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太宗纳谏党家山

唐山地名中以党为称的共留存 6 处:有丰润县的党家庄、党家山,滦县的党庄,乐亭县的党庄,还有遵化县的大党峪和小党峪。

党,是个份量很重的汉字,为多义词。党在周代时为一级地方管理组织,五百户为党。周代的管理制度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分别设有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居民村人平时种田,战时出征,不许随意迁徙,不许混杂,所以老子才留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名句。也正如郭沫若所言:“保存了古代的一部分制度”。

到了汉朝,党依然是一级重要居民管理组织。《汉书·食货志》中所载:“五族为党,每族一百户”。东汉后期,党又成为一个集体的代称。到了唐朝,基层管理制度略有改变,“四户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里,五里为乡”。里设里正,乡设耆老,耆老相当于党正。党又成为姓氏,如遵化的大党峪和小党峪,相传为党龙、党虎兄弟二人来此建庄,兄为大,弟为小,留下了大小党峪两个古老的聚落,然而流传下传奇故事的却是丰润县的党家山。

党家山是个唐朝时已有的古老聚落,山不高,但松林密布山岗,草屋散落其间,一条西至右北平,东通榆关的茶马古道从村边穿过。邑人有诗赞美小村的雅静:“夕照松林静小山,草屋茅舍数十间。紫燕呢喃穿房过,老牛卧睡清溪边。”村庄虽名为党家山,却非党姓家族之庄,为何称党家山呢?缘由要从唐太宗征东说起。唐太宗征东确有此事,于大唐贞观十九年从东都洛阳出发,分水路和陆路两路大军进军辽东。唐太宗率陆路大军经幽州、过碣石、出榆关、远征辽东,连下四城,平定了辽东叛乱,秋十月凯旋,十一月达幽州。相传太宗进军期间曾在丰润一带扎营数日,筹集粮草。一天太宗正与魏征在帐中议事,大将尉迟敬德来到帐内,向太宗禀报,茶马古道上有数百人手执木棒挡住道路,为首者又是乡中耆老。太宗一听大怒,尚未到辽东,在幽燕之地就遇山民挡路,王法何在?于是令尉迟敬德驱散山民,违令者抓,抗命者杀。正在帐中的大臣魏征立刻进言:请陛下息怒,臣有话要讲,臣以为乡中耆老率众挡驾,其中必有缘故,此乃夏王旧地,多豪侠之士,陛下应以安抚民心为上策,臣愿与尉迟将军同去平息此事。太宗听罢,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不能偏听尉迟敬德之言,便对魏征说:“那就烦爱卿与尉迟将军同去,全权处理此事。”

魏征同尉迟将军来到茶马古道,果然是黑压压一片村民,人们坐在地上,看到魏征与尉迟敬德骑马而来,忽地都站立起来,手持木棍,大有以死相拼的架式。然而,站在最前面的乡中耆老却跪在地上,大声高呼请圣上为小民作主。魏征见状,顿知必有隐情,立刻下马扶起耆老说:“我是道长魏征,耆老如有隐语可向我倾诉”。两人来到路边稍静之处,对坐山石之上,魏征细听耆老诉说,方知村边山中有堆山似的干柴垛,均为砍伐的松枝,年代久远,松枝有的已朽,尉迟敬德的部下想用车拉去,当作饭的烧柴。村民不许士兵拉柴,因为柴垛中有大仙,村民每周都要焚香上供,备好鸡鸭肉食,不然,惹大仙恼怒就会降灾村民。魏征听罢,对耆老说:“我自幼学过道法,能将大仙请走,这堆干柴为乡中财产,理当掏银,按市价买下,请耆老放心,望耆老替天子分忧。”耆老听罢,心想人家即掏银两,又能作法请走大仙,何乐而不为之,而且办好此事是为天子分忧,魏道长把他抬举得太高了,于是答应下来,说服了村民。

第二天,魏征带将士来到村边山上的柴垛前,魏征端坐,焚香三柱,念念有辞,将士们用小车拉柴,拉一车付一车银两,耆老在旁边监管,村民围得人山人海。时至中午,柴垛拉走大半,里面露出黑洞,一条两米多长的黑花大蟒蛇从里面冲出,村人惊叫起来,魏征身边将士用大网将巨蛇捕获,抬进深山老林放生。此后,村人再也不供大仙,也不再出现丢失鸡鸭,咬死小猪的事情。干柴也都拉到军营所用,事情圆满结局。

事后,这段传奇故事因拦路挡驾而起,便将村子名为挡驾村。但村人觉得这件事圆满收场应归功于乡中耆老,如何记住耆老呢?古时的丰润乃文人荟萃之地,邑中文士反复思量,用党家山三字妥当。因为乡中耆老相当于古时党正,党字含有公正直言之义,还有保护亲族之义,这两点美誉放到耆老身上都不为过,而柴垛又在山上,所以就留下了党家山的村称,也留下了这段传奇故事。 6bVEUBpV+OYHRrZbkScxAUHjHIgANxSxZnQU1CdAgZQhSsFHrVUuN7QQY9Uzj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