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开局之论

本篇主要阐述高校共青团工作实践中的思考感悟。笔者先梳理了十点心得体会,此后引入了克雷门迪尼关于空间关系的论述,提出了“交集理论”,即高校共青团和青年学生间存在着相离、相接、相交、重叠和内含五种状态,并据此提出了增加质量扩大交集、延伸半径拓展交集、强大磁场凝聚交集、寻找焦点开拓交集、打通渠道创造交集和稳定方位巩固交集的破局思路。

笔者是一位有着14年高校共青团一线实践工作经验的“资深”团干部。总结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得,可用以下十个方面来概括:

(一)工作根本:明确一种关系

把握党团之间的特殊关系。党章中单列一条来明确党团关系,这是一种政治设计,是党需要共青团而成立共青团的,共青团就是为党工作、为党服务的,以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为政治责任,是唯一被写进党章的群团组织。这让我们更有底气和自信。

(二)工作目标:破解两大课题

提升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共青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这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实现路径,是未来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工作方略:把握三个根本

所谓“三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个问题强调了共青团的育人功能,要求共青团必须时刻把为党和人民培养人的工作摆在首位。二是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这个问题强调了党、团和青年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共青团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三是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这个问题强调了共青团的工作着力点,要求共青团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四)工作思路:牢记四个“面向”

一是始终要面向青年师生,满足青年师生的需求;二是要面向网络新媒体,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三是要面向社会,从校内到校外,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四是要面向未来,通过激发组织活力赢得青年,通过培养青年领袖赢得未来。

(五)工作格局:彰显五种理念

时代意识、国际视野、全国站位、党建带团建、狠抓落实。前三个理念是做好工作要充分考虑的因素,放在这样的格局中考量共青团工作,才有针对性和时尚感;党建带团建是做好工作的制胜法宝,狠抓落实是做好工作的执行保障。

(六)工作考核:突出六个维度

一是引领有深度,思想引领真正入脑入心;二是工作有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理论有研究,不断提高对共青团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团队有激情,工作团队团结一心专注拼命,燃烧自己带动青年;五是展示有平台,能够举办全国性的活动或在全国性的平台上展示;六是师生有认同,教师能喜爱投入,青年能自觉参与,收获成长,好评如潮。

(七)工作做法:梳理七大经验

一是紧扣中心,要把握党团特殊政治关系,政策是要来的,经费是争取来的,团队是带出来的;二是贴近青年,目前最缺少的是对青年需求的总体、深入、准确把握,弄清弄懂才有发言权;三是夯实基础,传统工作不弱化,干部队伍要带好,品牌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提升;四是借助智慧,吃透上级部门的指导思想,鼓励学院团委的创造性做法,依托广大团干部的头脑风暴,吸收学生干部的无限创新,借鉴同行、其他社会组织的先进做法;五是系统推进,在工作格局之上要总体谋划,长远考虑,分步实施;六是提高层次,嫁接高层开展活动,承接高级别活动,扩大影响、升华立意;七是搭台唱戏,整合为王、资源对接,构建开放式的工作服务平台,让青年参与、互动、体验。

(八)工作状态:内化八字精髓

爱、忠诚、责任与理想。爱是热爱与感激,忠诚是信念与执着,责任是奉献与担当,理想是事业情怀与梦想信仰。这是共青团干部应有的工作状态,四个层级层层递进,让团干部永葆激情,具有超强持久的工作战斗力。

(九)工作追求:铭记九字箴言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团干部要有自己的座右铭,要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学校、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榜样、工作上的榜样、生活上的榜样,成为专注的榜样、奉献的榜样、优秀的榜样、正能量的榜样。

(十)工作趋势:实现十大转型

要实现从活动到服务、从精英到大众、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下到线上、从启动到总结、从单干到整合、从机关到基层、从调研到政策、从文化到文字、从骨干到领袖的转型。在这些转型过程中,不断拓展共青团的作为空间。

上述十个方面是笔者在高校共青团工作实践中提炼形成的工作思考,主要想阐述和说明党团关系、团与青年关系、团自身建设、组织活动和团干,虽然存在挂一漏万之嫌,但也可为下阶段共青团工作谋篇布局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不可否认,上述十个方面也只是笔者构想的理想状态。实际上,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发展、共青团自身建设的现实不足等因素,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纵深发展陷入困局。

高校共青团工作居于全团基础性战略地位:一方面,是基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基于高校共青团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工作基础。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善于从团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深刻认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不断增强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说,高校共青团的最大机遇就是从党中央到团中央都更加明确和强调了高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高校阶段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黄金时期,所以要下大力气开展好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建设。但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高位徘徊”现象,“高位”是指虽然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徘徊”是指破解制约难题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困局究竟是什么呢?概而述之,即为两大战略课题:一是思想引导工作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从而导致整个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二是基层团组织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有效覆盖面不足问题依然突出。

挑战是存在的,局势是严峻的,但困局是可以突破的。破局之策就蕴藏在共青团的天然优势,即与青年天然的交集之中。由此,笔者提出破局之策,即交集理论:当两个群体没有交集的时候,单靠魅力其实引导力是有限的;有了交集,引导力就变大了;交集越大,引导力越大。

根据克雷门蒂尼有关空间关系的阐述,可以将共青团与青年在空间活动和视域认知上的关系理想化地分为五种:一是相离,即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和活动几乎没有认知,更谈不上认同;二是相接,即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有粗浅认知,二者即将产生交集或相背离;三是相交,即二者有一定交集,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有认知,不同程度上参与共青团活动;四是重叠,即青年学生从行为上参与共青团组织和活动,实现交集最大化;五是内含,即在参与共青团组织或活动后,青年学生形成超脱高校共青团的更高站位,紧紧团结在共青团周围,进面影响辐射其他青年学生。

对于上述五种状态下的青年学生群体,可以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向和思路:密切关注“相离者”的动向,即密切关注与高校团委还保持着距离的青年学生,特别注意他们的行为偏向和思想动向,努力寻求交集;及时引导“相接者”的方向,即及时引导对高校团委有着亲近诉求的青年学生,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逐步形成交集;不断强化“相交者”的质量,即不断强化与共青团已经产生交集的青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交互中提升共鸣;重点关注“重叠者”的去向,即关心已经被成功覆盖和影响的青年学生,不使其产生被疏离感,巩固效果;着力提升“内含者”的影响,即着力提升已经对高校团委形成深刻认同的青年学生,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个体和群体,形成群星拱卫之势,团结在共青团周围。

由此可见,“交集理论”运用的关键就在于交集的寻找和扩大,那么交集如何扩大呢?我们通过下图来分析:

前面谈到共青团的困局就在于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从而导致有效覆盖面不足。有效覆盖面其实就是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交集,而扩大交集的路径就在于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从物理学的概念上讲,一个物体要对另一个物体产生较大的引力,一是要有较高的质量,二是要有很强的磁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扩大交集的六个路径。

一是以增加质量扩大交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即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高校共青团要想快速凝聚周围的个体和群体,就必须下功夫增强自身的“质量”,即增强自身的内涵。针对当前组织覆盖面和组织活力不足的现实,要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在提升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中扩大交集。

二是以延伸半径拓展交集。在提升内涵建设增加“质量”的同时,也通过延伸工作手臂,延长工作“半径”,努力扩大工作覆盖面。要覆盖到所有青年学生群体,运用“饱和运作理论”,设计的项目要能面对所有青年学生,能让青年学生想参与、易参与。

三是以强大磁场凝聚交集。高校团委要想对青年学生群体产生吸引,必须通过对群体中的个体产生吸引,才能使他们聚少成多,形成从众效应。这个过程正如物理学中的磁场效应,只有强大的磁场才足够对周围微粒产生吸引力,促使他们由无序、盲目运动状态变成方向感极强的矢向运动状态,从而形成以高校共青团为中心的向心力。高校共青团一定要能代表先进、正向的力量,有品牌有口碑,形成积极舆论导向,对青年学生形成强大凝聚力。

四是以寻找焦点开拓交集。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青年学生的喜爱、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不断增加自身质量、磁场、半径的同时,高校共青团也要“走出去”,寻找青年学生的兴趣、关注的“焦点”问题,才能了解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掌握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和行为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展工作。比如,找准新媒体、社会热点、流行时尚等焦点,用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关照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就能开拓新的交集。

五是以打通渠道创造交集。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交集,不仅是时空上的覆盖,更是情感、价值、思想上的认同。想得到青年学生的认同,前提就是要竭尽所“能”满足青年学生的不时之“需”。要畅通各种渠道,倾听青年学生心声,解决青年学生困难,为青年学生提供“直达”服务,成为青年学生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团组织。这种情感上的认同较之时空上的覆盖要更为牢固。

六是以稳定方位巩固交集。要不断提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前提是要固定方位,注重沉淀。创新只在于形式和手段,目标宗旨不随意改变,主流取向不随意改变,根基扎实才能增加质量磁场。要有时间积淀,坚守信念,坚持不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持续奋斗,才能获得青年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尊重。

从理想的状态来说,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交集自然是越大越好,但对于实际工作来说,高校共青团要与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实现交集最大化确实很困难。对于大部分的青年学生,共青团与他们的交集也许只是在一次社会实践、一次艺术表演、一次面对面交流、一次团支部会议中,但对于部分优秀青年学生而言,除了时空的交集外,也可能在一次思想共识中、一次组织认同中、一份坚定信念中。

以上是笔者对“交集理论”的设想和建构,是对于破解“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课题的思考。理论上说,团员青年是构成共青团的基本细胞,是天然内含于共青团组织的,但目前的情况是,团员意识正在不断弱化。本书将在这个语境下探讨问题,分上下篇分而述之。 9PPh2Pm4QZhBJydon5dbpu6hdxk60E+t/DeqR00rUUm8AKtZonr0N6VVpXhE8Z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