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加上公务员比较其他职业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已然成为社会大众择业的热门选择之一(宋鑫,2010)。随着我国公务员考试不断持续升温,全国各地上百万考生都走上了公务员的考场,可以说当前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考”,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3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录共有 140 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 2 万余人,然而,报名者超过了 150 万人。通过学者蒋微(2010)研究得出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大概包含如下的原因: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高等院校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报考公务员几乎成了首选;二是公务员职业的自身特点,公务员职业稳定、福利待遇优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等;三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存在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排斥商品经济,而广大农民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取功名,进而做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做官成了他们终极的职业价值观。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愈加激烈,也正是体现出了传统以来“官本位”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现实。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为主题的调查结果中,稳定、有保障的理由占 51%;福利待遇好占 30.3%,社会认同感占 8.6%,上升空间大占 5.4%,为公众服务占4.7%,另外还有些人是盲目跟风报考。当前公务员热集中反应了我国大部分人的职业价值观。

21 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的载体——人是第一资源,比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如土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重要得多。人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彼得·德鲁克(1954)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概念之后,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职业化员工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日益深入,管理人士认识到组织中人力资源开发效益与效率的高低直接与员工的职业成熟度有密切的关系,职业成熟度高的员工在工作中更能发挥自我资源,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职业成熟度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转变为芸芸众生。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面对大学教育产业培育机制和社会用人需求结构错位日益突显,伴随产业结构重组调整等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初次就业选择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谓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压力”与“梦想”齐飞。在当今大学生艰难的就业情况下,不仅消耗着巨大的教育资源,而且这也成为社会投射了诸多关注的热点问题(刘金雄,2010)。

2012 年 5 月,国际劳工组织(以下均称为国劳组织)发布了一个有关于青年人的就业趋势的报告,此报告说明了当年全球有近 8500 万人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些年轻人的年龄段主要是 14 岁至 23 岁,这个数字占到了总人数的 12.7%,比经济危机前的 2007 年增加了近 400 万人。2012年 9 月,国劳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全球就业概览:青年就业市场前景暗淡》报告,该报告说欧元区经济走下势的影响已经扩散到一些新兴的经济体制,这给早已经走下坡路的全球青年的就业困难形势难上加难,火上浇油。在我国的年轻人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这是在全社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总量矛盾共同存在的大时代背景下逐步产生的,并随着我国 1999 年大学高校扩招而学生陆续毕业,这个就业难的形式显得尤其突出(王苑,2006)。

1977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录取人数 27 万人,录取率 4.7%;从 1999 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近 10 年的快速增长,1999 年正是中国高考扩招元年。自 1998 年起,高考录取人数同步走高,至今已连续 13 年快速增长,2010 年,高考报名人数达 946 万,录取人数 657 万人,录取率 69.5%。2011 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 933 万,计划录取人数 675 万,录取率 72.3%,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高校的扩张带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7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495 万人,2009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 万人,比2007 年增加116 万人,3 年增幅达23.4%。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30 万人,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80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50 万人,3 年增幅达 7.94%(见表 1-1)。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3 年即将毕业的 699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通过两个 3 年的比较,大学生就业的激烈和严峻,由此可窥见一斑。随着毕业生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成功就业。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势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隐患,也将极大地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

表 1-1 全国普通高校 2006-2011 年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2012 年,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就业蓝皮书《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全国 2011 届大学毕业生 660 万人中,82.1%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 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 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 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 57 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 多万人选择“啃老”(麦可思研究院,201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年比一年大。这无疑也给我国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需要从社会上政府中的政策层面上予以支持,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中,形成完善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机制。倡导高校毕业生参与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到城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自己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开拓创造,并且鼓励大学生携笔从戎服义务兵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等,这是该报告主要七大方面的重大政策。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涉及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及相关政策等。例如:从 2006 年开始,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教育部提出了“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划”,2007 年,大学生就业政策更加具体化,通过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通过助学贷款代偿、生活费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09 年 1 月 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等(刘克鹏,2012)。近几年的全球经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冲击,党和政府对此异常重视。为此,出台了很多舒缓就业压力的政策。这些政策带来了许多积极方面的影响,地方配合中央,把工作做得细致、落实到位,因此也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刘金雄,201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只是个人以及家庭的问题,这也与社会、政府息息相关,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政策也对整个国家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影响。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的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毕业即失业”、“零工资就业”、“大学生低保”等新说法的出现,从侧面折射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的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要父母更加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大学生的家庭还得为他们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再次,增加了社会压力,很多人不能就业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蚁族”的崛起:“蚁族”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它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 10 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之下,不但有暗潮涌动的“蚁族”、“新盲流”,还涌现出富有传奇色彩的众多“面霸”、“考霸”。

究其原因,就业难的背后,除了就业体制的不健全,人口问题和就业岗位的矛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等经济、社会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校园的“围城”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相当部分毕业生仍然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真正树立起市场经济的观念,没有将自己作为市场中一种劳动力资源来考虑,没有重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学校和社会也没有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就业方面的指导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主管部门方面,应有机构常规性地收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信息并定期发布,也应有机构对短期、中期、长期的人才信息进行统计预测,并据此指导大学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其次是在大学的教学安排方面,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脱节的问题都相当普遍。再次是很多用人单位,都缺乏与高校之间的常规性供需渠道,其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无法顺利到达供给方。最后是学生方面,虽然疲于奔命的“考证族”大有人在,但真正懂得结合自身特点、市场需求和行业状况进行职业规划,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地发展自己的学生并不多见。虽然每年在大学生择业的高峰期间,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举办人才招聘会和组织各种考试等等,但由于缺乏指导协调和信息交流,涉及的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供需成功衔接的几率。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和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则成了重中之重。在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面临多种问题或困惑,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不知道如何做抉择、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不明白如何做生涯规划等等问题一一浮现。这是他们的生涯探索、生涯决定不理想的表现,也是生涯行动不足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们对生涯规划方法的学习不够,未能接受适当的生涯辅导或者辅导成效不佳。大部分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会向家长、老师、同学或朋友寻求帮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就业指导中心并没有成为他们的求助对象。一方面说明大学生还未形成向学校专门机构寻求咨询的意识,另外一面折射出学校的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桥梁,是适应学习社会化的必要准备,是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浓缩人生奋斗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效能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沟通学校和社会,在最有效地实现人职和谐,实现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不断进步,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人力资源也成为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成为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颇受世界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G2KmX9C/2oQfNYPxvLC8A8ArnVfXOfOAu9W02NakxfKBnbdvQKE9f6gNsfOur1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