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意义

一、具体研究方法

总体上,本研究被定位为一种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历史研究法、文化解释法,辅以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

理论研究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核心方法。理论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类型”。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区别于实证研究,理论地研究教育,在其直接意义上是以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方式再现和阐释一定的教育现象及过程,是以一种带有总结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框架作为形式系统,使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得以更深刻地揭示和合理地说明。 通过理论研究,透过课程研究方法论发展演进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基本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课程研究方法论所具有的“独有之个性”、文化适应性,最终落实于建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走向本土生成的课程研究方法论。

历史研究法是一种系统搜集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社会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中,通过历史研究,试图把握课程研究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百年来的课程研究演进过程,了解其发展的文化脉络。

文献分析法也并非一种“正统”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占有、分析、归纳文献资料的综合性方法。为了全面、系统梳理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轨迹,并对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变化规律加以文化的解释,研究者将尽可能占有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研究史、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尝试、文化解释理论等文献,并对这些文献加以聚类、分析、提炼。

跨学科研究法是方法整合的结果。历史上,许多学科从哲学“分道扬镳”之后,纷纷形成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然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告诉人们,方法的唯一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此意义上,本研究是一种跨哲学、教育学、课程论、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因此,跨学科研究法也是对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行文化解释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塔式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信息数据资料集结——信息数据资料聚类——形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研究步骤。根据这一步骤,本研究的实施过程如下:“搜集资料,把握关于本课题的现象与事实——形成研究问题域——形成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对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并探讨方法论的本土生成机制”。具体步骤见“塔式研究步骤图”(左侧的文字说明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步骤,右侧的文字说明为本研究的基本步骤)。

塔式研究步骤图

本研究从“对文化解释的解释”这一论题出发,用“文化解释”贯穿对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最终指向一种本土生成的课程研究路向。

三、主要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将课程研究方法论看作一个研究领域,以寻求探明课程研究主体赋予课程研究对象以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所持有的基本信念。就课程研究活动的本质而言,课程研究主体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解释的努力,是一种对对象的文化解释活动。本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解释框架指导下,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课程研究主体是如何进行课程研究的,他们实施课程研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第一,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如何解释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文化性及其演进逻辑?历史地看,课程研究方法及其方法论的演进是与课程论的发展史同步的。廓清课程研究方法的历程是研究活动自我反思的基础,对课程研究方法的追问可以使我们不断地回忆传统,并对传统加以批判继承。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西方课程论经历了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以及语言学转向这三个阶段,而中国课程研究则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独特个性和思考方式,它主要体现在辩证方法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

第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如何对当代中国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行现实把握?指出中国当代课程研究方法论的现状、方法、进展、问题等。

第三,理论上,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体系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具备哪些特征?现代科学方法论、现代哲学方法论对课程研究方法论有何影响与启示?

第四,在课程研究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性得到张扬的条件下,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本土生成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面对问题、困境与诘难,从课程研究工作者的角度,所应做的和所能做的就是要自觉反思课程研究方式,调整课程研究思路,强化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以真正符合主体及其文化传统的研究方法论为导引,提升课程理论研究的水平,指导并促进课程实践的发展。

(一)理论意义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行历史审视。历史审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事件、原因、结果等线索的研究,为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奠定发生学的基础。其意义在于,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解释视角把握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演进规律及发展趋势。

2.探寻中国课程理论发展的突破口。元研究与课程论学科发展。学科的元研究是必要的,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元研究(meta study)是在体系纷呈、流派此长彼消、研究方法混杂、分支学科辈出的学科发展阶段,在反思学科自身危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学科自身及其研究状态、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对学科本身进行次级研究的方法。元研究至少包括元理论(meta-theory)研究和元方法(meta-method)研究,元理论研究是对学科既存理论的研究;元方法研究则是对学科既存研究方法的研究。元研究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因此,课程论的元研究也是必要的。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对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解释,是一种课程论领域的元研究,是对课程论学科发展的一种反思、考察、批判、建构性的研究。从理论上讲,该研究将对中国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补充促进作用。

3.课程研究方法论本土生成机制。课程研究方法论从总体上探讨课程研究中现象与事实、概念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适宜性问题,旨在为课程研究方法整体的发展,以及突破、完善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揭示适合于课程研究的方法核心的构成及其基本特征、原则等。但是,本研究强调,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本土生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在中国国情、文化传统、教育传统、课程研究传统、课程实践等背景下,探讨课程研究方法论及其本土生成机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在方法论和课程研究方法原则等方面有所突破。

4.跨学科研究的启示。课程论学科发展需要从不同视角对课程研究过程加以审视、考察。在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已经在课程研究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并且将继续发挥作用。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田野工作”也在课程实践研究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就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而言,几乎没有涉足课程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为文化人类学和课程研究搭建方法论上的桥梁,通过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分析和解释框架,对课程研究的历史、典型文本、话语方式、理论的本土化等专题进行文化分析。理论上,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审视和解释课程研究方法论问题,有利于拓展课程研究的视域,因为课程研究本身是一种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文化事件。

(二)实践价值

1.建构源于实践、指向实践的本土课程研究方法论。这是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所在。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建构符合中国文化基础的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而探索一种走向本土生成的课程研究方法,最终使课程理论研究回归“原点”,指导中国课程实践以及教学活动。

2.对中国当代课程实践的回应。本研究还试图对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的大讨论作出回应,也就是说,本研究的实践意义还在于关注课程研究实践活动中的热点问题。作为针对现实困境、基于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我们将探讨:移植的国外课程理论或哲学思潮能否作为我们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如果不能,本土的理论基础如何生成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研究还将从方法论的文化性这一视角出发,反思课程改革及其当代中国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贡献思想。 wlirgK6u5j0GkYUNI2ZphCtNsGdr8Fj2RafVyPKk1TU79ktvV5Ilk9xEpo+MfW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