是下行进行,它即使没有歌词,也会使人感到是悲苦的。

再如,人们心情激动时,其说话的语调是上扬的,于是音乐往往用上行的旋律表现兴奋、高昂的情绪。

这一连串上行的旋律,使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的悲壮情怀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节奏

节奏是音乐活力的来源,它与旋律密不可分,旋律进行中的快与慢、动与静、长与短、断与连、强与弱,以及乐段之间的比例平衡关系,都属于节奏的范畴。

例如:《打靶归来》

这首歌曲节奏雄壮,和行军的步伐非常吻合,在行进中歌唱起来,既能统一步调,又能振奋精神。

例如:施光南创作的《摇篮曲》这首歌曲,则运用徐缓、轻柔的节奏,营造了一种迷蒙、亲昵的气氛,表现了年轻的母亲怀抱婴儿,仰望夜空,思念远方亲人的动人情景。

三、音色

音色指人声或乐器的音质。它犹如绘画中的色彩,是音乐中直接作用于人听觉器官最为感性的要素。

音色主要分为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两大类。人声音色最为丰富多彩,除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等不同的声型分类外,每个演唱者的发声,都具有不同的音色特质。乐器的音色也比较丰富,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不同的音色适合表现不同的感情,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小号的音色嘹亮,常用来表现豪放、高亢的情绪;小提琴的音色柔美,富于人情味,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双簧管的音色富于田园风味;琵琶的音色玲珑剔透;埙的音色古朴醇厚……每种乐器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同样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也会变幻出不同的音色。同一条旋律,运用不同的音色,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性格。当作曲家头脑中产生一个乐思时,总会伴随着某种特定的音色。自配器法产生以来,音色这一音乐表现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噪音的声响,现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乐器的发明,也为人们创造出许多新颖的音色。

四、和声

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同时发声,就叫和声。

和声在音乐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旋律更丰富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的“场景”音乐,双簧管演奏的是旋律声部,而竖琴演奏的就是和声声部。清澈的和声,衬托着优美动人的旋律,使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更为丰富。

和声在听觉上可分为协和与不协和两类。大、小、增、减、纯等不同性质的和声,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有的明亮、清澈;有的模糊、暗淡;有的尖锐、刺耳。协和稳定的和声,使人感到平和安静,从而心情愉悦,因而在音乐作品中应用的最广泛。不协和的和声,常常给人不稳定感,适合表现激动不安、痛苦压抑的情绪。

五、曲式

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形式。曲式对于音乐的构成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音乐艺术的曲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曲式,就无法表现其内容。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瞬息即逝,不易把握。如果有了曲式的知识,知道它的段落结构,听起音乐来就有了条理性。因此,音乐艺术比其他艺术更需要严格的结构形式。舒曼曾说过:“除非你已了解了曲式,否则你永远不会了解音乐。”

1.单一部曲式

单一部曲式是指只有一个终止的段落,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由二句或四句构成的较多。它的乐思是单一性质的,音乐形象比较单纯。如陕北民歌《蓝花花》,就是由上下两乐句构成的单一曲式。

2.单二部曲式

单二部曲式是AB两个部分构成,A部是主要乐思,B部是A部的进一步展开,两部分构成一个整体。例如:刘雪庵的《长城谣》

这首歌曲很短,但明显包含两个段落。前八小节为A段,后八小节为B段。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它相对完整。B段的前四小节是新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后四小节的音调来源于A段,给人以熟悉、亲切和完整之感。

3.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构成,通常是第二段具有对比性质,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或变化再现,也有三个段落各不相同的。它们的图示分别是:

A+B+A A+B+A 1 A+B+C

4.变奏曲式

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呈示过后,对这一主题进行若干次变化、发展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其结构图示是:

A(主题)—A 1 —A 2 —A 3 ……

变奏手法是构成这种曲式的基本手段。乐曲通过变化,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断地揭示和深化音乐主题,同时还可引入展开、对比等手法。变奏曲式常用于独立的音乐作品,也适合作为套曲的某一乐章或大型曲式的某一部分。

5.回旋曲式

同一主题A反复出现,其间均插入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回旋曲式。重复出现的主题称为主部,出现在重复之间的部分叫做插部。其结构图示如下:

A—B—A—C—A……A

6.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器乐作品中结构最复杂、艺术表现力最丰富的大型曲式,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呈示部之前通常有一个引子,再现部后有结尾。呈示部有两个主题,它们分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且二者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主部主题比较热情、激动或刚毅、严肃,副部主题则比较抒情、优美,柔和、平稳。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主部主题象征“命运”的敲门声,给人以严峻、紧迫之感。副部主题则柔和、深情,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展开部是奏鸣曲式中最为自由的部分,它将呈示部陈述过的乐思进一步发展,揭示其性格特征,使音乐显得更加生动。同时也可引进新的材料,甚至以新材料为主形成插部。乐曲的感情高潮往往也在这一部分中。

再现部就是再现呈示部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的对比和冲突,得出结论。在这里,副部主题要“归顺”到主部主题的调性上来,给人以圆满和统一的感受。

音乐的表现手段是丰富多样的。除以上介绍的几种主要手段以外,还包括力度、速度、节拍、音区、调式、调性等。它们在音乐作品中相互配合,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有在熟悉和了解音乐语言各要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真正体会到音乐美的魅力。 /O1YNS440GqZDAVX86W4B8gU0JiWEFMONFte5UNxRI3g5xM1XvBRa8ZHr7xWjm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