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寓将于学”政策推行的结果

20 世纪 30 年代,新桂系为了确保广西地盘,发展其实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施政方针,其中“寓将于学”是新桂系为解决其部队军官来源的重要措施。该政策提出后,广西当局在各级学校大力推行军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军事素质,第一、二、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既是“寓将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该政策实行的结果。

一、“寓将于学”政策的产物

经过多次与蒋介石势力及其他地方军阀的冲突,新桂系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强大对确保广西地盘与向外发展势力十分重要。为增加自身资本,早在 1932 年,新桂系就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与“三自”(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1934 年,新桂系制定了《广西建设纲领》(1935 年 8 月 10 日广西党政军第廿五次联席会议决议修正通过),该“纲领”规定:“自卫自治自给之三自政策,应为本省建设之总原则,‘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革命目标即由三自政策之推行以达到之。” “自卫”,即在全省推行民团制度,实行全省皆兵;“自治”就是在全省推行区、乡、镇、村、街的保甲制度,强化基层统治,抵制蒋介石势力插手广西政务;“自给”即设法增加收入,不依赖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补助。“寓兵于团”即广西正规武装力量的兵源来自民团,“寓将于学”即广西正规军的干部来源由各级学校培养,“寓征于募”即以征兵制代替募兵制,用募兵的手段来达到征兵的要求。

为实现“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之目标,对抗蒋介石势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新桂系不遗余力地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建设,强化各级政权组织,重视培训军政人员,发展教育事业。在这些措施中,大力推行“寓将于学”政策是重要的内容。

“寓将于学”政策的实施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1931 年秋,新桂系开始对高中学生施以军事训练,次年秋,开始在大学进行军事训练,初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则开始于 1934 年秋。新桂系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训练内容也不同,“凡初中毕业以后之男生,均施以军事训练,初中生施以青年军训,女生施以军事看护训练,小学学生则施行童军训练。”

除了对在校学生军进行训练外,新桂系还对个别阶段的学生实施集中训练,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初中第六学期的集中训练,这一类的集训始于 1933 年春。集训处所初设为桂林、桂平、柳州、北流、武鸣 5 区,后柳州区于 1935 年被裁撤,到1936 年桂林、桂平、北流 3 区也被裁撤,学生以总训队的方式被编制在武鸣区进行统一训练。这种训练较为正规,与军队差不多,“把已举行毕业会考的初中学生,不管他会考及格与否,都集中一处,施行严格的军事训练,那时的生活就等于当兵一样,大家打赤脚,穿草鞋,每天在操场上操练,等到六个月期满,军训成绩及格后才准毕业,发给毕业文凭。” 二是对女生的军训,对女生的训练除进行“看护”训练外,还将她们集中在省立女子中学集训,“至初中女生,则于男生集中训练时(第六学期),亦分别集中相当地点,受军事看护教育。廿三年春划全省为五军训区时,受军事看护训练之女生,则指定集中于桂林,梧州,南宁三处之省立女子中学,加以训练;后改为男校女生均集中南宁训练。女校女生则在原校训练。” 经过几年努力,广西绝大部分初中以上学校都参加了军训,军训对象遍及绝大多数在校中学生,“每一个广西的初中学生,没有未曾受过军事训练的;女学生也须受相当的训练,甚至还要加授救护等科目。”

为增强军队的后备力量,新桂系还加强了对高中以上学生的集训,1937 年秋,以军训大队的形式把高中第一学期的学生集中在南宁军校训练,后又将国民中学、简易师范学校及乡村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学生加以集中训练。

新桂系“寓将于学”的实施,不但使在校学生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受到较为正式的训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纪律和体质,为新桂系培养了大批预备军官,成为新桂系组建学生军的骨干力量。在广西面临日军的直接威胁时,新桂系发出招考学生军号召,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大大超过当局的计划,新桂系不得不扩大招考规模,并放宽招考条件,“嗣以各地初中学生纷纷要求参加,爱国热情未便峻拒,乃将投考资格将为初中程度以上,年龄改为十七岁以上。” 正如当时有人所指出的:“寓将于学政策,首先把学生用军事组织起来并用军事加以训练,这克服了学生浪漫、个人主义、反对纪律的倾向,更使青年得若干的军事知识。无疑的,假使没有寓将于学的政策,学生军团也是等于零的。”

二、第一届广西学生军在“六一”事件中的出色表现

第一届广西学生军成立于 1936 年,全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广西学生军”,又称“广西全省学生救国军”,隶属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第一届广西学生军的组建,既是新桂系“寓将于学”的产物,又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关。

上文说到,1936 年 6 月 1 日,两广以要求中央对日作战为名发动了“六一”运动,粤桂联军随即以“抗日”名义迅速北上入湘,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并通电全国,要求中央出兵抗日,对此,李宗仁回忆道:“日入侵我愈亟……今日已届生死关头,惟抵抗足以图存,除全国一致奋起与敌作殊死战外,则民族别无出路”。 广西在派遣部队北上的同时,为争取省内民众的支持,稳定自己的后方,于 1936 年 5月 31 日,发出全省动员令,饬令全省大、中、小学校由6 月1 日开始停课,分别到民间宣传抗日救国。广西师专学生还向李宗仁、白崇禧请愿,要求立即“准予组织学生军”,请愿书声称:“窃总副司令焦土抗战主张,实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最后一着,亦即全国民众之一致要求。在此伟大民众解放斗争之下,热血青年,亟应从速奋起,慷慨从戎,以增强抗日救国之力量,而促进民族解放之完成。为此生等奉令宣传经邕,即拟组织学生军,业经开会征求意见,旋有志愿参加者八五人,理合缮具志愿参加学生军名单,随问呈报察核,准予组织,即发给全副武装,俾得正式成立,并乞通电本省各地销售团体,热烈自动组织学生军,以增强民族革命力量,而期抗日救国早日完成,如何之处,敬请指令祗遵。谨呈。” 李宗仁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广西此时已全省动员,大军十余万义愤填膺,皆勒缰以待号令。全省民众,尤其是热血青年,都激昂万分,大家认为中央向日寇妥协投降,丧地辱国,我广西军民请缨抗日,反招致‘围剿’的后果,中央方面怯于御侮而勇于内战,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进一步发动民众,新桂系决定以“抗日”的名义组建学生军。1936 年 6 月27 日,由广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广西师专学生发起组织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广西抗日救国学生军”(史称第一届广西学生军)在南宁成立,并举行学生军成立大会暨誓师典礼,参加者有白崇禧、黄旭初等新桂系首脑,“到场人数统计不下二万余人”。 该届学生军向全国发出的通电声称:“窃以日寇侵华有加无已,既夺我东北四省,犹以为未足,近复增兵华北,包庇走私,煽动内蒙独立,直欲窥我堂奥,灭我种族,凡属国人,莫不蹙指皆裂,我西南当局目击山河之破碎,心痛国亡之无日,曾迭电中央,促其领导抗日并下最大决心,本焦土抗战之精神,与敌搏斗,经获内外之同情与□□(带‘□’的为字迹模糊或无法辨认,下同——引者注)代青年学子为国家柱石、社会中坚,自当奋起为政府后盾。” 可见,尽管新桂系成立学生军是出于反蒋的需要,但抗日救国亦为其工作目标。

第一届广西学生军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全省各大中学校,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收,规定条件如下:“1.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体格健全无□好者;2.思想纯正,平行端方,言语清晰,堪耐劳苦,并有牺牲精神者。” 随后由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派员对报名者进行体格检查、口试、德行考查,合格者即批准入伍。因新桂系实行“寓将于学”政策多年,再加上青年学生抗日救国热情的高涨,学生报名十分踊跃,经严格筛选后招收 700 余人,其中女生 60 余人,编成一个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及救护队、慰劳队,每个中队“分三分队,每分队设三班,每班班长一,学生共十二人。” 各级军官配置,中队以上的“官佐由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委派之。” 分队长由“学生中之高级优秀者派充之”,班长则“由学生中选充之”。

第一届广西学生军成立之后,先集中在南宁施以短期的技术训练,训练内容有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间谍与反间谍常识,长短枪使用法等。训练不到一个月,广西当局将学生军改名为学生军团,由第七军军长廖磊兼任军团司令,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政训处科长陈克礼任团附,原学生军大队长周竞兼团附,司令部设在南宁,学生军团指挥原学生军大队和所辖的五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壳驳手枪十余支,手榴弹数十枚。 据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安排,学生军团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际参加抗日战斗;(二)从事组织民众之工作;(三)从事训练民众之工作;(四)从事特务工作;(五)从事看护慰劳工作;(六)维持后方交通工作;(七)勘助后方运输工作;(八)补助后方警备工作。”

该届广西学生军经过短暂的训练后,由各中队长率领分赴宜山(今宜州市)、柳州、桂林、贵县(今贵港市)、鬰林(今玉林市,下同) 、南宁等地配合地方军政机关开展工作。因当时传言蒋介石“派无数特务人员,在港、穗一带活动,冀以高位厚禄,分化收买我军干部。” 为防止蒋介石特务从香港、广州潜入广西,学生军除发动民众外,还“归当地军警督察处就近指挥,担任各地水陆交通和城市旅馆来往旅客的检查,防止蒋介石间谍和共产党的活动,维持后方治安。” 据该届学生军老战士的回忆,他们在南宁、梧州、桂林、柳州等地活动,主要的任务是宣传广西的抗日主张,同时还“做侦察兰衣社分子的工作”。 1936 年 8 月,因蒋桂矛盾和平解决,该届学生军被宣布解散,学生大都回原校复学。

“六一运动”是两广军事实力派与蒋介石矛盾的产物,广西发动事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制蒋介石势力进入广西,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盘。在该次事变中,第一届广西学生军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但大多数学生积极配合当局深入广西城乡动员民众,开展反蒋抗日救国宣传与锄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全省各阶层民众的民族意识,点燃了抗敌救亡的火焰,为广西民众参与抗日救亡作了初步的动员。正如时人所指出的:“‘六一’抗日运动像一颗暴风打碎了难过的沉寂,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加紧充实着革命的力量。” 第一届广西学生军在这场运动中的优秀表现,使新桂系认识到了青年学生的力量。该届学生军组建后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新桂系后来成立类似组织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在省外的突出成就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广西的抗日浪潮蓬勃兴起,广西工人救国会、广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广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广西商会、广西教育会、广西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团体,连续不断地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表示抗日救国到底的决心。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即自庐山致电桂林,“声言中央已决心抗战,”约白崇禧和李宗仁速赴庐山,“共商大计。” 白崇禧接电后表示:“抗日是两广素来的主张,也是国民一致的要求,于今,抗日时机成熟,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乃“毅然入京共赴国难” 。李宗仁“则暂留桂林,筹划全省动员事宜”。 广西当局接着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扩大军事力量,“一经号召,各县农民蜂涌前往县政府报到入伍,终因报到人数太多,政府还须以抽签方式决定取舍。”新桂系很快将常备军14 个团扩充为 44 个团,统编为第 11、第 21 和第 37 三个集团军,总司令分别为李品仙、夏威、廖磊。各军编成后,“廖磊、李晶仙两集团军即依次北上入湘,开赴前线。” 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徐州,统军驻防于津浦路一线,开展对日作战。为配合桂系军队战地动员并开展对民众的工作,广西当局还决定招考知识青年,成立学生军,以便随桂军出省部队做政治工作。

当组织学生军的消息传出之后,全省大、中学学生积极报考,“参加学生军考试的学生,超过了取额的十倍。交通不便的地方,来不及考试的,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录取了 200 多人,另外有西大文法学院文学、社会学两系毕业学生 30多人和国防艺术社男女社员 10 余人加入学生军,一共 280 多人,男女各半。1937年 11 月初,该届学生军在桂林李家村正式组建,全称“广西学生军大队”,史称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编制方面,最上面是大队部,设大队长和队副各一,下设男生中队与女生中队,中队长由大队长和队副兼任,另设中队副 3 人;此外,还设有政治指导员和戏剧指导员各一;中队下有班,正副班长由学生担任。 为有效动员民众与对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面则设文字宣传组、口头宣传组、漫画宣传组和演剧队、歌唱队等。

经过一个多月的短暂训练,1937 年 12 月中旬,学生军即准备北上。12 日上午,广西绥靖公署、广西省政府、广西省妇女抗敌后援会、广西学生抗敌后援会、五路军总政训处国防艺术社等在省府大礼堂举行欢送大会,夏威、黄旭初等新桂系领导及李宗仁妻子郭德洁等出席,勉励学生军积极工作。14 日早上,学生军出发北上,途经湖南零陵、衡阳等地后到达武汉。随后在武汉组织街头宣传、戏剧和歌咏表演,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1938 年初,学生军到达河南潢川,部分人员留在李宗仁创办的潢川青年军团工作,其他人则到达安徽后分出两队配属给李品仙 11集团军和廖磊 21 集团军,剩余人员则到达江苏徐州,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领导下工作。

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在第五战区工作期间,为沟通前后方情况,把前方部分战利品、日寇暴行、前方军民抗战的情况带回后方,将后方民众支援前线的情况带回前线,1938 年 7 月,学生军决定组织代表团回广西进行宣传工作。经学生军领导同意,选出了 8 人代表(4 男 4 女,后一名男生在途中病逝)在前线的学生军回广西。8 月,代表团回到广西后,在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向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报告前线战况及学生军战绩,并利用个别谈话、分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各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抗战形势、敌后工作、游击战争、统一战线及学习工作等。 在当时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形势下,该届学生军回桂代表团的宣传活动,让民众了解到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事迹,激发了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

该届学生军尽管人数不多,但素质较高,工作热情,能力较强,在第五战区军政系统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大学毕业生占百分之六十,中学毕业生占百分之四十,素质水平很高,曾受严格军训,故自北上战地服务以来,不但他们本身工作技能扰秀,而且他们在行动方面,尤其是女生的武装精神,常会使各地虚挂照牌的抗援会及妇女团体,受了对照刺激,而实干起来。”

新桂系主政安徽时,为加强控制,对基层行政进行改革,实行“新政”。1938年,廖磊以第 21 集团军总司令身份兼任豫鄂皖边区游击总指挥、安徽省主席、省保安司令、省军管区司令等职。在他主皖时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1939 年 1月,安徽省政府公布《安徽省战时各县区乡镇保甲组织大纲》,撤销联保,设立乡(镇);乡(镇)长、保长兼任当地学校校长和自卫队长,实行“政教卫合一”;举办干部训练班,培训人员充任乡(镇)长、保长,实行“行新政,用新人”等。 在“行新政,用新人”政策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大批“新人”即基层干部,当时“新人”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江淮沦陷区来安徽的男女青年,二是省政府所办的“地方干部训练班”培养的人才,三是以广西大学生为骨干的“广西学生军”和“抗敌青年军团”的学员。其中学生军因来自广西,尤为廖磊倚重。很多学生被任用为基层重要官员,“‘广西学生军’中有任县长的。” 当时安徽军政界有这样的说法:“廖磊有‘三宝’:广西学生军、李祖霖、干训生。” 因廖磊极信任学生军,曾有人说“学生军是廖磊的‘太子兵’”。 由此可见学生军在安徽军政系统中的位置。在廖磊的努力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游击基地建设成为新桂系在外省的稳定后方。白崇禧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廖磊评价甚高:“第七军撤到大别山,后来荣膺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军人能守纪律,政治风气亦佳,安徽人对他均表好感。这时江北、山东都沦陷了,而安徽甚多县份在八年抗战中始终能守住,这基础是他建立的。……我衷心佩服这人。” 李宗仁提到廖磊时也回忆说:“廖磊在大别山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竟形成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局。……廖君死时,大别山根据地内的军政设施已粗具规模。” 廖磊在安徽能取得如此政绩,与学生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该届学生军在战地服务和动员民众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像铁流一样在苏州、安徽、河南、湖北的战场上辗转巡回,一部份担任发动民众做坚壁清野的工作,一部份在最前线担负救护、交通、情报等工作。也有一部份到敌人后方做训练游击队的工作。” 很多学生“奔赴战场,在血肉横飞的战场里工作着。” 时任广西省新生活运动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广西妇女抗敌后援会常务理事等职的郭德洁(李宗仁的夫人)在北伐时担任过“广西学生女子北伐工作队”队长,曾率领女生配合桂军作战,抗战爆发后,她在第五战区视察时,目睹过该届学生军在协调军民关系中的作用,她在对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女生队的演讲中指出:“我个人也到过前方,关于学生军及其他战地服务队救护工作团的工作情形知道不少。在工作的效率上讲,女子服务的作用,有时比男子为大。比如,有些军队在前方纪律不好,弄得老百姓避之若虎。我们第五路军初到时,老百姓因对前些军队有戒心,大家逃走一空。后有女学生军到来进行军民间的联络工作,再加第五路军纪律很好,老百姓渐渐回来了,并且和军队很要好,还很帮忙。”她进一步说:“诸君在训练完毕,工作技术学成之后,一定能根据第一届学生军(即 1937 年成立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引者注)的优点,发挥光大,收预期的功效,并且更进一步,去取得预期以外的收获。”

在动员民众方面,第二届学生军更是发挥了一般政府机关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在很多地方,他们展开着广大的宣传,进行着广泛的家庭访问。并且时常派出突击队员,经常地与老百姓进行个别谈话,他们不但在工作上与老百姓取得联系,而且在情感上他们与老百姓也同样取得密切的关络。” 该届学生军还“在战区,建立了青年和其他救亡团体的组织,进行了广大民众、难民,和人民武装及正规军的组训工作”。

1939 年 9 月,因担心学生军赤化,新桂系决定将其解散,一部分男同学调入武当山中央军校第八分校学习,少数安排在老河口,襄樊一带工作,其余几十个男女同学遣送回广西安排工作,有的进短期学校学习,毕业后再分配工作;同时,第二中队除了 40 余人进入大别山参加新四军外,其余的人也由 21 集团军总部和安徽省政府分别安排在当地工作或遣回广西工作。

第二届广西学生军是广西当局在全国抗日高潮的感召下,为配合第五战区部队作战和鄂、豫、皖等省地方政府工作而组织起来的群众性青年武装抗日团体,是一支抗日救国的进步力量。该届学生军存在约 3 年时间,足迹遍及鄂、豫、皖等省部分城乡,对配合第五战区军队开展群众工作,进行政治动员,巩固和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等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新桂系从该届学生军的工作过程和成绩中进一步认识到了知识青年在抗战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坚定了在以后新的形势下组建第三届学生军的信心与决心。1938 年 9 月,冯乃超、沙千里、钱俊瑞等采访李宗仁时,李宗仁就对他们高度评价了学生军的作用,说“学生军和戏剧队是‘价廉物美’” 。1938 年 12 月,新桂系的核心人物之一、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主任韦永成在“广西学生军出征周年纪念大会”对第二届广西学生军说道:“由于你们工作努力的影响,省内跟着有学生军团的组织”。 韦永成所言的“学生军团”即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而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组织的回桂代表团在南宁、桂林等地发表的一系列演讲和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广西的青年学生起了动员作用,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打下了思想与认识基础。

总的来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外部条件变化与内部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大背景下,为保卫本土,壮大其实力,广西当局认识到民众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及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的重要性。对新桂系来说,他们既要抵制蒋介石势力在广西的扩张,也要防备中共与他们争夺青年,同时也认识到原有的行政系统难以实现动员民众的任务。而新桂系通过组建第一、二届学生军,积累了经验,认识到了学生在抗日救亡中的出色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组建学生军,利用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和他们的高素质能力来动员民众和对军队进行政治训练,是当时唯一最有效的方式。同时,通过组建学生军,可以将优秀青年集中到他们的领导下,避免被其他政治力量争取。因此,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是新桂系执政方针在抗战形势变化下多种矛盾发展的产物。 pDBQIzT7OJhvn03wscIkwWKQBLT6BewWVeVd+zlitKWe2J24ezyf6W6OZhifTC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