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古冶得名之谜

说冶,很不容易,冶有很多迷人之处。通常提起冶就会想起冶炼,冶铁。不过,冶不只是冶炼金属,还有冶炼培养,锻炼人才的含义。如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冶还有艳丽多姿的含义,如李斯的《谏逐客令》一文中的“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美女美丽得让男人痴迷而影响事业或去干坏事,就又有了“妖冶惑人”的贬义。冶还有田野的含义。如乐府中春歌一诗有“冶游步春露”的诗句,其中的“冶”即为田野的含义。冶还是地名,全国许多省份有带冶字的地名,在唐山大地至今留有四处:古冶区、开平区的冶里、丰南县的东老冶、西老冶,还有一处为今遵化市的铁厂镇,古时的白冶庄。地名中的冶都为古时冶铁之地,都与冶铁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其中古冶如今已是唐山市一个区,冶的地名出现于历史的何时?古冶是个令人着迷的地名。

首先要了解冶铁的历史。一般教科书中,都将冶铁技术的成熟和在生活中应用定在战国时期,齐国首先推行铁器的使用。在 20 世纪 50 年出版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大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铜的熔点为 1120 度,铁的熔点为 1200 度,只差 80 度,说西周时不知炼铁,很难说的通。”范文澜先生认为早在西周时期就应已掌握冶铁技术,老先生确有先见之明。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史学界在甲骨文中发现了钛、铗、铊等字,钛为铁钳,铗为持铸铁锅的工具,铊为圆形切割铁的工具,甲骨文为商朝文字,可以说商朝已掌握冶铁技术,而在河北藳城,北京平谷,都出土了铁刃铜钺,先锻打成铁刃,再用青铜浇铸成器,这就将冶铁史推进至商朝。而近代史学者的研究已将先人接触冶铁的历史推至黄帝、蚩尤时期,留存下来的许多资料都说明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铁器时代,《皇观》一书载:“有蚩尤弟兄七十二人,食铁石。”并不是说蚩尤他们能将铁矿石吞下去,而是说他们靠采铁矿石为生。而远古时,人们开山用烈火烧山,用冷水浇山,炸开山石,铁矿石与木炭一起燃烧,铁液流出化作原始的带孔的铣铁,即俗称的疙瘩铁,蒜头铁,而这种原始铁块在 900度下即可变软,所以上古时人们冶铁应是这样蒜头铁。《尸子》一书载:“造冶者蚩尤”,而《管子》一书记载得更为详细:“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以为剑、铠、矛、戟。”明确记述了蚩尤在葛卢山采矿冶铁,可见蚩尤族开采铁矿石,冶铁规模不小,所以在《孔子三朝记》中,孔子曰“蚩尤,庶民之贪也。”同时,文史也大量记述了黄帝族与冶铁的事情。《山海经》载:黄帝问伯高,伯高对曰:“上有丹砂者下有金,上有赫者下有铁”。《风胡子》一书又载:“黄帝以玉为兵。”这些记述说明黄帝深明探寻铁矿石的地脉形成,开采铁矿石是黄帝族的衣食来源之一,而且黄帝族将铁矿石制作成兵器,即打磨成六角形的玄玉弹,六角形的玉弹不仅锋利,而且是黄帝族的图腾天黿的图形,成为识别本族人的标志。唐山大地的迁安市是“轩辕之丘”所在地,是黄帝族人所在地,如果谁有兴趣,每到秋耕之后,在迁安谌新庄一带的田野,经常会找到六角形的天黿石。所以说在黄帝,蚩尤时期已有冶铁时代是有可能的。

夏商周三代对铁禁忌,称之“恶金”,夏商之时,便收“天下铜铁,以铸九鼎。”而春秋时期,用铁铸鼎称“铏鼎”,上面刻着严励的刑法,只有周王有这样的权力。晋国曾私自冶铁铸铏鼎,遭到诸侯国的反对,孔子也反对,认为“晋其亡也,失其度也。”可见在春秋时期,冶铁,使用“恶金”是失其国度的大事。即便齐国大量冶铁,但也不得不遮掩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土壤。”说明齐国炼铁只是用来做农具而已。显然,从黄帝,蚩尤时代至春秋战国,对铁的冶炼一直未间断,只是对铁的禁忌法令太严厉,所以使这段历史为后世所疏忽。而《山海经》和《管子》两部书中留下相同的记述:“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人们对铁的重视程度。至秦统一中国,民间已有许多冶铁致富,富可敌国的大户。

至汉武帝,收回冶铁权,实施国有官营,在全国出铁处设铁官四十八处。京东大地藴藏着丰厚的铁资源,从遵化到迁西,从迁安至滦县,含铁山脉连绵起伏,到处可见露出地表的红石山、铁石山,汉朝时已在这里采石炼铁,在夕阳设铁官,夕阳即今日的玉田县。汉朝时冶铁的管理分为三级,在朝廷设有总管的铁监,在出铁之地设有铁官,铁官之下设“冶”,冶为开采矿石,冶铁铸铁之地。古冶在汉代时称为“千斤冶”,至此,我们就清楚了,凡有冶的地名,都始建于汉武帝时期。至今在古冶镇的北部红石山上仍有古时采矿的坑洞,还有散落的一块块的蒜头铁。古时冶石炼铁是件庞大的工程,以木炼石,兴师动众,每次冶炼中,需用上百人或上千人。古冶称千斤冶,可冶铁千斤以上,已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全国的产铁量在几十万斤左右,到了唐朝,方达到三位数以上。至宋朝时,开始用煤炭炼铁才有了铁产量的大幅增长,至王安石变法期间,最高年产铁量曾达到一千四百六十万斤。

然而,古冶并非只在汉武帝时才有冶铁,又称铁冶,其冶炼史可追溯到商朝。1984 年的《考古文物》第六期刊登了文启明先生的《冀东地区商朝时期古文化遗址综述》,文中记述:“我们在古冶遗址中,还采集到一件铸造铜斧的石范,石范长8、6 厘米,宽 4、6 厘米。厚 1、6 厘米,斧形扁体宽刃,鉴的两端有平行凸出的两条撗棱,出土时还有残留的青铜颗粒,可见冀东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已很悠久,古冶出土的青铜器和石范为研究殷商高度发展的青铜器文化提供了线索,为探求我国古代青铜器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所以我们说古冶的冶炼史可上溯到商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冶里在古冶西边二十余里的陡河岸边,古时为滦州名胜之地,山清水秀,有巍山飞瀑、风洞飞虹和白云松涛三大景观。相传为铁官来千斤冶时的食宿下榻之地,夕阳至千斤冶约一两天的路程,来此后由里长安排食宿车马,休息一夜再到烟尘滚滚的冶炼之地巡查也算想得周全。

至辽代,京东一带的冶铁有较大发展,在幽燕一带设铁冶十七处,年产铁一千六百万斤以上。至明朝,冶铁业发展迅速,洪武末年,朱元璋下诏,取消了民间采铁的禁令,“令民得自采炼,每三十分取二。”这一举措促进了冶铁业的兴旺,至明成祖永乐年间,冶铁业达到高潮,各县都有采石的、打铁的,甚至以铁为业,聚居成庄,名闻四方。至今,仍留下 17 处带铁字村庄。

至明朝时,古冶镇制造的斧锤剪和农耕用具已经名扬滦州,吸引大批移民来此建庄,在周围建庄 64 处。移民的增多,促进了古冶铁业的发展,还把每年三月二十八定为铁匠会,并演绎出铁匠的先祖古爷来此定居冶铁的传说。每年这一天,天南地北的商人、艺人云集古冶,举行滦州最热闹的铁器交流贸易的集会,镇内三里多长的东西大道摆满了明光闪亮的刀具、农具,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异常,铁匠会一直延续至今。

古爷在此开炉打铁的传说,也并非子虚乌有,古冶镇确有古姓家族,其宗族中的古恒,为唐山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作家。他对此有过讲述:古姓先祖于大明永乐年间迁来,为军中工匠,是善于打制刀具的高手,其手艺有过人之处,人们所以都慕“古爷”之名而来,古冶便成了一方地域的代称,但正史县志中均为古冶,“古爷”为民间口语俗称。

至此,揭开了古冶得名之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朝时古冶已有冶炼活动,到汉朝时已能冶铁,明之前为“千斤冶”,明之后逐渐演化成古冶,清末在此开矿挖煤建车站,使古冶繁荣起来,今为古冶区。 PDq6sYs6AnWNFZW7HTVhKRn7P55NsWIB4GErHQy86pt6oGcX1u25bqgXhMFq1U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