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一、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缘起

(一)学术史回顾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无论是地方实力派,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大量招收青年学生加入自己的武装。特别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吸引了很多青年学生参加。抗战时期学生从军这一课题,不但受到军事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引起历史学界、教育研究人士的密切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这一课题的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1.对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的研究

学术界公认的知识青年从军是指 1944 年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该次运动得到了大后方学生的响应,国民政府很快组建了规模庞大的青年军,经训练后开赴战场作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研究成果的检索,笔者发现对于国民政府抗战后期的军事具体研究较多,但涉及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一课题的,则成果乏见。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和大陆在这方面的成果较多,现分述于下。

(1)关于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的动机

江沛等认为是弥补兵源不足,提高兵员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孙玉芹则指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动机明显有别,前期有上述动机,但后期还有与中共抢夺青年的因素。

(2)关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过程的研究

台湾学者吴相湘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中,以“十万青年十万军”为题介绍了青年军的征集和编练,认为其对战事产生重大影响。

陈曼玲的《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一文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背景、肇端、发展、复员等各个部分,所参考的资料较全面,并利用在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工作的便利引用了“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所藏的珍贵资料。 李国祁在《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一书中撰写了对日抗战期间的青年运动一章,从青年运动史的角度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来龙去脉。

台湾有关机构的研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资料总结性质。如于 2001 年印行的《国民革命军青年军军史》,书中以黄庆秋于 1970 年编纂的《青年远征军第二零一师》至《青年远征军第二零九师》为蓝本,进一步依据《国军档案》,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及前后两期青年军作了全面介绍。 青年军联谊会出版的《青年军军史》,附件中收录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举办的青年军研讨会的相关论文,反映了早期台湾学者研究青年军的主要学术成果。

(3)关于学生从军动机的研究

孙玉芹等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动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她认为青年从军有“救国心切,共赴国难”“解脱困境,寻求出路”“苦于强征,提早入伍”“利用机会,捞取便宜”等原因。 闻黎明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对该校学生不同阶段的从军意识、动员方式、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4)关于青年军与其领导者的研究

周倩倩以蒋介石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态度和举措为主线,研究了蒋介石对知识青年从军的认识、掌控及对从军青年的运用,并考察了现役及复员青年军对待国民政府的态度,包括入伍前的不信任和复员后的抱怨,认为“前后两期青年军以及复员青年军,都在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军事和政治部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胡国台的《蒋经国先生与青年军》一文主要论述了蒋经国在青年军编练中的重要作用和青年军给蒋经国的政治生涯带来的重大影响。

(5)关于国民政府动员青年学生方式的研究

早在民国末期,包遵彭就认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从属于三青团领导下的第三次全国青年大结合。

杨伟娣依据 1943—1946 年的《大公报》中相关知识青年从军的报道和评论,从《大公报》这一特殊的视角,考察了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对知识青年的发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等。认为该报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民的利益,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起了舆论宣传作用。 崔应忠从战争动员的角度,在分析抗战时期中共动员青年的同时,也对国民党的动员机构、方式和效果进行了考察。

(6)关于青年军作用的研究

侯德础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起源、目的以及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政治色彩,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做了全面的描述和精彩的分析,认为“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批有知识的生力军,也使中国的兵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江沛等研究了从军运动幕后的党团纷争,并作了评价,认为“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促进了军队素质的提高”,“促进国民党建军整党及行政改革”,“是一个应该对其主流加以肯定的青年运动”。

(7)关于知识青年从军时期的研究

王永强将知识青年从军分为共产党领导组织的前期运动和国民党领导组织的后期运动,并对前后两期的特点进行概括,对国民政府抗战末期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动机、知识青年入营后生活、复员作了考察。

(8)关于青年军复员问题的研究

应俊豪对抗战后复员青年军与战后学潮的关系、青年军来台后复员问题、青年军抵制学生运动方面所起的作用及第二期青年军的复员过程和军事作用等做了考察。 孙玉芹指出,因社会上和军中青年要求复员的声浪太高,国民政府不得不将青年军复员,从军青年大多复学和升学,少部分留军队服役。 部分参加青年军的学生的日记、回忆等中也对有关复员情况有记载,如张谦《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上)》对青年军复员后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政府的安排措施等情况记载得十分详细。

可以看出,对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学生的从军动机、工作方式、贡献、复员,还是当时最高领导人的态度,均有人研究,可以说成果已是十分丰硕。

2.对广西学生军的研究

广西学生军 的组建早于 1944 年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组建的学生军中,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是较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一支知识青年抗日救亡武装团体。广西学生军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军,也有异于正规武装,与国民政府组建的青年军更是有较大的差别。

国内外学者对广西学生军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论文约有十余篇,尚无专著出现。以下对这些成果涉及的有关内容作一简要评析。

(1)关于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原因

张雨夏认为新桂系组建学生军是“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组织起来的。” 黄嘉认为,一是日军的威胁,二是民众的要求,三是中共的推动,四是蒋桂矛盾及新桂系内部矛盾。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深入论证。

(2)关于广西学生军的性质

这一问题,学人的认识大同小异。黄嘉指出是“抗日救亡团体”“青年学生的队伍”“半军事团体”。 钟文典等认为,第二届学生军“是一支半武装的抗日队伍,又是抗日救亡的政治工作队。她是广西当局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为配合前线部队作战而组织起来的群众性青年抗日团体,是一支抗日救国的进步力量。” “广西学生军就是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抗日战斗队伍。” 韦纯束认为,“1938 年 12 月成立的广西学生军,是一个由国民党广西当局组建,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并由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抗日救亡团体。”

(3)关于广西学生军的活动和工作方式特点

新桂系成立三届广西学生军的主要目的是为动员民众和抗战宣传。抗战爆发前,新桂系为保住广西地盘,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社会动员,为抗战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正如朱浤源所指出的,“1930 年代广西的强盛,恐该省有史以来之最。” 抗战爆发后,为进一步动员民众,集中各方面资源用于抗战,广西当局先后组建了第二、三届广西学生军,以动员民众。石庐考察了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在安徽抗日活动,认为主要是“战地服务”“动员群众”等。 曹爱民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报刊活动,认为“广西学生军报刊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与当时的媒介生态有着密切关系。” 但该文主要使用二手资料,没有参阅有关学生军所创办的报纸杂志,甚为遗憾。龙润忠认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工作方式特点主要是“与工农结合”。 钟文典先生主编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广西》中对第一、二、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组织编制、训练、抗日活动等作了简要考察,但对学生军组建原因、中共在学生军中的活动、学生军解散原因等缺乏考察。 其主编的《广西通史》对第一、二届学生军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但没有涉及第三届学生军。

国外高校亦有学者在其学位论文中对学生军的工作方式有研究。 LIU -Lengyel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众传播的动画片:中国动漫发展史》 (Chinese cartoons as mass communication:The history of cartoon development in China)在考察中国漫画发展时也阐述了广西学生军的漫画情况。 Kuangyi Pei的博士学位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报纸社论的研究》(“ Studies of Editorials of Chinese Newspapers Regard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1937 -1945”, M . A .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2011)在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报纸的社论时,对广西学生军出版的报纸社论有关注。

(4)关于广西学生军的作用

关于广西学生军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黄嘉认为起了“宣传队”、“播种机”、“大熔炉”等作用。 刘国平指出,学生军主要在宣传、组训民众、配合部队及为中共锻炼和造就一批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 黄优、廖玉玲认为主要体现在配合正规军作战、动员抗战力量、解决军民纠纷和传播文化等方面。 但缺乏深入考察。英国学者Graham Hutchings的《战争中的一个省:广西的中日冲突》(“ A Province at War Guangxi During the Sino Japanese Conflict ,1937 -45”, The China Quarterly ,pp. 652 -679,Published b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在论述广西抗战时对广西学生军在桂南会战中的贡献有涉及。

(5)关于国共对学生军的争夺

抗战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在青年学生之间角逐激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出现,学人主要就国共双方在大学中对知识分子和学生的争夺展开研究,如胡国台认为 1937 年至 1945 年间,高校是国共两党斗争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共在高校的策略由公开逐渐转入地下,在高校建立“最温和的没有政治色彩”学生组织,控制高校的院系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组织,并加大宣传;国民党的措施是在高校建立党部、三青团、训导处,并派遣军训教员,建立青年劳动营,以制止中共扩张;因国民党缺乏“严密的组织策略”、“对敌友双方均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青年工作“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等原因而遭到失败,而中共则取得了成功。 高向远指出,中共通过利用各种合法形式、谨慎建立党组织和进步学生组织,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巧妙结合;国民党则公开建立学校党部、壮大三青团和纪律督导部,强化青年劳动集中营;在这场校园斗争中,共产党取得了成功。 王奇生对国共在西南联合大学中的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认为国共两党在大学校园中的斗争,多数情况下是“以组织对组织”的“文斗”,国民党在大学中“普设党部”,建立三青团,并以“教师入党,学生入团”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控制。

广西学生军领导权的实质是中共与新桂系争夺这批青年的问题,是双方之间对学生军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学人有一定的认识。黄嘉认为“基层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我党手中”。 王君等认为,在不同时期,中共对学生军的作用不同,“总的是时间越往后,党的作用就越大;层次越低,党的领导作用就越明显。到后期,即学生军团时期,可以说是党实际上起着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作用。” 具体来说,周圣亮对中共第二届学生军党支部的建立、开展活动做了简略的考察。 钟丽认为中共地下党在广西学生军中的作用主要是宣传方面,“发挥共产党进步报刊杂志的作用”,并“利用各团自办报纸的机会,派出党员参加,在学生军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彭伟宗指出:“在学生军中,共产党员起了骨干和领导作用。” 他在这里未指出是哪方面的领导。但学者对中共与新桂系如何争夺学生军的领导权,则缺乏深入研究。

(6)关于对广西学生军的整体研究

胡益华对广西学生军成立的时代背景、主要活动、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历史作用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但他将三届广西学生军作为研究对象,在论述学生军成立的时代背景、活动、特点、存在问题及历史作用等内容时,有以面代点、以普遍现象代替特殊现象的问题,实际上,三届学生军成立的时代背景、活动、特点、存在问题及历史作用都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而且该研究也是泛泛而谈,不很深入,该文所用资料也大多为二手资料,对原始资料利用不多。

(二)选题缘由

在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热潮中,广西学生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广西学生军是一个新桂系组织的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抗日武装团体,一共有三届,这在前文已述。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组建后,主要以班为单位深入广东部分地区和桂南城乡开展工作,后又经过整编,1941 年 8 月被解散。这种规模尽管无法与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相提并论,但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可以说是在最大限度上动员了全省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大中专院校学生走上抗日战场的情况很多,而地方实力派大规模组建学生军,以独立编制形式投入战场,新桂系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以下简称学生军)的组建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当前学人指出的原因如抗战形势发展、民众的要求、新桂系内部矛盾及与蒋介石矛盾等外,是否与新桂系领导人自身及新桂系所推行的“寓将于学”等政策有关?是否与第一、二届学生军所取得的绩效有联系?这种情况在地方实力派中是普遍还是特殊?广西学生军对抗战有何贡献?中共党员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共采取了哪些方式与新桂系争夺学生军的领导权?结果如何?学生军于 1941 年 8月解散,当时正处于全国抗战的艰难岁月,但新桂系为什么要解散学生军?抗战后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广西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了游击区,创办了根据地,这与中共在学生军中的活动有何联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甚少或研究不很深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前人对广西学生军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论文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研究不很深入,一些注释存在不规范现象或甚至还有错误,系统而全面地对学生军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问题。

1.总的来说,当前学术界对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较多,但对当时地方实力派的行动关注较少。新桂系是民国时期国内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抗战前后先后在广西组建了三届学生军,但学术界对这方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较少。

2.关于广西学生军,当前的成果主要是从中共与广西学生军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而有见地的成果很少。对中共在学生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人的观点受政治影响较深,很多学者认为中共在学生军中起了领导作用,或在基层起领导作用,但这种论点只是泛泛而谈,缺少深入论证。

3.当前对广西学生军的性质、成立原因、组建方式、特点、作用等的研究尽管有一些成果,但大部分成果仍局限于对现象的研究,缺少深入论证,仍有诸多领域尚未有人涉足,如新桂系对学生军的掌控、学生军对城乡社会的影响、学生军与其他武装之间的关系、学生军中女兵、学生军的解散原因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4.就研究资料来说,学者仍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据笔者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当前学者所利用的资料主要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广西学生军在前线》 《广西学生军纪实》 和部分口述史料为主,对抗战时期有关报刊和学生军所创办的报刊资料的利用远远不够,极少有学人利用档案资料,或日方的资料如日军战史、士兵日记等,而结合社会调查资料进行的研究则更少。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

5.就研究成员的组成来说,当前关注广西学生军的人员主要来自以下五方面,一是学生军老战士,他们的研究大多带有回忆性质和政治因素;二是研究者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大多数学者在完成其中的某一专题后,就束之高阁,因而研究不很深入;三是研究新桂系的历史学者,他们对新桂系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论著不断出现,但对学生军这一问题往往是一笔带过;四是研究抗战史的学者,他们关注国民政府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较多,对中共在抗战时期争取青年亦有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地方实力派所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少有学者研究中共与地方实力派对青年学生的争夺;五是当前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有部分人对广西学生军有研究,但多缺乏史学背景,他们的研究主要是资料整理,亦带有过多主观因素。

产生以上缺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相关史料发掘和利用不足、研究视野具有局限性、应用研究的新方法不够等。鉴于此,笔者拟在利用历史文献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和日方资料,对该问题进行考察,以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二)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1.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书将以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为考察中心,在观照全国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广西学生军进行全面研究,注意区分整体与局部问题的相互联系与差异,以全国的视角审视广西学生军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以免囿于孔见、以点代面。同时,本研究将对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特别是学生军中的中共党员做一全景研究,因此,在研究时段上不完全限于该届学生军存在期限,在研究时限上将适当地上推和延长。

(2)在研究广西学生军的成立原因时,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国内抗战形势,还要考虑到新桂系的执政方针、新桂系与中央政府及中共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同时,还要联系到新桂系组建第一、二届学生军成功的经验等。

(3)有关学生军在桂南会战中的作用,学人已有初步成果,本研究将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陷入政治范式的研究。

(4)学生军虽然是新桂系组建的,但中共从一开始就对这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武装团体极为关注。在新桂系颁布招考学生军之初,中共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当时的抗战形势,决定派大批党员秘密加入,以掌握这支人数多、有一定武装且知识程度较高的抗日救亡武装团体,随后中共又在学生军中发展了一批党员。1941 年 8 月,学生军被新桂系当局解散。新桂系解散学生军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口“学生军赤化了”,“学生军是吃五路军的饭,做八路军的事”。 因此,在学生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中共在学生军中采取什么方式、在哪些方面与新桂系争夺领导权,就值得深入考察。

2.研究方法

在研究历史时,由于时空差异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造成了疏离与隔膜,今人对古人的理解与诠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上当前现实关怀与思维方式的影子,即克罗齐所言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笔者在研究时,将努力避免这一问题。由于水平有限,笔者亦不敢奢望复原所谓真实的历史,但在实际研究时,将尽可能做到少一点理论的演绎和缺乏实证的大胆推测,争取能在历史的语境中去把握历史。

在研究中,笔者将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各种文献材料进行比勘、考辨和分析,力求厘清制度的细枝末节,通过对学生军的研究来揭示新桂系当局和各阶层民众在抗战中的行动及作用。笔者还将着力于事件的叙述和分析,尽量避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研究。对历史上的许多东西,如果脱离一定的场景和故事,仅就文献上的三言两语去分析和发挥,不但显得干巴巴和枯燥无味,而且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只有结合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方能使之有血有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含义。因此,笔者将在研究中关注不同人物的活动,关注不同力量在学生军中的博弈,关注民众对学生军的看法,等等。

对田野调查的重视将是本书的另一特色。在读研和工作时,笔者就多次深入访察古迹,搜寻文献,体验风俗民情,聆听民众对历史的解读,积累了宝贵经验。在田野经历中,不少文献材料似乎都有了新的意义,许多只言片语、蛛丝马迹的记载,其实都蕴涵着历史发展轨迹的信息。笔者将继续深入田野,力图通过从今天的遗存中寻找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将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力求对这段历史做出公正、理性客观的评述,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三、资料来源综述

本课题主要依托广西区内外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等所藏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档案资料,结合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拟对广西学生军进行研究。

(一)档案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的档案中,有部分抗战时期资料。如“广西省政府”卷(全宗号 4)有第一届广西学生军资料、桂南会战资料案、工作报告、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邓家彦在桂南的视察报告、军民合作站资料等,“广西省民团”卷(全宗号 28)有第三届学生军在民团中活动的资料。

广西学生军司令部成立后,曾在柳州驻留,因此柳州市档案馆也藏有部分学生军的资料,如“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卷(全宗号 20)中有《广西学生军司令部官佐录》等资料。

档案馆编辑出版的一些档案也可以利用,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编辑的《广西解放》等。

(二)相关报纸杂志

报纸方面,《申报》、《中央日报》(重庆版)、《救亡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广州版)、《广西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力报(桂林版)、《桂林大公报》、《扫荡报》(桂林版)、《柳州日报》《中山日报》(梧州版)等对广西学生军有较多的记载、描述和评价。相关刊物对学生军的报道也不少,如《抗战时代》《全面战》《回民言论半月刊》(重庆)、《建设研究》《东方战友》《妇女生活》(上海)、《战时记者》《国民公论》(汉口)、《新教育旬刊》《全民抗战周刊》《时代精神》《广西妇女》等载有关于学生军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报道。

学生军在工作期间,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有 87 种,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藏有《火车头》《广西学生军旬刊》《号角》《每月通讯》等。另外,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编辑的《广西学生军在前线》、第三届学生军编辑出版的《广西学生军纪实》《奋斗三年》等也有大量资料。

(三)文史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的资料

广西各地文史资料有关广西学生军等的文章或回忆录就有近百篇之多,阐述十分详细,可以弥补其他资料的不足。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于 1988 年编辑出版的《党在广西学生军》,广西学生军粤港澳同学联谊会编辑的《铁打一群》刊物,广西团校青年运动史研究室编写的《铁打一群——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等,这些收录了很多原始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资料。

(四)日方资料

主要有日本战后编辑,由中国有关方面翻译出版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及日本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工作人员撰写的战地文章和回忆录、桂南会战中日军官兵的日记、日军战地记者的采访等。

日本于 2001 年 11 月 30 日成立“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将日本国家公文书馆、外交史料馆和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并对外公开。到2011 年 4 月为止,该中心已对外公开了 2200 万份图像。 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主要有:“支那-支那事変南支-23”卷中的“歩兵第9 旅団(及川支隊)南寧附近陣中日誌S15. 2. 1 ~ 15. 2. 13”,“支那-支那事変南支-24”卷中的“歩兵第 9 旅団(及川支隊)陣中日誌S15. 3. 1 ~ 15. 3. 26”,“支那-支那事変南支-25 ”卷中的“広西方面敵軍に対す る戦闘法研究意見S15. 1. 21”,“支那-支那事変南支-26”卷中的“南寧附近の作戦に関する所見S15. 2. 25”,“支那-兵要地誌-39”卷中的“支那-支那事変南支-85”卷中的“賓陽作戦戦果に基く意見蒐集(通信)将校下士官の部昭 15. 5”,等等,其中的部分资料可以利用。

(五)电子资源

有爱问、华夏文化论坛、大成古旧书数据库、《申报》数据库、中美百万册数据库、民国期刊数据库、中国近代报刊数据库、中国方志库、超星数字图书网等。

(六)田野调查资料

笔者对部分健在的学生军老战士和民间学者进行了访谈,并对一些抗战遗址和纪念场馆进行了调查,拍摄了部分图片,这些资料可与历史文献资料相印证。 gAY05USll8dVK8s71oUl9EGXPp+4AJSZBms43ZN+k1DVxfMZ97tCGNh/lFImnu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