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实践:心理形成的途径

前面已经谈过,人的心理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人脑,一个是客观现实,二者作为心理产生的客观前提,彼此之间并不是自动发生联系的。人脑不能自动获取客观现实,客观现实也不能自动进入人脑,要想让客观现实进入人脑成为心理的内容,必须通过某种中介途径使二者之间发生联系,这样才能使人脑反映到各种客观现实并对其加工,成为心理的内容。这个中介途径就是人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客观的内容得到人的主观心理加工,然后再以客观的形式实现人的主观心理表达。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一首《咏琴》诗,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首诗明确地告诉我们,优美的琴声既不是琴本身发出的,也不是来自人的手指本身,它是通过人的手指去弹奏琴这一实践活动来产生的,没有弹奏这一实践活动,再好的琴和再灵活的手指也不会有优美的琴声产生。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出生之后就开始参加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化使人从刚开始的生理实体转化为后来的社会实体,进而建立起人所具有的心理结构,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如果人一出生就脱离人类社会,不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即使出生时人所具有的遗传素质都具备,他(她)也不能实现从生理实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变,更谈不上人类心理结构的建立,这时将其称作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妥。历史上发现过很多从小就失去和人类的联系,而是被动物养大的人类儿童,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狼孩”的例子。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山区的一个狼洞里,人们发现了两个被狼养大的小女孩,人们把她们带回后交由一对叫辛格的牧师夫妇照料,辛格夫妇为她们取名一个叫“阿玛拉”,一个叫“卡玛拉”,“阿玛拉”被带回后不久就死了,“卡玛拉”活了下来。经过骨龄测定,“卡玛拉”已经相当于正常八岁儿童的发育水平,但是她完全不具有八岁儿童所应有的心理行为表现。刚带回来时,她赤身裸体,不让人给穿衣服;四肢着地,不能直立,趴着吃东西;白天睡觉,晚上起来活动,具有极强的夜视力;喜欢和小动物玩耍,不喜欢和人类小孩在一起;不会讲话,没有人类的情绪情感表达。经过辛格牧师艰苦的训练,“卡玛拉”慢慢学会了直立和简单的行走,学会用上肢吃食物,开始穿衣服,并能帮助辛格夫人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受到表扬时还有一点高兴的情绪表达。但不幸的是,“卡玛拉”在十七岁时死于尿毒症,她死的时候智商才恢复到仅仅相当于正常儿童三岁的水平,一直到最后她也没有一句完整的语言表达。“卡玛拉”具备人类所有的遗传素质,但没有形成人的心理,就是因为其一出生就脱离人类社会,和动物生活在一起,没有经过人类的社会化过程,因此无法实现从生理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人自出生后就开始了各种实践之旅,通过各种感官功能的发挥,人认识了各种事物及其属性。获得了各种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抽象和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使思维得以完善和发展。通过与人的接触,我们掌握了语言,具有了丰富的情绪表达,伴随实践活动的深入,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稳固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社会实践活动,不会产生人的任何心理。 neSl+i+RDnm3IDLpAmvTX8U4PPlDiaRC82t1nl7oL8av1DcYlMbx+6uyWnz4g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