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觉表现:知觉的特性

知觉作为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其所具有的特性体现出来,知觉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作为知觉对象的选择性活动。人生活在环境当中,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刺激同时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这些刺激对于人来说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无意义的,有些甚至会干扰人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人要想在环境中正常生存,就必须能够对这些同时起作用的刺激进行选择,即选出对人有意义的刺激,排除无意义刺激的干扰。那些被选中的刺激称作知觉的对象,没有被选中的刺激称作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会得到进一步的心理加工,因此它会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意义,好像突出在背景之前;知觉背景由于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心理加工,因此显得模糊,好像退到对象之后,只起到陪衬作用。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首先,对象不能脱离背景而孤立地存在,并受背景的影响。任何刺激要想成为有意义的知觉对象,必定是在某种背景衬托之下实现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存在,人选择了某种知觉对象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其所处的背景。在不同的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们都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即使教师的声音很低,学生也能听得清楚;如果学生们很嘈杂,听课不认真,同样的教师声音,学生就会听不清。学生是否听得清,不是教师声音的高低问题,而是背景环境的作用。因此,人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其次,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实现互换。一定条件下的对象可以成为背景,背景也可以成为对象。例如,下面的两幅图就显示了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关系。

图 4-1 花瓶与人脸

图 4-2 少女与老妇

图 4-1 中,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回答说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花瓶和一对相向的黑色人脸,答案是正确的。看到白色的花瓶是把白色部分当作了知觉对象,黑色当作了知觉背景;看到黑色人脸是把黑色部分当作知觉对象,白色部分当作知觉背景。

图 4-2 中,你又会看到什么呢?你可能会回答说既像一个少女又像一个老妇,答案也是正确的。如果你首先注视到黑色卷发下边的白色面庞,而把其他部分当作背景,你就会看到一张俊俏美丽的少女侧脸;如果你首先注视到画面中央的白色部分,并把少女的脸看作鼻子,把少女的耳朵看作眼睛,把少女的脖子看作嘴和下巴,你将看到一个可怕丑陋的老妇。再次,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刺激的时间系列中。很多情况下,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会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继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例如,在图4-3 中,如果你对图中的上半部分从a看到d,你将会知觉到这是一张人脸的渐变图,因此会把d的画面优先知觉为人脸;如果你对图中的下半部分从e看到h,你将会知觉到这是一个女人的渐变图,因此把h的画面优先知觉为女人。对于相同的d、h画面,会有不同的知觉,原因就在于对先前不同画面的知觉产生了知觉定势的缘故。

图 4-3 知觉定势

依据知觉选择性当中对象与背景的变化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来人为地增强或减弱知觉的选择性。例如,登山运动员所穿的鲜艳服装,是为了增强知觉的选择性,野战士兵所穿的迷彩服,是为了减弱知觉的选择性。许多具有警示或信号作用的设施,在图案、色彩、造型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和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安排、讲课声音、板书设计、作业批改等,都要注意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来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并充分发挥知觉定势的积极作用,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既与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客观因素有关,又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与周围刺激物对比鲜明的事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比如“鹤立鸡群”;静止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比如划过夜晚天空的流星;新颖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比如课堂上老师生动的例子讲解。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活动的目的与态度、当时的情绪状态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等都可以成为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主观条件。例如,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场中,你会优先知觉到自己想要买的商品;在浏览网页时,你会率先知觉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一方面来自刺激物本身的作用方式,任一事物都是由多种特征和属性所构成,这些特征和属性不是孤立地存在并发生刺激作用,总是构成一个事物整体以复合的刺激物来发生作用,因此人对其知觉时往往就不是仅知觉到个别的特征和属性,而是知觉到事物的整体。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体知识经验的补充联合作用,当刺激物的作用比较模糊,或是刺激特征和属性残缺时,知识经验就会将那些刺激模糊或是残缺的特征和属性补充联合上,同样保证人可以知觉到事物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是反映事物整体与其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例如在图 4-4 中,人会知觉到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三个孤立的黑点,尽管在三个黑点之间并没有线段相连,但人的知觉系统具有将其综合起来并实现整体反映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例如在图 4-5 中,人们会把中间相同的刺激图形分别知觉为字母B和数字13,原因就在于当其处于不同的整体系列中,人所知觉到的刺激意义就不同,体现出部分对整体的依赖。

图 4-4 点子图

图 4-5 部分对整体的依赖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一方面来自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当知觉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接近时,易被知觉为整体,例如在图 4-6 中,对图中的前半部分,人们往往知觉到四列黑点,每列五个;对图中的后半部分,人们往往知觉到四行黑点,每行五个,这是因为前半部分的行间距小于列间距,后半部分的列间距小于行间距,人们是按照接近原则来知觉的。当知觉对象在颜色、大小和形状等物理属性上相似时,易被知觉为整体,例如在图 4-7 中,人们会知觉到黑色的原点被包围在小叉子中间,图形明显被分成了两部分。当知觉对象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整体,不管这种连续是客观的连续还是主观的心理连续,例如在图 4-8 中,人们很自然地知觉到是一根直线穿过一根曲线,而不会将其知觉为一个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原因就在于直线和曲线都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当知觉对象具有闭合及较大的组合趋势时,易被知觉为整体,例如在图 4-9 中,人们知觉到的是一只猫头鹰,而不是一些杂乱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并没有封闭,但它们具有闭合的趋势,所以人们会将其当作整体来知觉。另一方面来自主体知识经验的作用。当主体对刺激物有较多的知识经验时,人就会将刺激物与知识经验相联系,发挥其补充联合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刺激的整体知觉。

图 4-6 接近性原则

图 4-7 相似性原则

图 4-8 连续性原则

图 4-9 闭合性原则

知觉整体性的规律,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比如在绘画、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及室内装潢上都广泛利用了知觉的以上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知觉的整体性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视、听等多种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组成有机的系统,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前后内容的紧密结合和相互连贯,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知觉具有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解释,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并用语词进行标志的特性。要想理解所知觉到事物的确定意义,必然有知识经验的参与,伯瑞希曾经在 1968 年用对“不可能图形”的知觉来说明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中的作用。在图 4-10 中,你会看到什么?是一个有两条方腿的凳子,还是一个有三条圆腿的凳子,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反正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是人的知觉所无法接受的。面对这样的“不可能图形”时,由于眼睛接受了矛盾的信息,这些矛盾的信息和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是矛盾的,因而人就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解释,这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中是发挥作用的,否则,就应该是当前的刺激是什么,人就知觉到什么,而不会产生矛盾。

图 4-10 不可能图形

知觉的理解性可以看成是知觉过程的“假设检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知觉对象提供的线索,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对图 4-11 进行知觉时,就可以按照“假设检验”的过程来知觉出具体的事物。这张图乍一看,就是一些杂乱无章的黑白相间的图案,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假设,比如将其假设为冬天雪后的一个野外场景,那么在这样的季节和场景中会有什么经常出来活动呢?那一定是动物了,检验至此,你就有可能知觉出画面中间有一只正在觅食的狗。

图 4-11 隐匿图形

知觉的理解性可以帮助人们把知觉对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当知觉刺激比较模糊或是信息不足时,正是知觉的理解帮助人们将知觉对象与背景实现区分。知觉的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在不理解得情况下,知觉得整体性经常受到破坏。同时,知觉的理解还能使人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在这种知觉期待和预测下,可以使人对某些模糊的或是丢失部分信息的刺激同样实现正确的知觉。这说明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同。

知觉的理解性首先受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与否影响。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到的事物就理解得越深刻,进而对事物知觉得也就越精确和完整。例如,面对同样一幅绘画作品,儿童与成人的知觉就会不一样,成人会有比儿童更深刻的理解和知觉,原因就在于知识经验的多与少。其次,言语的指导作用也影响到知觉的理解性。通过言语能唤起个体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去感知事物的意义,从而帮助人们实现对事物的快速和完整的知觉。例如,当我们抬头看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时,你可能会感觉他们像各种动物,但是别人不一定有此感知,此时,如果你对他进行言语描述,在你的言语帮助下,他很快也会知觉到相同的动物。另外,个体对知觉对象的态度以及情绪状态,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知觉事物时,态度积极就会使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因此知觉也就会清晰和完善。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发生改变时,人对事物的知觉映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客观世界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在不同的条件下来进行,比如不同的方位、距离和照明等,当知觉条件改变时,事物为人们提供的刺激信息也会发生变化,包括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人对事物的知觉往往并不受这些条件的影响,保持知觉映像的相对稳定性。在人的知觉中,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比较明显,包括形状恒常、大小恒常、颜色恒常。

形状恒常是指当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并不会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发生变化,而知觉到物体的形状也发生变化,而是保持形状的相对恒常。例如,把一本书立在桌子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本书,这时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书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书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书的形状在我们的知觉经验中一直都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是指人从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并不会因为视网膜上物体视像的大小变化而变化,而保持大小的相对恒常。人对物体大小的判断,主要是依赖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来进行,即投影大,物体就大,投影小,物体就小。但是,如果仅仅据此来判断物体大小,有时就会发生错误,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还与距离有关系,距离远,视像小,距离近,视像大,这就会出现一个离我们距离远的大物体的视像可能小于一个离我们距离近的小物体的视像,如果此时还是根据视像大小来判断物体大小,就会判断错误。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不会单纯依靠视像大小来判断物体大小,而是和距离紧密结合来进行,从而保持对物体的大小恒常。例如,当一个人从我们的面前向远处走去时,其在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我们并没有感觉其变得越来越小,而是感觉他还是那样的高,原因就是我们从距离上进行了补偿。颜色恒常是指物体在不同的光照下,其颜色并不受照明条件的严重影响,而保持颜色的相对恒常。例如,红旗在白天和晚上,我们都觉得它是红色的;煤块在太阳光和月光下,它都是黑色的;家里的家具在不同颜色灯光照射下,仍保持其原来的颜色。颜色恒常性一般发生在比较熟悉的物体上,对于不熟悉的物体,人对其颜色知觉就会受到照明条件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颜色的恒常性,因为物体的表面颜色会受到色光照明的影响而发生细微变化,例如,商家总是喜欢用不同的色光来照射不同的商品,让商品呈现出光鲜亮丽的颜色,如果我们此时还是保持颜色恒常,可能就会将色光下的颜色误当作物体本来的颜色。

知觉恒常性的保持,主要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关于物体的知觉经验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有关物体大小与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颜色与照明条件等联系,这些联系为人们知觉物体提供了多种视觉线索,正是由于这些视觉线索的存在,人才能在知觉条件发生改变时,保持对物体的知觉恒常性。如果将这些视觉线索消除掉,知觉的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例如在图 4-12中,走廊远处的人和右下角的人是同一个人,但是当他在走廊远处时,我们并没有感觉他比近处戴着帽子,叼着烟斗的人小多少,而当他在右下角时,我们就会感觉他比近处戴着帽子,叼着烟斗的人小了很多,原因就是前一种情况有距离线索存在,而后一种情况不存在距离线索。

图 4-12 知觉恒常性的视觉线索

知觉的恒常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知觉的恒常性,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对事物的知觉稳定,从而在脑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知识,进而实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这既是一种稳定的知觉特性,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知觉能力。 7YRg5BMCWJC/kgPIQIj1N2VrzFZUN/4JXs6gHhbm7mvrMhec+LcJKuAeaXDAuG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