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觉价值:感觉的作用

感觉的首要作用是为人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人生活在环境当中,每时每刻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些信息就是通过人体的不同感官,对来自主体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反映。例如,过马路时我们会根据来往车辆速度的快慢来调整自己脚下的速度;根据谈话对方的反应做出对声音高低的调节;根据饭菜的味道决定我们是多吃还是少吃;根据皮肤的温度反应决定所穿衣物的多少;根据身体内感受器的反应来调整各种运动姿态与身体姿势等等。这些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感觉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信息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感觉所提供的这些信息,人就无法在环境中正常生存。因此,所有的感觉对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不管是哪种感觉丧失了,那么与之联系的信息就不能被人所获取,进而就会影响到相应活动的实现与完成。天生的盲者成不了画家,天生的聋者成不了音乐家,即使像痛觉这种感觉也是人所不可或缺的。我们可能会天真地幻想,人如果没有痛觉该有多好,那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疼痛,就什么也不用怕了,其实不然,人如果真没有痛觉的话,不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还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伤害甚至威胁生命。因为痛觉是一种保护性感觉,有了它人才会躲避伤害性刺激,实现对自身安全的维护,否则,人就不知道什么刺激是对人有伤害的,更不知道该去躲避,这样人就时时生活在危险之中。现实生活中就有一种病症,即“先天无痛症”,我国发现的一个叫金晨的女孩就是一个这样典型的病例。金晨是一个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的孩子,但她没有痛觉。据她父母回忆,金晨在出生六个月就没有痛觉了,她打针从来不哭,还经常咬破自己的舌头和手指,有时喝下滚烫的开水,并把舌头上烫起的皮撕下来等等,却毫不感到痛苦,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是痛。先天无痛觉的人,由于丧失了疼痛警告信号,常常遍体鳞伤,细菌很容易进入伤口,引起炎症,不少先天无痛觉的人,由于败血症而丧生。可见,没有痛觉对人来说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反而是不幸的。

感觉为人提供内外环境信息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人体作为一个小环境与外界大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当这种信息交流处于平衡状态时,人就能很好地在环境中生存,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当这种信息平衡被打破,即出现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时,人就无法达到对环境的适应,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这种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的发生都与感觉有关,当在某些条件下,感觉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大脑,人就会出现信息不足的情况。当人处于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可以通过“感觉剥夺”实验来说明。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赫伦、斯科特于 1954 年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者招募了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每天付给 20 美元的报酬,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大学生都非常愿意参加实验。实验时,被试被单独安排在一个只有一张床的小房间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没有图形视觉;手上和脚上都戴着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触觉;睡觉时头枕在用U型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被试要完成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每天 24 小时躺在床上,除吃饭和上厕所外,严格限制被试的感觉输入,要求他们尽可能长的时间待在实验环境内。实验前,大多数被试都很高兴地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一下课程学习和论文的计划,但实验结果显示很少有被试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生活一周。实验刚开始阶段,被试还能安静地睡着,但过了不久,被试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小屋。这时被试变得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走出实验室后,被试报告说,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完整地进行回忆,思维变得混乱不连贯,总是跳来跳去的,条理不清,根本无法进行清晰的思考,情绪烦躁。对刚走出实验室的被试进行的心理测验发现,他们进行精细动作的能力、识别图形的能力、长时间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在试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仍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而且,很多被试报告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幻觉,其中大多数是视幻觉,如闪烁的光,忽隐忽现的光等,也有的被试报告产生了听幻觉和触幻觉。感觉剥夺实验说明,剥夺人的感觉所造成的感觉信息输入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识过程,造成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引发情绪不良,甚至产生幻觉等病态症状。这充分说明通过感觉获取丰富的信息对维持人正常的生理及心理机能状态是必需的。这一实验也说明,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害怕被孤立和被隔离,除非是个人选择的离群索居。当失去与人群的联系时,人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这种孤独与寂寞往往是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时候,人们也正是利用这一事实,通过关黑屋、蹲禁闭等措施来实施对人的惩戒。

信息平衡被破坏的另一种情况是“信息超载”。人的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出现信息超载的情况。但其毕竟有一个限度,在某些条件下,需要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信息阻断或信息加工不畅等暂时的“信息超载”情况,这种暂时的“信息超载”并不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太大的影响。对人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超载”是指长时间处在大量信息包围的环境之中,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需要去处理,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由个人来自由支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久了,人就感觉总有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背负在身上,让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自拔。这时,“信息超载”可能就已经产生了。西方研究者将这种由“信息超载”所引发的病症称作“信息污染综合征”,其生理症状表现为头昏脑涨、胸闷气短、失眠、消化不良等,心理症状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情绪焦躁不安、精神抑郁、感觉生活没有乐趣、丧失生活目标和信心,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现代社会被称作信息社会,信息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因此每个人都想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保有信息,否则就会产生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恐慌心理。但如果只知道获取信息而不知道如何消化和利用信息,这些信息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对人的心理造成压力。也正是由于信息的重要,人们会想方设法地向周围传递信息,充斥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的广告无时无刻不对人们进行着信息的狂轰滥炸,即使是走在路上也会不断有人向你的手里塞着各种各样的宣传单和小广告,而这些信息根本就不是你所需要的,进而使人产生厌烦心理。“信息超载”不仅破坏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更主要的是它给人带来了心理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人们的正常心理机能受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有人曾对生活在大城市当中的人和生活在乡村当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做过对比研究,发现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大多情感淡漠,彼此互不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和疏远;而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大多情感丰富,彼此相互关心,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融洽和亲近。针对这种结果,研究者指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生活环境中的信息量的多少有关。大城市中,信息量大,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每天都为处理不完的工作而倍感压力和烦恼,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忽略了亲情、友情以及邻里情,因此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冷漠和疏远;而乡村生活相对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信息需要处理,人们都生活在一种慢节奏当中,他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去关心别人,可以随时随地走入别人的家去和他们联络感情,这样一种简单而又随意的生活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和亲近。

感觉对信息平衡的调节作用是在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当感觉刺激过少时,人们会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发动各种行为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进而产生各种刺激来弥补信息的不足;当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人们的信息接收能力,人们会采取暂时回避或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策略来应对,避免由于“信息超载”带来的不良影响。日常生活中,感觉剥夺的情况不大会发生,但有时可能会在无意的情况下限制了感觉刺激的输入,造成了感觉信息不足。这一点,对家庭中儿童的照顾与抚养行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多的感觉刺激,父母应该多对儿童进行抚摸、拥抱,多与儿童进行肢体游戏活动,减少对儿童的束缚,给他们创造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然,多与他们进行语言交流,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儿童更多地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从而获得丰富的感觉刺激,这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相反,有时家长可能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信息,而缺少对如何消化和利用信息的指导,这样可能就会超出孩子的信息承受能力,出现信息超载的情况。例如,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至于这些玩具有什么功能,该如何去玩,家长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当孩子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该如何去甄别和使用,家长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这都会使孩子在面对玩具和网络时变得无所适从。 GDsA5EzP0aivtrdarYWN5CpIdP4EHapQfc5XfLNvmunYEjm0Y9HFYeOR7Jh4/v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