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刘屯曾有皇姑庵

当我们走进刘屯小学,就会看到整洁的校舍,有序的花木,就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充满朝气,有谁能想到这里曾有过一座千年历史的常明庵,又称皇姑庵呢?提到皇姑庵,人们会问,庵是怎么来的?皇姑又怎么与庵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先从庵说起。

庵的本义为圆形的草屋。庵,经历了由草屋至草庐至庵三个产生的过程。在上古岁月,人们冬天居于地穴中御寒,夏天便在田间用木棍架起房屋,四周用草围成墙,顶部作成尖顶圆形,抹上泥巴,再一层层盖草,这就成了草屋,时至今日,还可偶见田间的草屋,用来供午休和夜间看田人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一些文人躲避到深山或溪涧旁边搭起草屋,安宁隐居,因溪边河畔常有芦苇,用其盖屋,便称其为草庐。由于隐居生活安宁自得,又有超世脱俗的氛围,大受文人的喜爱,其后世便将草庐二字凝聚成一个庵字,将安宁超世寓于其中。因此,庵字备受文人喜爱,常常以庵为号。如明代的文人杨基,字孟载,号盾庵;明代的著名儒将于谦,字庭益,号节庵;再如元代诗人虞集,字伯生,号邵庵。庵在古书中多有描述,如红楼梦中的精妙描写:“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沿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曲径逶迤穿芦渡苇过去,便是藕香花榭的竹桥了……”可见文人对庵的酷爱,红楼梦中还有水月庵拢翠庵等。

我们今天说庵,主要说尼姑居住的庵,也就是常说的尼姑庵。首先女僧为何称尼姑呢?因佛教传入中国而产生了僧人,至南北朝时,出现了女性的观音菩萨,她那普度众生的善良和华夏文化中的送子娘娘合为一体,极为适应女性的心理,使佛教在女性中广泛传播,因为佛祖称释迦牟尼。牟尼为圣人的意思,称女僧为尼,其意为人中的圣者,而姑是未出嫁姑娘的代称,所以,称女僧为尼姑是对女性出家人的尊称。当然,也寓意女人出家后则超越世俗终生不嫁。女人信佛至盛唐时出现高潮。

我们说清了庵和尼姑庵,接下去我们续说皇姑庵。《唐史》记载:大唐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大军从东都洛阳出发,经幽州,过碣石,出榆关于六月抵达辽宁,在今辽阳一带连克四城,平定叛乱,于十月凯旋,十一月抵达幽州,在此期间途经唐山大地,留下了许多传说,皇姑庵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发生在太宗回师途中,行至临榆即今唐山一带,已是十月下旬的初冬时节。大军扎营之后,突降暴雪,雪花如蓆,顿时数万大军的烧柴做饭,夜间取暖成了问题,太宗心中不悦,房玄龄宽慰太宗说:“天子自有吉人相助,我主何不出营漫步。”于是,太宗在房玄龄和尉迟将军的陪同下出营漫步,谁知途中又飘落大雪,君臣三人便到山前一间农屋草舍避雪,村夫将三人让至堂屋,端出火盆,对三人说:“恰遇我妻子临产,不能让三位里屋坐了。”三人围坐火盆旁边,只见火盆内烧的不是木柴,而是通红的石块,火力极旺,太宗问村夫,盆中所烧何物,村夫指着墙角一堆黑石说:“这里的黑石可以燃烧,山上尽有小井,挖下四五丈即可采到黑石”,房玄龄兴奋不已对太宗说:“我主不愁烧柴,此乃石炭为山中之宝,燃烧堪比油脂。”石炭即煤,唐朝时已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如唐朝诗人于鸪的诗句:“炼密敲石炭,洗澡乘瀑泉。”再如僧人贯休的诗句:“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第二天,尉迟将军率领士兵在村夫的带领下,到山中小井挖取石炭,运回军中,放入火盆点燃,果然似油脂燃烧,火光通红,取暖作饭,热气腾腾,三军将士见此奇物,山呼万岁。太宗大悦:“真乃天助我也”,当即赏银与村夫,并对村夫口诏:“你家人如生子,朕认作义子,如生女,认作义女。”村夫谢恩而归,数天后,村夫妻子生下一女,但太宗大军已到幽州。

多年后,小女长得端庄秀丽,聪敏过人,因身体略弱,更有病西施之美,常随父母上山打柴放牧,她有异于常人,喜欢识别药草能听懂鸟语兽声。一次,她去村外放猪,突然下起大雨,母亲和邻居急忙到村外寻找,只见大树下,猪儿围着女儿,女儿头上肩上站着燕子为她遮雨,大家顿感神奇。又有一次邻居的羊群受惊跑散,她站到村头,用竹管吹出柔柔的长音,很快,跑散的羊儿像听到了呼唤乖乖地来到她的身边,邻居喜出望外。更为神奇的是,东邻的大伯三天三夜昏迷不醒,家人已作后事安排,谁知喝下她熬制的药汤,竟然苏醒过来。这些神奇的故事越传越远,竟然传到朝廷,传到太宗耳中,太宗回忆起往事不食前言,派使者来到临榆,封她为皇姑,并赐予金银,她将金银看得很轻,交与临榆县令周济穷人,依然和父母过着平淡的日子。她的为人更为人所看重。临榆县令也常到她家,关心她的饮食起居,由于她已封为皇姑,无人敢与其婚嫁。唐朝时盛行女子出家,她决意出家为尼,临榆县令立刻将此事上奏朝廷,太宗诏准,赐予金银,并派尉迟将军前来为她建庵。建成后命名为常明庵。她喜树,栽下古槐,喜荷花,又挖出荷池,从此她在庵中度过一生。她名为明静,法号为太虚,但人们去庵中上香还是称她皇姑,日久也就叫成了皇姑庵。皇姑依然乐善好施,为乡邻看病施药,将香火钱助贫济困。一天夜晚,临榆县令突见皇姑来访,将许多金银放到他的案桌上,告知他今冬无雪春有大疫,赶快派人采购甘草绿豆制汤以救百姓,县令连连感谢,猛然醒来,原来是皇姑托梦于他,但见案桌上已放好几包金银,县令惊异不止,第二天骑马赶至皇姑庵,只见庵内人出人进,白衣素装,且诵经声声不断,县令进前过问,方知三天前皇姑已经仙逝,县令立刻进庵在皇姑灵柩前纳头便拜。皇姑仙逝之后还惦着临榆百姓。此后皇姑庵几百年间香火鼎盛至极,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再次重修,清末之后庙宇逐渐衰落,至解放时古槐依存,但荷池早已无水变成大坑,也就留下了地名荷花坑。其后皇姑庵改作学校,消失在历史的演变之中,但皇姑的传说却在民间流传下来。 /NEOVc/25zNgiKc55rx6BNI1UZ8o1n7NuaFco0cm9LO6TcrxXZgjfkNeFjFjzv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