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根探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心理学家到底是如何来研究人的心理,很多人可能对此很好奇,他们可能会想心理学家是不是长了一双具有透视功能的眼睛,一下就能看穿人们的心理,或是心理学家具有某种魔法,只要对谁施加魔法就能洞悉人的一切心理活动。这些想法看似简单可笑,实际上也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内隐的精神活动,看不见也摸不到,心理学家如果没有一双透视的眼睛或是没有某种魔法,怎么就能深入人们的内心,知道人们的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地把握。关于此问题的解答,不仅仅关系到心理学知识到底是来自科学研究还是来自主观臆测,更关乎心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如果是一门科学,对其进行研究就要树立科学的态度,遵循科学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对心理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做出科学的解释,实施合理的预测和控制。

人的心理现象尽管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凡事都有其内在规律作为主导,因此必须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心理现象同样如此,因此心理学家在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的,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根据表面现象而轻易作出结论。如果说他们有透视的眼睛或魔法,那就是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可能因为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为了认识某种心理现象,只要采用可以对结论进行简单描述的研究方法即可;如果为了揭示某种心理规律,就必须采用可以对结论做出因果解释的研究方法;如果为了指导实践,对某种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可以采用和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情境下,对人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并通过分析来间接推断人的内心活动规律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状况;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注意状态和情绪状态;观察大学生走进课堂时对座位的选择来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及性格特点;观察主人在请客吃饭时对客人座位的安排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等。

观察法一般是在对研究对象无法控制或在控制条件下可能会影响被试的真实表现时使用,这种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就叫自然观察法;有时需要对某种条件进行控制,或在人为设置的情境下进行观察就叫控制观察法。观察的方式可以采用参与式观察或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即观察者参与到被试的活动中,在一起活动的同时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即观察者不参与被试的活动,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观察。一般情况下,对幼儿进行研究可以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对成人进行研究最好采用参与式观察。在使用观察法时一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应对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明确的界定,例如要观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事先就要明确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算作攻击性行为;观察时如果有多个观察目的,每次最好只完成一个观察目的,不能图省事一次性完成;观察时要使用多种手段做好观察记录;为了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可以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即在几个时间段分别对被试的同一行为进行观察。

观察法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被试心理与行为表现的真实性,所获结论比较符合实际;不足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被试的心理与行为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只能对结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且不能进行重复验证。

实验法 。对于研究者来说,仅仅通过观察来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知道的是有关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一种行为的表现,一种结果的产生,其背后可能存在很多原因,有时单凭日常经验去解释可能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例如,当一个中学生最近在家看电视的时间较多,家长就很有可能将此认定为他最近一次考试成绩下降的原因;或是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简单地认定为因果关系,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吸烟人群患肺癌的比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面对这一事实,你是否会认为吸烟就是患肺癌的原因呢?可见,不仅是普通大众面临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也需要克服心理现象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这时,研究者就会运用实验法,即人为地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推断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研究者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往往源于他要检验一个假设,即在头脑中事先假定某个因素是另外一个因素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中由研究者安排、控制和实施的因素称作自变量,而研究者进行观察、测量与记录的被试反应因素称作因变量。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操作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进而明确某种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例如,我们可能假设在电视中看到过多暴力镜头的儿童将会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操纵每个被试所看到的暴力镜头数量(自变量),然后评估被试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有多少(因变量)。

实验法之所以对心理学研究很重要,是因为通过实验法可以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让我们获得有关心理现象定论性的知识。同时,实验法还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比如模拟大型机械操作平台操作人的操作过程,模拟火灾、地震等灾害性场景中人们的行为表现等,通过模拟获得人们在这些场景中内心的活动变化规律,进而为指导实践服务。可以说,目前心理学中我们所知晓的定论性知识和理论几乎都是通过实验法所获得的。因此,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所说过的那样“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杰出事件”,实验法对于心理学的发展的确做出了伟大贡献。

测验法 。对于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对心理测验比较感兴趣,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渴望了解自己或别人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测验可以将人的心理量化,这样方便人们对心理进行数量化的认识,并能据此对自己或别人的心理有一个比较。这就好比学生通过测验得到一个分数一样,根据分数的多少知道了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且分数高总比分数低要好。对于心理测验来说,虽然也是使用分数来表明人们的心理表现,并通过对分数的分析来解释人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构成,但绝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分数越高越好,有时正好是相反的,对于智力测验来说,分数越高表明智商越高,而对于焦虑测验来说,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高。因此,对于心理测验我们应该有科学的认识。

通过测验来研究人的心理,是有其心理学理论依据的。我们已经知道心理活动是内隐的精神现象,无法像对待物理现象一样采取某种方法进行直接测量,但这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态度反应、直接解决等外部行为间接反映出来,因此就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要研究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验编制,然后对被试进行施测获得相应的分数,通过对分数的分析来间接推断被试的心理品质。这里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如何来编制测验,二是如何衡量一个测验是可信的和有效的,三是如何对测验的分数进行解释。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有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序。首先,对测验题目的编制一定是由本领域的专家根据某些心理学理论和人们的心理活动的日常表现来进行拟定,并将初步拟定好的题目在目标人群中进行反复预测,以考察每个题目的合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题目的增删,最后保留合适的题目组成测验。其次,要建立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指标,信度就是测验的可信性,信度越高测验越可信,效度就是测验的有效性,效度越高测验越有效。例如高考试卷可以看作是一套标准化的测验,它就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即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他的高考分数就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他过去的学习状况并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他将来的学习水平。再次,就是建立常模,为测验分数解释提供标准。我们说心理测验的分数并不是越高越好,关键在于它是和什么样的常模来进行比较,常模就是用于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的比较标准,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必须有常模。

由于测验法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研究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都由专业人员来使用,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如果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使用测验法来进行研究。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成就动机测验等。通过心理测验可以数量化地反映个体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的关系,这些数据为教育、职业指导、人才选拔、咨询与治疗等领域提供了客观资料,因此,测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调查法 。对于调查法,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因为在你过去的生活中就可能完成过某种调查。比如电视中大家看到的,记者问路人:“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你现在感觉幸福吗?为什么?”这是一种调查;有时,别人给了你一张纸,上面写满了问题,让你来回答,这也是一种调查。那么,进行这些调查其目的是什么呢?调查是不是可以很随意地就进行呢?这就涉及调查法应用的专业问题。

心理学研究中,有时需要了解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状态,这时需要构成群体的每个个体都能对某一问题自由地表达意见和态度,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通过分析这些回答,就可以对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状态进行推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究者通常采用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问卷法,即将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相应的题目,让被研究者来回答,以此来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被研究者的回答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推断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状态。一种是访谈法,即研究者将要研究的问题拟成谈话提纲,同被研究者面谈,通过被研究者的回答及相关信息来收集资料,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上,推断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被研究者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水平、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等多种项目,一部分是有关研究的心理问题所呈现的题目。采用问卷法所获得的资料,最后就是要分析对心理问题的回答与个人资料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考察不同的人对同一心理问题的回答为什么不同,它受个人的哪些资料影响。问卷法由于简便易行,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问卷的编制,二是选择合适的样本。另外,问卷法的使用有一个限制,那就是被研究者的文化水平问题,如果被研究者文化水平很低或是没有文化,根本看不懂题目,就不能使用问卷法了。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访谈法,它不需要看懂题目,只需要能听懂题目并会说话就可以了。访谈法在使用的时候不像问卷法那样可以很多人同时进行,每次只能访谈一人,访谈时除要求访谈者具有良好的谈话能力外,还要具备随机应变并善于捕捉谈话者非言语表情的能力。对于访谈法所获得的资料,后期处理时需要对材料进行转写与编码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保证。

个案法 。心理学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群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来进行,并通过研究结论的获得来对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说它解决的更多的是群体的或整体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或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以个体的方式而呈现的,比如,在一个家庭里面,某个家庭成员总是不能跟其他的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这时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呢?是大家都对他不好吗?还是他本人有问题?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班主任老师,在你的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同学不遵守纪律要求,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欺负其他同学,顶撞老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我想你可能不会简单地认为那就是他们品质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听之任之,你可能会想:“他们为什么有这种表现?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面对以上的事例,如果我们想知道答案,就需要针对那个家庭成员和那几个学生展开研究,这种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通过研究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那个家庭成员和那几个学生的问题。

个案研究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希望通过对单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入研究,能揭示出适用于所有人的心理规律。比如,弗洛伊德通过对大量精神病人的临床个案研究,构建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自己三个孩子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也是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这一中国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使用个案研究时,一方面要保证对个案材料的全面收集,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手段对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材料的全面分析来把握个案的成长历史与个案现存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进行干预。我们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个案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个体问题的,绝不可以将结论推广到同类群体中,至于它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也要求我们在借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KEL0uDXOr7J7arx+VhwsASzWQSGaWoBCOGXxIjuV0m/VYkLpcFLka/ZR7JmAHc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