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说店

在唐山大地的自然村落中,有 119 处以“店”为称的村庄。有的以姓氏为称,如卑家店、李家店、孟家店。有的以方位为称,如东北店、西北店。还有的以地貌为称,如双桥店、亮甲店、大草店、小草店等。的确,凡有店字称谓的地方,古时都曾有人在此开店,遂渐成为热闹一方,远近闻名的聚落,日久,村镇也就由此而生。唐山大地这些带店字的地名,最早源于何时?哪一处又是值得详细述说的呢?我们从头说起。

古时,店的含义比较专一,就是旅店。《易旅卦疏》载“旅者,客寄之名,失其本居,客寄他方谓之旅”。《说文》又曰:“在外为旅”,所以又称旅客,而客店是迎候旅者之地,所以称之逆旅,而旅店视旅者为客,所以又称客舍,开店者又称“舍人”。

至春秋战国,各国之间交往频繁,出现了大量的信使,而商人又远途运输往来于各国之间,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旅者,所以建在路边的官办驿站,候馆和民办的逆旅,客舍也就应运而生。不过,这些地方都有严格问询住宿者身份的制度,就像今天住宿旅馆登记身份证一样,如秦孝公去世之后,公子虔状告商鞅谋反,商鞅逃至关下,想住进路边的一个小客舍中,舍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对他说:“商君之法,开店者不问清住宿者的身份姓名,同样是违法和被斩首,因此不敢留你住宿。”商鞅叹曰:“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自己竟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中。可见,古时对住宿者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对住店者进行问询和登记制度,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朝交通、商业更加发达,朝廷也极为重视逆旅整顿,以通商贾,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客舍的发展,不但路边的客舍大量增多,而且店主人也注重客店环境的改善,做到“冬有暖炉,夏有凉棚”,为过往的客商提供舒适的食宿,不过从汉朝至大唐盛世,民间办起的旅店、客舍,始终建在效外和路边,没有进入到闹市之中。

今天我们听起来有些迷惑不解,但历史就是这样一路走过,自汉朝时,城内的建筑形成了严格的坊门、闾里制度,其后,曹操统一北方,建都邺城,城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路北为宫城禁苑,以及长官贵族的居住区,大道以南则如棋盘似得切割成无数个方形居民区,由围墙隔成坊,开坊门以出入,从未将商业旅馆的建设考虑在内,所以没有民间旅馆的立足之地。直至大唐依然沿续这一建筑模式,在长安城中,除宫城外,分割成 108 个坊,坊以土墙封闭,较大的四周各开一门,坊内中心处有十字街,小坊则修一条街,贯通东西两个坊门,而商贸区则建在城东城西,各有一个专区而已。

与此同时,汉朝之后,佛教在中国兴起,村效野外,名山大川普建寺院,寺院道观都有许多闲置的屋舍,于是便成了民间的旅者或商贾行人,以及进京赶考的学子的投宿之处,之后为寺观留下一些香火钱,所以也就留下了张生寄宿普救寺,与莺莺西厢相爱的千古传奇。到了宋朝民间旅店进入到了闹市之中。

唐朝之时,唐山这里地广人稀,为唐朝的平州、蓟州境内,据《唐山地名志》载有 34 处唐时的村落:有丰润县的老庄子、新军屯、高丽铺、丰登坞、阎家铺,丰南县的王兰庄、宋家营,滦县的榆坨,滦南县的长凝、马城,乐亭县的新寨,迁安市的建昌营、沙河驿、毛家洼、夏官营、大望都庄、北晒甲营、野鸡坨,迁西县的上营、金厂峪、滦阳、罗家屯,遵化县的平安城、大党峪、石门、鸡鸣村,玉田县的鸦洪桥、虹桥、亮甲店、蛮子营、后螺山、李家团城、小韩庄等。

相传,玉田县的亮甲店在唐时已有。相传只有兄弟两户人家在此建庄,称“两户庄”。由于建在茶马古道的路边,常有路人向他们讨水喝,如有路人于夕阳西下时到此,不得不投宿在这里,这两户人家心地善良,从不拒绝路人的要求,还主动为路人备好热清水和茶饭,夏季时煮好绿豆汤为路人避暑,冬季为客人烧好火炕。或许这也是玉田人助人为乐的光荣传承。而路人也主动留些饭钱与他们,他们从不与客人争执。他们的善良得到了回报,人们纷纷口口相传,来此投宿者也越来越多,于是两兄弟又建起几间茅屋,迎候客人到来,生意也渐渐兴隆,因此便成为“两家店”。

贞观十九年,相传唐太宗率大军远征辽东,途中遇雨,淋湿了盔甲,太宗见路边有个小客店,便来到店里解衣晾晒盔甲,店主热心伺候太宗,不仅为太宗烧热水,洗头更衣,还用炉火为太宗烘烤盔甲,为太宗的宝马饮水添料,太宗临行时让侍臣给两兄弟留下一锭黄金,两兄弟从未见过客人出手如此大方,望着手中的闪闪的黄金,真是喜出望外。这时太宗已骑马走远,二兄弟问侍臣后,才知道刚才晾甲的英俊将军是太宗,真是皇恩从天而降,二兄弟立刻向着太宗远去的东方连连叩拜。这段故事传开之后,有太宗来此晾甲的光环,更加名声远播,于是便改成“晾甲店”,来记述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其后人觉得“晾甲店”三字,不足以显示祖先因心地善良而得遇太宗在此晾晒盔甲的荣耀,将“晾甲店”又改称“亮甲店”,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宾至如归也成了旅店的一个传统,这种人文氛围一直影响到后世,在古时唐山大地留存下来的地名中也可见到,如滦县的兴隆店子、遵化县的兴隆店、迁西县的受益店、裕顺店、玉珠店等,遵化县还有独具特色的地名炸糕店。

唐山大地的村落和旅店的兴盛繁荣于明朝。明太祖派大将徐达将北元赶至长城之外,京东开始大量驻军和移民,至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向京东移民达到高潮。京东大地繁荣起来,各地的民间旅店也应运而生。如遵化的堡子店,明之前这里便有堡,明朝初期,大量移民至此,黄姓在此开店,于是称之堡子店。如迁安市的阎家店为明朝初期阎姓在此开店而得名,但几代人之后如今村中已无阎姓家族。再如,迁安市的杨店子,为明初杨郭潘三姓迁此建庄,杨姓在此开店,故称杨家店。俗称杨店子。再如赵店子,为赵姓于明初迁此建庄,并在村中开店,赵为村中大姓,因此称赵店子。再如遵化县的新店子,也为明初建庄,村中的高姓迁往河西开店,因从老村迁出故称新店庄,至清同治年间才改称新店子。再如,滦南司各庄,为明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在此建庄,村中有人在村北开店,故得称北店,由于村中有店,过往商客日多,渐渐成了商贸交易的集市,遂为滦州司一社管理,于是改北店为司集庄,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改为司各庄。这样事例还可列举许多。

唐山大地留存下来的这些带“店”字的地方,不仅因当年有店而留名,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军队驻地紧密相联。明朝时,驻军大部分集中到今遵化、迁安、迁西三县,旅店也都集中在这三县兴起,至今留存下来带店字的地名中,遵化县有 21处,迁安有 24 处,迁西县 27 处,三处就占去 72 处,余下的 47 处分落其它各县。大量驻军的需求,引起官商工贸和流动人口的增多,也表明出古时,唐山大地的经济活动都围绕驻军为主,其它各处也都与军队或军垦户有关,如乐亭在明朝时为养军马之地,于是也就留下了撒马店。

明朝时,唐山大地的这些路边旅店的店名五彩缤纷,极具吉祥喜庆的色彩,如通往京城路边的旅店,进京赶考的学子和官员较多,便起名为“状元店”或“高升店”。在集市路边的则起名为“斗金店”“万隆店”等。在留存至今的地名中也可见一斑,如遵化地名中有“兴隆店”,滦县有“兴隆店子”,迁西地名中有“裕顺店”“受益店”“玉珠店”等。旅店门前高挂红灯,门前有“近悦远来,宾至如归,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对联,门前有拴马桩和食槽,院内有“建木”,就是将八尺木杆立在院内宽阔之地,上有木格,下有投影尺,利用移动的日影测知时间。可以说,唐山这些带店字的地名,也从一个侧面记述了唐山大地发展的历史。 NwhEnXizI4p79aDg5ZTlrJirBjD0BI9/oZPK+MivI5Kk5edP563591uQfIG6kl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