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后有榛子镇、先有承流桥

榛子镇,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唐山地名志》载:“榛子镇,建于明永乐初年,因当时此地山岭上长满榛子树,故建村后名榛子镇。”这段说明文字误人子弟,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百余年前的《滦县志》载:“金时,在滦州设节度使,领四县:义丰,马城,石城,乐亭,设二镇,榛子镇,新桥镇。”因此,我们可知在金朝时,榛子镇已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村庄聚落。又载:宋朝曾遣使如金,要求金主归还平滦二州,辽前宰相左企弓上疏:“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金故未还。至金章宗太和四年,在榛子镇驻有重要将领,《滦县志》载:“金以李邦基为榛子镇监酒。”每天有信使往来于山海关与榛子镇之间,邑人留诗曰:“舟船络绎接榆关,行李匆匆日往还,篷背秋霜榛子镇,马头春色杏儿山。”

到了元朝,榛子镇的地位更加重要,元朝在此设立驿站,成为接待官员,信使的食宿之地。至明朝,将这里改为巡检司,万历四十七年,榛子镇一带发生天灾,遍地饥民,知州周宇来此组织煮粥济饥,因公银不够,周宇又自掏俸银济饥 6570余口。

大清入主中原,在榛子镇设立“急递铺”,成为邮传中转信件之地,道光年间在榛子镇设立巡检署,直至光绪八年。《滦县志》留下详尽史料:“道光十八年,巡检为王之庆,咸丰九年为万瑞孙,同治八年为张廷瑾,光绪八年为姚诗道。其后废巡检署,设把总署,其地基为乡民王廷施捐,至民国时期为滦县第十区警务分局。”可见榛子镇地理位置重要。

然而,比榛子镇历史还要悠久的是镇东河上的承流桥。《滦县志》载:“榛子镇承流桥,在榛子镇东,北魏时建,明万历年间重修,清嘉庆七年重修,知州莫誉撰承流桥碑记。”又载:“榛子镇为滦州衝要之区,镇东因河修桥,其桥承流者,承上天德意,绵绵而流,千万年如一日,从万历起,已二百余年未修,桥久损坏,行人难过,苦于无资,幸有镇之乡绅朱广文、郭文里、向天印、王廷勋捐资 60 两白银,使桥得重修,并从京师请来能工巧匠,始于腊月,七个月建成。今为牤牛桥。”

为什么又称牤牛桥呢?因为留了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清朝时滦州一带多次发生地震,地震来时,“削山为谷,房屋尽摧”,但牤牛桥纹丝未动。经查史料,确有多次大震,戊戍八月地震,戊子三月地震,甲辰正月异风黄雪突然地震,癸丑二月地震,辛未正月地震,庚辰秋七月十三至八月二十日持续大地震。《滦县志》又载:“大震之前连日阴雨,山洪爆发,大水冲走大树,卷走房屋,急流中大木翻腾,将牤牛桥堵死,水淹村庄,水中有无数大龟,大者巨如车轮,官府找善泅者二十余人,入水中拽开大木,水始顺流而下。”但其后边的文字应是传说了,相传阴雨之后,突然放晴,当夜发生大地震,地声隆隆,闪电通天连地,村民吓得伏倒在岸边,只见黑夜中,大桥剧烈抖动,突然一道银光,一条金龙钻到桥下,挺起桥身,四头金牛在桥墩四角死死顶住,保住了大桥。天明,大地震渐渐平息,不见了金龙和金牛,满眼遍是瓦砾,只有大桥未曾震毁。从此改名牤牛桥。这则传说倍显当年修桥之坚固,后人加以神化,如今牤牛桥依然静静地卧在河上,一任行人古往今来,聆听人们谈古论今,但身边的榛子镇却已是层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了…… ogmyonM+gkZkg3TQTqaVOfhwKdjES9U/Em6Hj5pgGqNv6nycWdBoWW7VOJ6gs52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