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赞,在今滦南倴城南七十华里左右,已为乡政府所在地,有公路通车,为鱼米之乡,但以捕鱼养虾为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大明永乐之后,山西移民迁此定居,打鱼为生,海岸上搭起一片片尖形的窝铺,共分成七片聚落为柳尖七铺。《滦县志》载:“柳赞为柳尖七铺之一,为渔贩聚集之地,渔业兴旺,因柳尖与柳赞谐音,日久唤成柳赞”。当年这里一年四季有鱼捕捞,鱼类资源极其丰富,笔者细阅方志史料,查得滦州文人张凤翔留下 12 首“渔诗”,记述了百余年前月月捕鱼的盛况,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使后人能一睹当年情景:一月份,虽然寒气袭人,但渤海边已有美食鱼鲜到来。渔诗曰:“轻寒料峭满春城,渤海鱼鲜次弟生,玉骨琼肌冰雪质,最饶风味美人蛏”。蛏即俗称的“蛏子”,蚌类,味道甘美,身体细长如玉,因此有美人蛏之称,寒风冰雪之中已在海边上市。
二月份,海面出现奇观,成千上万的面条鱼像海潮般的涌来,海面上一片如银,于是又化作“渔诗”:“海风解冻雪初消,一色如银说面条,珍味允宜称上品,满盘皎洁讶琼瑶。”
正月刚过,梭鱼开始上市,梭鱼饮酒实为美事。渔诗是这样记述:“一瞥光阴正月过,鼎中鱼脍费调和,劝君快取坛中酒,鲜美谁如冷口梭。”
之后,杨柳飞花,春风送暖,螃蟹开始横行于海岸和田野岸边。渔民村妇、老人孩子全家出动,到处可以捉到螃蟹,渔诗又留下乡人的骄傲:“三月垂杨花乱飞,满栏螃蟹沽酒归,人夸江渚鲥鱼好,我爱家乡螃蟹肥。”
到了四月,清明时节,家家户户上坟祭祖之时,比目鱼正值肉肥时节,便成了上好的祭品。祭祖之后全家美食,比目鱼即俗称“鳎么”或“偏口”。渔诗记述了农户食鱼的欢乐:“乡村节令至今传,比目鱼肥四月天,漫说渔农都辛苦,家家岁岁飽尝鲜。”
到了五月,暖风吹拂,麦田一片碧绿,今已罕见的黄花鱼在海边大批上市。黄花鱼即石首鱼,味鲜肉嫩,最得世人喜欢,几百年前的诗人即将黄花鱼提到各种鱼之上,“鱼诗”曰:“麦垅风来绿色匀,争夸石鱼闪银鳞,绝然鲤脍烹调美,不及斯鱼隽味真。”
六月里,大海碧绿,波涛起伏,鲜美的瓶鱼又向海边涌来,于是又留下了瓶鱼诗:“浮沉碧浪状如瓶,锡得佳名本象形,横贯柳丝携手便,却去沽酒向旗亭”。人们用细细的柳枝穿好打来的瓶鱼,到悬挂青旗的酒店沽酒,真是一幅渔民风情画。渔民享受劳动成果的幸福自在不言之中。
七月,带鱼从大海深处向海边涌来,似乎与宓妃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宓妃昨夜渡重洋,风马云车望渺茫,想是凌波微步际,捎来玉带水中央”。宓妃为何偏爱唐山大地,为何远渡重洋将鲜美的带鱼送给唐山人呢?值得多叙一笔: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乎洧盘”。相传宓妃为帝伏羲之女,溺洛水而逝,遂为河神,被称为洛神。而今唐山大地的迁西新集至青龙的独石一带,既是古代传说中的有穷国,洧盘即古代的洧盘河,今迁安的青龙河。这段古诗释成今文就是:大英雄后羿让丰隆乘着白云寻找洛神宓妃居住的地方,找到后,后羿又解下身上佩带的玉石,让蹇修去为他提亲,宓妃同意了他的亲事,于是后羿与宓妃两人乘天车云马于夕阳之时来到了穷石一带,一夜欢娱之后,宓妃又到青龙河边梳洗她的秀发。原来,宓妃在唐山大地留下了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宓妃才思念钟情于唐山大地,我们也托宓妃的福吃到鲜美的带鱼。这首诗也告诉我们,在几百年前的清朝,这一美好的传说就在唐山大地广为流传,已被人们认同。
到了八月,肥嫩的墨鱼开始上市,即俗称的“大密斗”和“乌贼”,“渔诗”中记述的非常形象:“形依悬襄色紫霞,产饶渤海似龙虾,笑君满腹如贪墨,乌贼名来总不差。”
九月,是柳赞最好季节,大对虾在海潮中蜂涌而至,渔民纷纷出海捞虾。于是碧波海上万点白帆,极为壮观:“柳尖七铺海云高,地富鱼虾落万篙,争到此间风味好,‘曲身小子’佐酒消。”曲身小子是渔民对大对虾的爱称,捞得大对虾就像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那样高兴,尽书及渔民的喜悦心情。
其后海风渐凉,十月份琵琶虾又随波而来,人们在船上一边剥着鲜美的琵琶虾,一边倒杯小酒,边吃边饮,相互谈论着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上请歌女弹琵琶的故事,真是雅趣风生,于是化作“渔诗”:“沿岸明月上篷窗,手剥鲜虾倒玉缸,偶忆浔阳江上客,琵琶一曲木兰双。”
十一月天气骤冷,海风更寒,但鲜美海鲛鱼却在此时来临,海鲛鱼又称水母鱼,多产在曹妃甸一带,于是渔民不顾海风寒冷,海波摇曳,又摇船出海,聚到曹妃甸一带打鱼,渔诗真实地记下当时情景:“曹妃甸外海风寒,石臼坨边海浪宽,水母随波潮上下,白珊瑚卷赤晶盘。”
十二月天寒地冻,却又是海鲜蛤蜊上市之时,即俗称麻蚶子。其肉鲜嫩金黄带红,渔民喻为“西施舌”:“府海呈鲜各有时,谁将美舌比西施,快添炉火温热酒,冬食蛤蜊美如诗”。渔民们边饮边食,又想到宛若与美女西施之舌相对,浪漫至极,将渔民的生活情趣记述的历历在目。
柳赞之美,一言难尽。四季有海鲜上市,尽留百年前的诗中,到柳赞一游,观大海渔帆的壮观,品尝四季海鲜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