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科学管理与分工:高校团委面目模糊

1911年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从而使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并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一场企业管理的变革。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作为方法论,科学管理的理论已经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在指导高校管理方面,它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科学管理的这三个层次将越来越明显,却也出现了明显的弊端。

一、规范化:高校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模糊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高等学校建设的模式照搬苏联的管理体制,实行“条块分割”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造成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职能的分割和交叉,再加上高等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采用行政化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基本仿照政府部门建制,而缺乏部门设计的科学性和对服务青年学生主体的针对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是1992年以来中国的大规模院校调整风潮,以及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期盼后引发的重点院校的合并高潮。这样大规模的调整、合并风潮,使高等学校的数量从1991年的1075所增至2005年的1792所,更致使高等学校的发展只重视规模和体系的建立,而忽视内部管理体制和职能分工的完善 。此举的后果,便是高校职能部门在科学管理的分工协作方面太过粗放,进而使得部门分工合作没有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条块分割不甚合理。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分割到的“蛋糕”界限模糊,职责不清晰,与其他职能部门产生重复交叉。因团的性质、党与团的特殊政治关系和“党建带团建”的工作需要,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内部的上级领导部门为高校党委。在高校内部系统,与高校共青团处于平级单位的,有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行政部门,也有组织部、宣传部等党委部门和工会、校友总会等群众组织,还有各学院(系)的分党委等 。作为联系学生最紧密的部门之一,高校共青团工作和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青年学生,因此最容易跟其他同样以学生工作为主的部门产生工作上的交叉重复。比如,某高校共青团网站所载的工作职责之一是“收集、研判、反馈学生思想动态,建立稳定、畅通、灵活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维护校园安定稳定”,而同校的学工部门网站也有同样的工作职责,即“开展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及时为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可见这两个部门的主体工作之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的论述,但却没有对此项工作承担部门的专门论述,只简单提到“在工作体系上,明确在主管领导之下,设立一个独立的或合并的职能部门”。

有研究者援引自2010年初启动以整合机构、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进行管理机构改革试点的山东大学指出,“高校行政职能机构可以按照大部门模式进行精简,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可撤销学生处、学工部、团委、研工部、研究生管理处等学生管理服务部门,成立学生服务部,统筹负责学生工作。” 由此也可见这几个部门工作职能的雷同和模糊。此外,高校共青团分管的学生工作与各学院(系)党委分管的学生工作也存在这样的交叉状况,例如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就很难分清组织指导责任。而同样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也只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笼统定位为高等学校。可见,因为高校基层共青团有限的工作力量与业务拓展、范围泛化之间存在突出矛盾,而高校进行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的时候,并没有严格划清界限,在高校基层共青团职能定位不清晰与院系党政工作扩展的背景下,这必然造成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分工上的不明确性、重复性、交叉性,从而影响其工作的定位和目标。

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有“条”无“块”,与团系统的联系紧密,远甚于与学校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其他职能部门在服务青年学生方面配合协同有限,仿佛是“独立团”。在高校纵向的自上而下的团的指挥系统上,团组织自身的组织架构为: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学院(系)团委——年级团总支——班级团支部 。此外,高校共青团还负责管理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在“条”的分割方面是很清晰的。但在横向的部门关系上,高校共青团因为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下联系青年学生,与其他职能部门很少有业务上的接触,即使是与学生工作部(处)这样有交叉职能的部门的合作联系也不多。换言之,在“块”的工作分工方面,高校各职能部门因为存在着上文所说的职能分割不清晰的状况,甚至工作重复,乃至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竞争和资源争夺,致使高校共青团与其他部门很少合作,甚至产生隔阂

原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2013年在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说过一段话,很具体地指出了高校共青团的此种尴尬局面:“大力支持共青团依法按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一方面要摆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位置,不能以学生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替代共青团工作,挤占共青团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要摆正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部)的关系,共同围绕中心密切配合;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共青团的功能作用,确保高校团委机构独立、编制独立、预算独立、工作独立,不能把团的组织机构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 此段话或许能为处于泥淖中的高校共青团提供些许的指导和参考。

二、精细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点在何处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已被实践证明具有实效性的现代管理科学 。从根源上来说,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也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产物。

精细化是对“精细”的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是对精细化的理论化,所以“精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理念提出,首先是相对传统的粗放型工作状态而言的,其次是因为意识到粗放型工作状态的问题,以及新的转型历史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环境和时代诉求。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规律、青年学生特点和具体工作实践,正适应了精细化管理的趋势,但青年学生分散的爱好和需求、教学环节的挤压,使得高校共青团难以胜任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青年学生散点式的爱好和需求,高校共青团难以精细化地把握和服务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在逐步增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增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明显变多。此外,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交往活动范围扩大,尤其是个性需求和民主参与需求的增强等,都决定了当代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朝气蓬勃、更民主多元化的社团组织和交往活动。高校共青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考量青年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有关青年学生需求调查显示:青年学生的人脉需求占64.5%,就业需求占57.7%,适应需求占31.5%,安全需求占36.1%,知识需求占76.3%,尊重需求占81.2%,个性需求和民主参与需求分别为66.8%、55.6%。 根据精细化的工作要求,要将每个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看作一个点,那么由这些点组合而成的线和面就非常长、非常宽,无疑给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覆盖和影响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也为其工作开展带来更大、更广、更宽、更深的要求 。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站在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角度,逆向考虑工作影响力需要找到的点,才能做到“有效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青年学生的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组合而成的群体更是多样的、丰富的,这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具体性和多元性;而由此派生出的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素更是千头万绪、五花八门,再加上高校共青团常规性的工作和由上而下复杂多变的垂直性工作,高校共青团服务育人的出发点常常被弱化 。正如研究者所称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目标是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一个为社会培养一代新型建设者的宏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问题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相吻合的,即以人为本。” 但上述工作目标仍显得大而笼统,未论证出工作的具体要点,因而高校共青团难以精细化地把握和服务。

(二)教学环节的挤压和竞争,高校共青团工作重心不稳,无法顺利精细化

2010年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围绕着新一轮“去行政化”的改革,高校内部的格局和环境将发生不小的变化,以往高校管理体制压迫学术教研活动的高校生态将得到巨大改变。然而,高校“去行政化”,主要指的是大学内部管理的过度行政化、政府对高校过度的行政干预,而绝不是要取消行政管理 。任何组织和团体,都离不开有效的行政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会越来越强调学术教研、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性,慢慢淡化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那么,高校按科层分工形成的各管理部门也就容易围绕教学科研的核心展开竞争,甚至争夺教育资源,强化“存在感”。相反,与此核心无关的工作和部门将会遭到边缘化甚至淘汰,尤其是原本就未得到规范和精细分工的工作。高校中直接服务教学科研的管理部门,如教务处、科技处等,受改革的冲击不大,但学生处、团委、人事处、武装部、保卫处等可能将面临较大冲击。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内部基层团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对团组织内部事务起决策、管理、协调和统筹等作用。可事实上,高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却近似行政机关部门,对学校承担的职能多,对组织承担的职能少,更有甚者只是虚担其名,“边缘化”现象严重。同时,高校共青团还因其群众性组织的属性和联系青年学生的天然优势,经常需要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各种临时性任务,也容易使其精力分散而难将本职工作精细化。由此看来,高校主观或客观的工作环境和内部竞争形势,将对高校共青团产生巨大影响。

此时,高校共青团工作精细化的目标的提出,要求牢牢围绕团的宗旨,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全面彻底的体系优化,以解决体系构建同现实需要脱离的问题,并做好统筹协调与顶层设计,破解深层次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精细化”是顶住高校“去行政化”冲击的重要防线,也是工作提升的关键环节。

三、社会化:后勤改革带来的格局变化

近年来,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高等教育系统纷纷将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发展需求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提上议事日程,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对高校青年学生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探讨学生公寓服务与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体制模式,“学生公寓管理创新与思想文化建设交流研讨及展示展播活动”在哈尔滨举行,充分显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革。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学生服务的重要部门,其覆盖面和育人模式也受到了变革的影响

(一)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产生高校共青团覆盖难题

鉴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内部越来越多地围绕学生宿舍形成生活片区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业管理模式的进驻,以及学生街的兴建、生活设施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宿舍片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区”式自给自足、成熟封闭的特性也逐渐得到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学生以宿舍为纽带形成的生活群体和生活共同圈,逐渐成为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这凸显了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覆盖的单一性。通过开展团学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此来提高公寓文化的建设水平,并形成新时期组织建设新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采取的实际措施

(二)社会化经营服务理念与高校共青团育人理念产生冲突

2001年,全国高校校园“物业管理专业部”在深圳大学成立,同时提出物业管理三个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协同管理的管理理念、优质优价的经营理念 。校园后勤社会化,简单地说,就是让高校青年学生付费享受社会化的服务,如请物业工人打扫教室、生活公共区、食堂等。但这使得高校共青团倡导的常态化的、在校园内开展以清洁卫生为重要方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受到质疑:不交费我们怎么做都是应该的,但我们都交费了,为何还要去帮助物业工人清洁卫生?这增加了高校共青团引导和组织的难度。

四、国际化:高校团委如何应对大势所趋

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指教育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将带来不可思议的改变。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的核心地带,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国际化,值得我们期待 。而高校共青团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历史趋势,这是巨大的挑战。

(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在论文《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说,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化的内涵逐渐加深,各国经济、教育文化间的相互关联也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大学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全球化。”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在第二届中国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论坛上说,尽管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的步伐并未放缓,大学开放与交流的合作态势不可阻挡;对当下的每一位高等教育管理者来说,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球化,已经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由此可见,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教育研究者也说,“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规划纲要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全球沟通交流的方式,也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使得高校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海内外大学互相建立联络机构、办事机构成为新现象,高校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更是成为大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而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制定了相应的国际化战略:美国教育协会提出了得到哈佛、耶鲁等一流名校认同的巩固和强化美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存在(Global Engagement)”的理念,日本东京大学制定了以开展国际化战略为中心的通向2015年的“森林计划”(Forest2015)。此外,2010年北京大学推出了“世界课堂计划”(PKU iPodia),2012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首届东盟——中日韩大学校长会议上成立了东盟与中日韩大学联盟。而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s),短短几年已经形成了“慕课”“三驾马车”的发展格局:Coursera与edX、udacity。而单看Coursera,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所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 。这一没有围墙的“国际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而且也给高等教育和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二)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团委的巨大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在高校办学中被不断地强化,国际合作办学日益成为趋势,高校管理体制的格局也经受着考验。这其中,高校共青团因其职能所限,无法主导变革趋势,只能被动应付高校国际化办学策略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高校国际化办学必然产生大量的出国留学生、交换生,这些学生的组织覆盖成为问题。这些从国内高校出去的学生,很多是共青团员。他们到国外后,基本脱离了团的组织生活,变成共青团思想引导的盲区。“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走向深层次,高校共青团面临的背景及所依托的组织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共青团现有的组织运行机制受到挑战。”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岑建君司长在2014年中国留学论坛上说,中国已成为最大留学生生源国,2013年出国总人数达到41.39万 。据《2013年中国留学市场盘点和2014年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13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0多万人(其中硕士生比例约为62%、本科生约为29%),2014年将达到50万人。如此庞大数量的留学生,还有短期的交换生,他们出国期间的组织关系管理,尤其是团组织生活,都可能被搁置,除非在国外成立相关的团支部,那么这部分的组织引导和建设工作该如何开展?

第二,西方意识形态对出国留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岑建君司长介绍,截至2014年3月仍在国外留学人员共计161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但其中91%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据调查,对留学生影响最大的国外宗教文化盛行,有80%以上受访留学生表示或多或少会关注宗教活动,希望有更深的了解,33.3%的受访留学生表示偶尔会参加宗教活动。可见国外文化环境复杂多样,对青年学生是个挑战,而对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导更是挑战。

第三,教育进程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欧美国家教育都很发达,他们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无疑都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相反,教育现代化进程易受干扰。简言之,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将面临重重危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教授1998年6月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提出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人是全球化‘化人者’,多数人则是‘被化者’。” 即使是在美国,社会大众及舆论念念不忘的也是美国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担心具备全球意识就意味着放弃国家价值,而有悖于美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共青团应该担忧的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是否会借助新一轮的教育国际化优势,实施他们一贯的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和文化殖民政策?

(三)回校交流生的思想引导问题

现在有很多交流学生,因为有校际间的不同生活经历,容易产生比较,其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干扰,甚至有的会觉得“国外的月亮圆”。这类留学生如果在大学阶段回国,甚至与国内大学生活方式和环境也难融合,这对高校共青团委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交流生与留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在国外学习完成后还将回到原所在高校,这些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出现“辐射效应”,对周围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加强对这个群体学生的思想引导,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国外来华留学生的生活适应、思想引导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国际化背景下,各大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国外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校园文化生活参与问题和文化交流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北京语言大学,学生主体都是外国留学生,很长时间外国留学生都占到80%以上,这些学生来自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地区,因此对其进行引导和组织并非易事 。由此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在当前高校普遍将国际化作为新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在做好育人工作时,应该思考如何做好自身定位,如何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中保留自身的地位、守住自身的阵地而不被边缘化。

(五)青年学生出国的诉求无法满足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对国际交流的兴趣日益提高。在1978年到2013年间,我国出国总人数达到305万,而近五年出国总人数就达到166万,比改革开放前30年总数还多,而且预计未来五年内这一数字仍会增加。这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占了绝大部分。这么多的出国留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一项对交流生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教育方式与国内最大的不同”的问题时,80%的同学选择“外国讨论和自学的授课形式,能提高自身的技能”;而对于“您觉得出国留学与在国内学习能力的增长有差异吗”的问题,73.63%的交流生选择“有,在国外能更好地培养综合能力”。 加之青年学生对国外文化、习俗、风情的好奇甚至向往,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出国学习的愿望。其实在目前,青年学生的这种愿望从上大学甚至在高中就一直存在,甚至许多青年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外国名校梦”,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圆梦 。为此,许多青年学生把课余时间全部花在了与出国学习相关的事情上,比如学习英语、提升专业素养等。这些一直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或是一直做着申请国外大学尝试的青年学生,其心思可能早就不在校园里了,对校园发生的一切兴趣不浓,自然谈不上参加高校共青团的活动了。同时,面对青年学生的出国学习诉求,高校共青团也是爱莫能助。

高校改革不啻于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刻的改良运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对科学管理和分工的运作模式的指向也更加明确。在改革的声浪中,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交集”若隐若现,捉摸不定。唯有顺应趋势,明晰定位,才能在高校改革浪潮中成为中流砥柱,大放异彩。 qIh5QZ1Bvr/hmFaGviRvgDQ+rqkc/eb3pBQgaldb78s1taU7AbbSBd3KxdWQam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