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开平砖城何时建

从唐朝至明朝初期,开平虽称之“石城”,却为土石结构。因为烧砖技术成熟于南宋,至明朝中期,成熟的烧砖技术在北边普及,所以才有了修建两千里的砖长城。各县许多砖城均为明朝中期修建,开平城也不例外。由于《永平府志》和《滦县志》中都留下了姚夔所撰写的《开平中屯卫新城碑记》,可以准确地知道,是在大明成化四年改土城为砖石城墙。

明朝时,开平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是皇粮储备之地,建有两座大型粮仓,有专人守护管理,在开平设有察院行台,极为壮观。《滦县志》载:“察院行台设在开平城东北隅,前有仪门,后有正门,中为澄清堂,有东西长廊,其后为肃清堂,其西面为吏舍,东为厨房,门外有屏,右为官廨。”因此经常有朝廷重臣来开平巡查。成化二年,督察院右都御史李秉来此巡查,他看到城墙已多有坍塌,回京后上奏朝廷,讲清开平东护都城,北防边城的重要性,说清目前土城的残破情况,建议重修开平城,以防突发事件。李御史的奏书获准后,由右佥都御史阎禹锡会同相关的官员,重新修建开平城,于成化三年十月动工,第二年五月十二日峻工。从此开平有了一座条石基座,青砖砌成的围城。新城周长 9278 尺,城高 23 尺,按惯例东西南三面修建城门,即后来俗称的开平三门庄。在三座城门中,南为正门,一些重要的迎宾活动,官事活动走正门。日常,正门可走行人,但不许行车辆,凸显“南为尊”,车马均行走东西两门,北面无门,但上有城楼。按惯例,楼内应有真武大帝神像,但史料没有记载,楼内有一石碑,正面刻京东第一阁,背面刻建成始末。不过,在城内中心建有观音阁,上有钟鼓,有专人负责晨钟暮鼓。以观音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通极为方便,城外又挖有护城河,可以说,这是开平城最宏伟壮观的时期。

当然,城内不只有观音阁。《滦县志》载:“开平镇有东狱庙。”另载:“开平东关有鲁班庙。”又载:“碧霞元君庙在开平镇内,留有明工部郎黄行相遗墨。”另载:“火神庙在开平西街”。

火神庙在明清时极为兴旺。因为明朝之后允许民间挖煤,开平煤田被大量开发,西至乔屯东至大长山,绵延百里之间,煤井的灯火昼夜不熄,遍地是煤堆和煤场,开平的经济迅速腾飞。开平已不仅仅是军事重镇,而成了经济重镇,也留下了煤文化的色彩。许多煤厂门前都有与煤相关的对联,如“炉里添煤顿生春意,雪中送炭倍感人情”;“挖地宝换国宝宝归宝地,以乌金换黄金金至金门”。再如“取之不尽远胜渔盐能富国,用之不完多挖煤炭有余财。”开平也留下祭火神烧旺的习俗,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家家将火盆搁到门外,将用煤粉做成的金元宝,放入火盆点燃,烧得通红通红,全家人围坐高呼:“金元宝进家了”。一些富足的煤厂主便做高大的空心的火神爷,周身有孔,内添满精煤,点燃后,火神爷的口眼鼻耳,处处喷火,极为壮观,一直烧到天明,街头人山人海迎新年的氛围也达高潮,煤炭使开平出现了许多巨富。

提到开平巨富,就不能不提到明朝时的首富赵家。赵氏先祖为永乐年间从陕西天水一带迁此定居,先以种田为业,至明世宗后允许民间采煤,赵家打井挖煤致富,其后又兼营陶瓷,至明朝中后期,赵家已为开平首富。崇祯二年冬十一月初一,清军攻打遵化,三天后破城,消息传到开平城内,百姓恐慌,纷纷想弃家逃离。这时,首富赵青城挺身而出,联合城中各界人士率众抵抗清军。为坚定民心,他倾其家资购来红衣大炮,安放到城头,购来大批军械物资,并亲自组织民众修筑城墙,顶风冒雪,不怕劳累。他的举动感动了大家,每天有六百多人日夜轮流守城,赵青城每天派人送饭送水,发给工资。十一月,清军从遵化向开平进犯,地方盗贼也乘机进城抢掠,赵青城率众反击,抓住三名强盗,就地正法,张贴布告。一时间稳定城内秩序。傍晚,清军赶到开平城下,城上大炮轰鸣,乱石飞溅如雨,清军见其戒备森严,只好退兵。第二年四月,清军再攻开平城,赵青城率领民众,会同赶来增援的明军与清军血战,大败清军。清军知道开平城不可攻破,再次退兵。从此留下了一段赵青城率领民众,坚守七个月抗击清兵的故事。崇祯五年,开平百姓为赵青城立碑,记下这段历史。

清朝时,开平城依然是军事重镇和经济重镇,走过历史的风雨,如今开平已成唐山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开平区。 p7UJouo7wX962eCG5E4/3JsiJe2pGMhXFo966mDu5/HBcvB2OWFvPO9VqN0DAW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