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遵守公德,用文明装扮人生

情景再现

媒体中曾经报道:中秋节过后,三亚 3 公里海滩遍布 50 吨垃圾;国庆一日,天安门景区扫出近 8 吨垃圾;高速公路拥堵过程中,随手扔的垃圾满天飞;堵车时,似乎吃东西成了一种乐趣,冷不丁地就会从车窗飘出一只垃圾袋,或者一个矿泉水瓶、一个饼干盒等,红的、蓝的、白的……散落在原本干净的高速路面上,显得格外刺眼……

原因剖析

在节假日,游客乱扔垃圾的陋习集中现身。选择假日出游的公民,绝大多数是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或者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绝大多数在家里是好成员、在社区是好居民、在单位是好职工,为何到了公共场所却把乱扔垃圾的陋习暴露无遗呢?说到底,还是文明理念未内化为自觉行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能像遵守法律一样去遵守社会公德。比如说公共场合不吸烟、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废弃物等,都是公共道德约束的一部分。乱丢一个烧烤签、饮料瓶、饼干袋等,在一些游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折射出社会文明和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在旅游时,因为我们没有随时自觉地提醒自己,在别人有违反时也不愿意提醒别人,这样才使得景区垃圾满天。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例如,张口满嘴脏话、参观时大声喧哗、游览时随手在景点刻字……遵守社会公德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责,让孩子从小受到父母规范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师课堂

社会公德是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呢?

一、让学生认识社会公德教育的必要性,明确社会公德约束的范畴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层次。当前学生存在有损社会公德的规定:课桌上布满斑斑点点的“伤痕”,墙壁上粘着乌黑的鞋印、球印,公共书刊残缺不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走廊上时有乱扔的食品袋,公共物品经常被损坏,学生中欺骗、暴力行为、逃学和迷恋游戏网吧的案例时有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实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确强社会公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知道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文明礼貌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助人为乐就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公德的反映。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遵纪守法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社会公德具有行为规范和行为导向作用,它确定了学生的行为轨迹路线,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事,对符合规范的行为,学校和社会要予以表彰、奖励,否则予以谴责,甚至采取处理措施,从而保证规范的实施。

二、从学生的常规管理出发,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发展水平,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性、叛逆性,不能只靠说教,应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当学生升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班级的成员在学校生活学习,不能只知道在班级中索取什么,还应该对班级、学校有所付出,要对同学负有一定的使命、职责或任务,要承担对班级和同学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应当遵守的公共道德,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1.文明优雅。作为班级的成员,行为举止要大方得体,不怒目相向;与他人说话交谈要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不说污言秽语,做个文明优雅的人。

2.积极安静。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倾听他人的观点;做练习或者自习时要保持安静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3.和谐守纪。和同学相处时,使用礼貌用语,要谦让尊重,胸襟开阔,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斤斤计较、贪图小便宜;遵守校规校纪和班级规定,不随便迟到或者旷课,共同为班级发展努力。

4.卫生路队。自觉履行值日生职责,整理好个人的物品,保持个人周边的卫生,不随便乱扔杂物,保持校园清洁;自觉站好路队,行进时保持安静有序。

上述公德不仅要求在开学之初提出,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进行总结和深化教育,把这种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公德认识重组的需要。

三、引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利用社会公德进行评判

对于中学生而言,仅仅明确了社会公德约束的范畴,能够做到自觉地遵守只是表层次的,还需要他们能够感悟到不遵守社会公德会带来哪些危害。当遇到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时,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因此,实施案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里,这样的案例俯首皆是。比如教学楼前的水龙头坏了,水流哗哗地流着。小刘要过去看看怎么回事,小亮在一旁说:“快点打球去吧,我们又不会修理水龙头,管他干什么呢?”小刘说:“我看看水流能不能扭小一点。”小亮等不及他,抱着篮球跑向了操场。小刘废了好大的劲,最后用一根绳子将水龙头绑住,水流变得很细,他又报告了后勤处的老师。在这个案例中,两位同学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做出评判,相信同学们都知道爱护公共财物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又如:每天打扫过后的走廊上总有个别同学随口吐掉的口香糖。以这样的事例教育学生保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诸如此类的案例教育比单纯、枯燥的说教更具有知晓度和说服力。小到教室内发生的事情,大到国家旅游景点的垃圾事件,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晓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总是单纯地从个人或小群体利益出发,每一个公民的所作所为都要对学校、社会、国家负责。

四、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道德素质,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怀,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强化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比如,利用休息日组织学生到公园、旅游景点清理白色垃圾,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或幼儿园献爱心,培养他们敬老爱幼的情操;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熏陶学生热爱大自然;组织学生参加募捐活动,救济支援贫困或残疾儿童,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热心人。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化,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标准去行为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与自己的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愉快。这时,他在学校中稳定的公共道德品质就形成了。

父母课堂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社会公德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是烙在孩子身上的印记,因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那么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呢?

一、家长应该以向作则,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用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摒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有一次,在高铁列车上,一位奶奶和读三年级的孙女非常引人注意。在漫长的旅途中,小孙女吃得水果皮和食品袋都一丝不落的装在椅子背后的纸袋中。她在吃雪饼的时候,有一小块掉落在座位下面,她从书包里抽出纸巾俯下身子,将那块可以忽略的雪饼渣卷包在纸巾里。她的行为让人肃然起敬,可以断定她的父母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把她教育得非常出色。相比之下,在很多成年人的座位下面,橘子皮、瓜子皮、食品袋是那么碍眼,让人无语!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做不好怎么要求孩子做好呢?良好的家教是孩子安身立命之本,是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张人生通行证。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家长树立正确的育才观,德才兼备很重要

现在,很多家庭由于种种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异常重视、格外偏爱与执着,以至于把学习成绩的提高视为孩子要完成的“第一使命”,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帅和将的关系,无“帅”监管,“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时代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和崇尚社会公德的精神,这是孩子今后步入社会,立足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会出危险品”,如果父母不从小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再天才的儿童长大后也无法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因此,要求家长要从言行举止到物质供应、精神满足上都要以品德教育为中心。例如,在给孩子买书时,除了买些思维发展及语言方面的书,还应买些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书,如《我的好朋友》《这样做对吗?》等书籍,与他一起交流、分享,让其从小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

三、父母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于社会公德来说,口头上的“教”是很少能起作用的,有效的做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加以行为感染和精神感化,孩子的社会公德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设宽松友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孩子为友,让孩子在平等、尊重、关爱的环境中学习良好的社会公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可缺少“请、谢谢、对不起、可以吗”等礼貌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求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经常说“请你帮我拿张纸;请你帮我捶捶背”等,之后对孩子说声谢谢。久而久之,只要是父母帮孩子做事,他也会说声谢谢。其次,要为孩子创设俭朴的物质环境,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的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样的孩子是自私的,更不用说有什么社会公德而言了。父母可以经常利用假日带他到上班的地方,知道父母去上班赚钱很辛苦。尽量不要给孩子买品牌衣服,也不要在他面前夸耀谁的衣服漂亮,避免其产生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第三,要教会孩子认知社会环境,培养孩子的“善心”。在街上经常会碰到一些乞讨的人,父母要耐心地为孩子分析这些人乞讨的原因,哪一些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哪些是不务正业,坑人骗财的。让孩子懂得做人就要脚踏实地地活着,懂得去同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四、父母要将社会公德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孩子在天天地长大,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面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父母必须明确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与引导,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要从小做起,从平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社会中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工作。如:交通警察在烈日下、狂风暴雨中指挥交通,清洁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上街打扫卫生,公交车司机早出晚归地服务乘客等;可以收集一些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图片,让他体会“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辛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教育他懂得珍惜他人的成果,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懂得遵纪守法,懂得何为遵守社会公德。

实践课堂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社会公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社会公德,面对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或事能够进行评判,监督家人和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1)提前录制学生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视频;(2)四副幻灯片;

2.学生准备:(1)遵守社会公德涵盖哪些具体方面?(2)小品《文明带来效益》;

3.家长准备:横格纸一张。(和孩子共同写下遵守社会公德约定使用。)

三、活动过程

在歌曲《爱的奉献》中家长、教师和学生进入会场……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春节前夕,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增加了人性化的服务项目:考虑到天冷扶手凉,司乘人员将大绒的护套缝在扶手上;为了让冰冷的座椅变得暖和,公交公司决定在所有公交线路车上增设海绵坐垫,并在 3 路车上试行。出人意料的是,不到两周,公交公司在 3 路车上添置的 480 个“爱心坐垫”竟然全部被乘客下车时带走。

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第三分公司营运科科长樊毅平无奈地说:“这些坐垫是我们分公司所有职工向乘客献上的一片爱心,目的就是让乘客乘车时能够感到温暖、舒适,刚十几天就丢得干干净净。更气人的是,现在有人居然拎着我们的坐垫上车,下车时又拿走。坐垫丢失损失了 3000 元事小,更严重的是挫伤了公交职工的心。”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事情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正如大家所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爱心,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

2.观看视频,反省自身

[镜头一]放学路上,同学们大声喧哗,说脏话,互相疯打闹……

[镜头二]冬天的上学路上,北风呼啸,吓着雪花。一位初一女生的自行车链条掉,她在雪地里笨拙地怎么也安装不上去。从她身边走过的同学视若无人,过了好大一会儿,一位高年级的同学跳下自行车,走向前帮助她……

[镜头三]为了便于人们锻炼,政府部门在公园里安装了公共锻炼器材,安置了供人们休息的排椅、石凳、石桌。几天后石桌面不翼而飞,器材设施刻画严重,有的器材被严重损坏……

[镜头四]休息日的广场上,挤满了大人小孩,热闹非凡,环卫工人在不停地收拾着人们扔弃的水果皮、食品袋、矿泉水瓶子……

[镜头五]“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上,正是上班的高峰时期,骑电动车的人们却是畅通无阻,有的跟随机动车行进,有的跟随行人走;少数行人们未在斑马线上行走……

每组镜头中体现了人们怎样的社会公德素质?(让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交流。)然后投放: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提问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呢?让学生交流。

大家是否知道,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则影响自身形象,大则影响国家声誉。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得不到保障。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3.七嘴八舌话公德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面包便发酵起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1)遵守社会公德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幻灯片《四幅图》,结合图请你谈谈看法。

①大街上的电话亭属于什么?(公用设施。)公用电话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电话是人们进行交往、联络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联系业务……)如果公用电话被破坏了,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②过马路、铁路有哪些规定?(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闯红灯,不在铁路边玩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好处?反之,会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

③为什么要种植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大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

④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行为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哪些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投放: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的需要,是大家的需要,是符合每个人利益的。

(2)遵守社会公德对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

小品《文明带来效益》现场演出:前不久,小明爸爸的公司与德国老板洽谈业务。外国老板看到我国环境优美,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欣然同意投资合作。

看了小品,你怎样理解“社会公德状况是国家文明的窗口”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旅游,往往通过我国人民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环境乱糟糟,大家都不注意公共安全,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外国人来观光、旅游、投资时会有什么想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外国人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

结论投放: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影响到经济建设。

4.观看实例,发表观点

(1)片断之一:两歹徒持刀上门抢劫,正巧被路过的方刚看见。方刚与歹徒殊死搏斗,不幸身中数刀,鲜血直流,但他仍死死抱住歹徒,群众闻声赶来。

提问:方刚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2)片断之二:有人捕杀来公园暂时栖息的白天鹅,立即受到周围群众的制止和谴责。

提问:捕杀白天鹅属什么行为?(伤害珍稀动物。)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想法?你会怎样对待捕杀者?

(3)片断之三:有人擅自剪去电缆卖钱,有人故意破坏窖井上面的铁盖。

请你结合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例,说说自己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这些公共财产被破坏了,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也给生活带来不便,更有甚者,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这不仅是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而且是违法犯罪行为。

结论投放:从以上正反事例中,我们认识到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才能安定团结,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障。

5.遵守公德,从我做起

作为新时代的你们,将怎样遵守社会公德?让家长和学生在事先准备的横格纸上写下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秩序”“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理解与具体做法,送给父母看,家长在上面写下意见与评语,然后张贴在自己家中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觉遵守。

活动延伸

1.利用休息日到你家附近的公园仔细观察并记录公共设施的损害情况,并将你的记录报告给公园管理负责处。

2.在日常生活中,监督你的家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Tsy0VsdwOIbC8r+feho3/RmCB1XRjZ0V59Kc05tvM2kqJqnfKJjEsMLqkoh8dF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