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輿服第一上

大駕指南車 [一] ,起於黃帝 【1】[二] 。帝 【2】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三] ,蚩尤作大霧,士皆迷四方 【3】 ,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 【4】 。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5】[四] ,故後常建焉 【6】

【校】

【1】顧本、馬本、四庫本、《玉海》卷七八引無“於”字。

【2】張校:“無‘帝’字。”顧本、馬本、四庫本、《玉海》引同張校。今案:當有“帝”字。

【3】張校:“‘霧’下有‘兵’字,無‘四方’二字。”四庫本、《玉海》引同張校。顧校:“《中華古今注》作‘皆迷四方’。《通典》六十四、《通考》十四、《通志·器服略二》并引作‘將士皆迷四方’。”○今案:“四方”二字疑涉下“以示四方”而衍。

【4】顧校:“《通典》、《通考》、《通志》并引無‘四’字。”○馬本“作”上有“乃”字。

【5】顧校:“俗本‘位’誤作‘立’,吳本、王本不誤。”今案:“立”為古“位”字。《周禮·春官·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鄭玄注:“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為‘公即立’。”○馬本無“帝”字。○《玉海》引無“而即帝位”。

【6】馬本“後”下有“漢”字,“常”作“恒”,無“焉”字。○《玉海》引“故後”作“後代”。○今案:《御覽》卷一五、《天中記》卷二、《山堂肆考》卷五引《志林》與此條文字略同,茲附於此備參。其曰:

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黄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箋】

[一]大駕:古代帝王所乘之車。《西京雜記》卷四:“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太僕執轡,大將軍陪乘,名為大駕。”

[二]黃帝:古帝名,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黃,故曰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裴駰《集解》:“號有熊。”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三]《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徴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蚩尤:傳說中之人物,通常以為古代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與黃帝戰於涿鹿,失敗被殺。然蚩尤本傳說中人物,因而載籍中對其記載形式多樣,似各有理,略列於此,以廣異聞。或以為炎帝臣(見《逸周書·嘗麥》,《御覽》卷二七〇引《世本》宋衷注、《莊子·盜蹠》陸德明《釋文》),或以為黃帝臣(見《管子·五行》、《越絕書·計倪內經》),或以為古之庶人(見《周禮·春官·肆師》賈公彥疏引《五經音義》、《御覽》卷二七〇引《大戴(禮)記》),或以為九黎之君(見《書·呂刑》陸德明《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策》高誘注),或以為古天子(見《山海經·大荒北經》、《史記·高祖本紀》裴駰《集解》引《漢書》應劭注)。○涿漉:通作“涿鹿”,古地名,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南。《史記·五帝本紀》裴駰《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張晏曰:‘涿鹿在上谷。’”司馬貞《索隱》:“或作‘濁鹿’,古今字異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縣,然則服虔云‘在涿郡’者,誤也。”

[四]《史記·五帝本紀》裴駰《集解》引《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夀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黄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别葬之。”司馬貞《索隱》:“案:皇甫謐云‘黄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斬蚩尤於中冀,因名其地曰‘絶轡之野’。”

大駕指南車 【1】 ,舊說周公所作也 [一] 。周公治致太平 [二] ,越裳氏重譯來獻 【2】 白雉一,黑雉一 【3】 ,象牙一 [三] 。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文錦二疋,軿車五乘,皆爲司南之製 [四] 。越裳氏載之以南 【4】 ,緣扶南、林邑海際 [五] ,朞年而至其國 【5】 。使大夫■將送至國而旋 【6】 。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朞年而還至 【7】 。始製車,轄轊皆以鐵 [六] 。及還至,鐵亦銷盡 【8】 。以屬巾車氏收而載之 【9】[七] ,常爲先導,示服遠人而正四方也 【10】 。車灋具在《尚方故事》 【11】 。漢末喪亂,其灋中絕,馬先生紹而作焉 【12】[八] 。今指南車是其遺灋也 【13】 。(馬鈞 [九] ,曹魏時人 【14】

【校】

【1】張校:“無‘大駕指南車’五字。”顧本同張校。○今案:上已有此五字,此不當重出。張校、顧校是。

【2】張校:“‘獻’作‘貢’。”顧本、四庫本、《玉海》卷七八引同張校。○今案:“獻”、“貢”二字義同。《書·旅獒》:“西旅獻獒。”孔傳:“西戎遠國貢大犬。”正以“貢”釋“獻”。

【3】張校:“‘一’作‘二’。”顧本、馬本、四庫本、《玉海》引同張校。

【4】張校:“《文房》、《漢魏》‘越’上有‘使’字。”顧本、馬本、四庫本、《玉海》引同張校。

【5】四庫本“朞”作“期”,下同。今案:“朞”同“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期,又作朞,同。《廣韻》以期為期會,朞為周年,此後人強生分別耳。”○《玉海》引無“而”字。

【6】張校:“黑丁作‘宴’。‘旋’作‘還’。”顧本、四庫本同張校。○馬本黑丁同張校,“旋”作“還至”。○《玉海》引作“使大夫送至而還”。○今案:“旋”、“還”義同。《廣雅·釋詁四》:“旋,還也。”

【7】馬本無“亦乘司南”至“還至”二句。○《玉海》引無“而”、“至”。

【8】張校:“無‘及’字。”顧本、馬本、四庫本同張校。○《玉海》引無“及”、“至”、“鐵”。

【9】《玉海》引“收而載之”作“藏之”。

【10】張校:“無‘也’字。”顧本、四庫本、《玉海》引同張校。

【11】馬本無“具”字。○《玉海》引無下數句及括號中注文。

【12】馬本“紹”上有“鈞”字。

【13】張校:“‘是其’作‘馬先生之’。”顧本、馬本、四庫本同張校。顧校:“‘法’,吳本並作‘灋’,同。”

【14】括號中文字為原注。○張校:“《逸史》‘鈞’作‘釣’。”今案:“釣”為“鈞”之形誤字。○馬本無括號中注文。○今案:《海錄碎事》卷五引此條極簡略,其云:“越裳來貢,忘其歸途,周公與指南車,及到,車轄鐡皆盡。”

【箋】

[一]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周成王叔父。事詳《史記·魯周公世家》。《宋書·禮志五》:“指南車,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遠使,地域平漫,迷於東西,造立此車,使常知南北。”

[二]《禮記·王制》鄭玄注:“周公攝政,致太平。”

[三]越裳:古南海國名。《後漢書·南蠻傳》:“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重譯:輾轉翻譯。《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顏師古注:“譯謂傳言也。道路絶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後乃通。”

[四]錫:通“賜”。《爾雅·釋詁上》:“錫,賜也。”《公羊傳》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錫者何?賜也。”○文錦:文彩斑爛之織錦。《漢書·貨殖傳序》:“富者土木被文錦,犬馬餘肉粟。”○疋:同“匹”。《廣韻·質韻》:“匹,俗作疋。”《字彙補·疋部》:“匹、疋二字自漢已通用矣。”○軿車:有帷幕之車。《後漢書·輿服志上》:“長公主赤罽軿車。大貴人、貴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畫軿車。”《宋書·禮志五》:“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其法駕則紫罽軿車。按《字林》,軿車有衣蔽,無後轅。”

[五]扶南:古地名,未詳。○林邑:南海古國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晉書·四夷傳·林邑國》:“林邑國本漢時象林縣,則馬援鑄柱之處也,去南海三千里。”

[六]轄:車軸兩頭的金屬鍵,用以擋住車輪,不使脫落。《說文·車部》:“轄,鍵也。”○轊:套在車軸末端的金屬筒狀物。《方言》卷九:“車轊,齊謂之 。”郭璞注:“車軸頭也。”《史記·田單列傳》:“以轊折車敗,爲燕所虜。”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轊,車軸頭也。”

[七]巾車氏:古代職官名,掌管車馬。《周禮·春官·序官》:“巾車,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鄭玄注:“巾車,車官之長。”又《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

[八]《宋書·禮志五》:“指南車,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遠使。……漢末喪亂,其器不存。……明帝青龍中,令博士馬鈞更造之而車成。”

[九]馬鈞:曹魏時巧匠。史無傳。《御覽》卷八二四引《魏略》曰:“馬鈞居京都,城内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飜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於常。”可為其技藝精巧之旁證。

大章車,所以識道里也 【1】 ,起於西京,亦曰記里車 【2】[一] 。車上爲二層,皆有木人[執槌],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3】[二] 。《尚方故事》有作車灋。

【校】

【1】《玉海》卷七九、《山堂肆考》卷三七引“識”作“記”。○《玉海》引無“也”字。

【2】《書鈔》卷一四〇引作“亦曰司馬車”,異於諸本。○《海錄碎事》卷五引“里”下有“鼓”字。

【3】“執槌”二字,原闕。顧校:“各本‘木人’下脫‘執槌’二字。‘上一層’、‘下一層’并脫‘一’字,茲據《通典》六十四、《通考》十四、《通志·器服略二》引補。《中華古今注》作‘上層擊鍾’。”今案:顧校是,故據增“執槌”二字。○馬本“人”下有“焉”字。○今案:《廣博物志》卷三〇引此條文字頗有差異,茲錄於此備參。其云:“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晉安帝時劉裕滅秦得之,有木人執槌向皷,行一里,打一槌。”《格致鏡原》卷二九引略同《廣博物志》,惟無“有木人”至“打一槌”三句。又案:此條文字亦載《事實類苑》卷六〇所引《西京記》中,其文如下:“記里鼓者,車上有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則下層擊鼓,行十里,則上層擊鐘,其機法皆妙絶焉。”

【箋】

[一]《宋史·輿服志一》:“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赤質,四面畫花鳥,重臺,勾闌,鏤拱。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巵林》卷五引《四朝志》曰:“吳徳仁《記里皷車制》:車獨轅雙輪,箱上為兩重,刻木人手執木槌。輪一周,行地三步,其中平輪轉一周。車行一里,下一層木人擊皷,上平輪轉一周。車行十里,上一層木人擊鐲。凡用大小輪八,合三百八十五齒,遞相鉤鎖,犬牙相制,周而復始。”○道里:道路里程。○起於西京:《事物紀原》卷二:“《黄帝内傳》曰:‘玄女為帝製司南車當其前,記里車居其右。’則是其制始自黄帝造之,非兩漢所作也。”

[二]《晉書·輿服志》:“記里鼓車,駕四馬,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而打一槌。”○鐲:古代軍中樂器,如鐘狀之鈴。《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鐲節鼓。”鄭玄注:“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爲鼓節。”《初學記》卷一六引智匠《古今樂錄》:“凡金爲樂器有六,皆鐘之類也,曰鐘、曰鎛、曰錞、曰鐲、曰鐃、曰鐸。”

辟惡車,秦制也 [一] 。桃弓、葦矢,所以祓除不祥 [二] 。[太卜令一人在車前執弓箭] 【1】[三]

【校】

【1】顧校:“《通典》六十四、《通考》十四、《通志·器服略二》并引作‘所以禳祓不祥也,太僕令一人在車前執弓箭’,今本似有脫文。《中華古今注》作‘禳除’,《通志》‘太僕令’引作‘太卜令’。案:《御覽》七百七十五引《鹵簿令》云:‘辟惡車,太卜令一人在車執弩箭。’”今案:顧校是,今本無此句,殆傳抄之際誤脫去耳,《編珠》卷四、《唐六典》卷一六、《格致鏡原》卷二九引“祥”下亦有“太卜令一人在車前執弓箭”句可證。茲據諸書增補。○《類說》卷三六此條引作:“秦製:辟惡車,懸之於門。桃弓葦箭,以禳不祥。”○《事物紀原》卷二引“祥”下有“所謂辟惡也”句。○今案:此條亦載《海錄碎事》卷五“辟惡車”條、《群書考索》卷四〇,“祓除”並作“禳祓”。雖二書未明出處,當亦自《古今注》中鈔出。○又案:孫逢吉《職官分紀》卷一九“辟惡車”條曰:“崔豹《古今注》云:(辟惡車)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禳祓不祥。太卜令一人在車執弓箭,平巾幘緋,兩襠大口袴。國朝乾德元年改名崇德車。赤質,周施花板,四角刻辟惡獸,中載黄旗,亦綉此獸,太卜令一人在車執旗,駕四馬,駕士十八人,服綉辟邪。”其“平巾幘緋,兩襠大口袴”當是對太卜令服飾之說明,亦當為《古今注》佚文(《淵鑒類函》卷一六三“辟惡車”條云:“崔豹《古今注》:‘(辟惡車,)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禳祓不祥。太卜令一人在車執弓箭。平巾櫛緋,兩襠大口袴。’”所引亦有“平巾櫛緋,兩襠大口袴”句。茲其證)。考《玉海》卷七九有“崇德車,本秦辟惡車”語,云出《古今注》,據《職官分紀》“國朝乾德元年改名崇德車”云云,則《玉海》所謂《古今注》殆《續古今注》也。如此,則《職官分紀》“國朝”以後文字,孫逢吉乃引自《續古今注》也。又《山堂肆考》卷三七“崇德車”條引《宋會要》曰:“崇德車,本秦辟惡車也,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却不祥。乾德元年改今名,中載黄旗,太卜令在車執旗。”則《宋會要》此處文字亦鈔撮《古今注》與《續古今注》而成。

【箋】

[一]辟惡車:《庾子山集·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秦皇辟惡不足道。”倪璠注:“崔豹《古今注》曰:‘辟惡車,秦制也。’按:辟惡,香名,當是香車也。”

[二]《左傳》昭公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杜預注:“桃弓棘箭,所以禳除凶邪,將御至尊。”今案:《古今注》本句即本於《左傳》而略變其文。○祓:古代為除災去邪而舉行的祭禮。《左傳》僖公六年:“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杜預注:“祓,除凶之禮。”《管子·小匡》:“鮑叔祓而浴之三。”尹知章注:“祓,謂除其凶邪之氣。”

[三]太卜令:職官名,秦漢時置,太常屬官。《後漢書·百官志二》“太常”下本注:“有太卜令,六百石,後省并太史。”

豹尾車 [一] ,周制也,所以象君子豹變 【1】[二] ,尾言謙也 【2】 。古軍正建之 [三] ,今唯乘輿得建之 【3】[四]

【校】

【1】《類說》卷三六引作“周公作豹尾車,象大夫有豹變之志”。

【2】尾言謙也:《錦繡萬花谷·前集》卷八引作“必以尾,示其謙也”。末句下尚有“出則豹尾車最在後”,未識為《古今注》佚文否?《通典》卷六四、《文獻通考》卷一一七引作“又以尾者,言謙也”。《玉海》卷七九引作“以尾言者,謙也”。○《爾雅翼》卷一九亦載此條文字,惟不標出處,其“尾言謙也”同《玉海》所引,則知亦出《古今注》矣。

【3】張校:“‘之’作‘焉’。”顧本同張校。

【箋】

[一]豹尾車:用豹尾裝飾的車子。帝王屬車之一。《後漢書·輿服志上》:“古者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車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半之。屬車皆皁蓋赤裏,朱轓,戈矛弩箙,尚書、御史所載。最後一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編珠》卷四引《漢官儀》曰:“豹尾車,右武衞隊正一人在車執弓箭。”《通典》卷一〇七“次豹尾車”注:“駕二馬,駕士十二人。”

[二]君子豹變:語出《易·革》:“上六,君子豹變。”孔颖达疏:“上六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雖不能同九五革命創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

[三]《爾雅翼》卷一九“豹”條:“《淮南》曰:軍正執豹皮以正其衆。”○軍正:軍中執法官。《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三年:“遐爲軍正將軍,帥步騎二萬拒之。”胡三省注:“古有軍正。《黃帝法》曰,正無屬將軍,將軍有罪以聞。蓋軍中執法者也。張氏遂以爲將軍之號。”

[四]乘輿: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後則用作皇帝的代稱。蔡邕《獨斷》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託之於乘輿。乘猶載也,輿猶車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則當乘車輿以行天下。或謂之車駕。”

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 [一]【1】 。三代通相用之斷斬 【2】[二] 。黃鉞,乘輿建之,以純金爲飾 【3】 ;玄鉞,諸侯王公得建之 【4】 。武王以黃鉞斬紂頭 【5】[三] ,故王者以爲戒;太公以玄鉞斬妲已 [四] ,故婦人以爲戒。漢制,諸公亦建玄鉞 [五] ,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斷斬 【6】 ,故爲公之飾焉 【7】 。大將軍岀征特加黃鉞者 【8】[六] ,以銅爲之,以黃金塗刃及柄 【9】 ,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 【10】[七] ,諸侯王公建之 【11】

【校】

【1】《說略》卷一七引“金斧”作“銅斧”。

【2】張校:“無‘相’字。‘之’下有‘以’字。”顧本同張校。○《唐六典》卷一七、《職官分紀》卷一九引“之”作“以”,餘同張校。

【3】此三句,張校:“作‘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顧本、四庫本、《蘇氏演義》卷下同張校。惟“今”字,顧本誤作“令”。○馬本、《唐六典》、《御覽》卷六八〇、《職官分紀》引作“今以黃鉞為乘輿之飾”。《事物紀原》卷二引略同馬本、《御覽》卷六八〇,惟“今”誤“金”,無“鉞”字。

【4】張校:“無‘侯’字。”顧本、馬本、四庫本、《御覽》卷六八〇引同張校。顧校:“《編珠》二引作‘諸公主’。”《御覽》卷三四一引同《編珠》。○《蘇氏演義》“王”在“公”下,餘同張校。

【5】張校:“無‘頭’字。”顧本、馬本、四庫本、《編珠》,《唐六典》、《御覽》卷三四一、《職官分紀》、《事物紀原》、《說略》引同張校。顧校:“《御覽》六百八十引作‘斷紂頭’。”

【6】馬本“斷斬”作“斬斷”。○《御覽》卷六八〇引無“秉之”二字。

【7】張校:“‘公’上有‘諸’字。”馬本、四庫本、《蘇氏演義》、《御覽》卷六八〇引同張校。○《御覽》卷六八〇引無“焉”字。

【8】馬本、《御覽》卷六八〇引無“軍”字。○《說略》引無“大”字,“加”作“授”。

【9】以黃金:張校:“無‘以’字。”《御覽》卷六八〇引同張校。

【10】張校:“‘節’下有‘將也’二字。”顧本、四庫本、《蘇氏演義》同張校。

【11】張校:“無‘諸侯王公建之’六字。”顧本、馬本、四庫本、《蘇氏演義》同張校。○今案:此六字與前“諸侯王公得建之”義複,當刪。

【箋】

[一]黃鉞: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天子儀仗用之,亦用以征伐。《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孔穎達疏:“《廣雅》云:‘鉞,斧也。’斧稱黄鉞,故知以黄金飾斧也。”○玄鉞:古代鐵制斧形兵器。《史記·周本記》:“斬以玄鉞。”裴駰《集解》引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

[二]三代:指夏、商、周。《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邢昺疏:“三代,夏、殷、周也。”○斷斬:斬殺。《史記·封禪書》:“乃斷斬非鬼神者。”司馬貞《索隱》:“謂有非毁鬼神之人,乃斷理而誅斬之。”

[三]《史記·周本紀》:“(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黄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

[四]《史記·周本紀》:“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裴駰《集解》:“《司馬法》曰:‘夏執玄鉞。’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據此,則斬妲己者,武王也,非太公。崔氏殆誤記之。○妲己:商紂寵妃,有蘇氏女,姓己字妲。《國語·晉語一》:“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韋昭注:“殷辛,湯三十世帝乙之子殷紂也。有蘇,己姓之國。妲己,其女也。”《史記·殷本紀》:“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裴駰《集解》引皇甫謐曰:“有蘇氏美女。”司馬貞《索隱》:“《國語》: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

[五]諸公:眾公卿。《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

[六]大將軍:古代武官名。始於戰國,漢代沿置,爲將軍最高稱號,多由貴戚擔任,統兵征戰並掌握政權,職位極高。三國至南北朝,戰事頻繁,當朝大臣多兼大將軍官號。《宋書·百官志上》曰:“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於此也。楚懷王遣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後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後還復舊。”晉武帝時,大將軍又位列“八公”之一。《宋書·百官志上》曰:“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

[七]持节:官名。魏晉以後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多種,其權大小有別,皆為刺史總軍戎者。《宋書·百官志上》曰:“前漢遣使,始有持節。……晉世則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晉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居之。宋氏人臣則無也。江夏王(劉)義恭假黃鉞。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鍠,秦改鐵鉞作鍠,秦制也 【1】[一] 。今乘輿、諸侯、王公、妃主通建焉 【2】

【校】

【1】張校:“‘秦’作‘始皇’。‘也’下有‘一本云锽秦制也’七字。”顧本、四庫本同張校。顧校:“原注:‘一本云:锽,秦制也。’一本云云,各本皆羼入正文,茲訂正。”○《蘇氏演義》卷下無“秦改鐵鉞作鍠”。

【2】張校:“無‘侯’字。‘焉’作‘之也’。”○顧本“王”下無“公”字,餘同張校。○四庫本“王”在“公”下,餘同張校。○《蘇氏演義》“王”亦在“公”下,亦無“侯”字。

【箋】

[一]鍠:兵器名。古代用於儀仗。其形狀,依本文所述則似鉞。亦有以為如劍而三刃者。《正字通·金部》引《開元儀禮》:“鍠形如劍而三刃,連柄共長三尺五寸,以虎豹皮爲袋。今乘輿之前刻木爲斧,謂之儀鍠。”《格致鏡原》卷三一引《宋會要》曰:“鍠,鉞屬也,秦漢有之,唐用為儀仗。”

【1】 ,所以指麾 【2】 。武王執白旄以麾是也 【3】[一] 。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 【4】[二]

【校】

【1】馬本“麾”下有“者”字。

【2】馬本“指麾”下有“也”字。○《玉海》卷八三引“所以指麾”在最末。

【3】張校:“‘王’下有‘右’字。”顧本同張校。○《李太白集分類補注·送梁公昌從信安北征》楊齊賢注引“執”作“秉”。○《演繁露》卷八、《玉海》卷八〇、《日聞錄》引無此句。

【4】《玉海》卷八三引無三“以”字。○《事物紀原》卷三引“公”作“王”。○馬本“纁”下有“也”字。

【箋】

[一]麾:旗幟。《說文·扌部》:“麾,旌旗,所以指麾也。”通作“撝”。《易·謙》:“六四:无不利,撝謙。”王弼注:“謂指撝皆謙也。”○白旄: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旄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書·牧誓》:“王(引案:謂周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陸德明《釋文》:“馬云:‘白旄,旄牛尾。’”今案:《古今注》此句即本《書·牧誓》。

[二]《日聞錄》:“是則自人主以至二千石皆可建以麾也。”○纁:淺赤色。《爾雅·釋器》:“三染謂之纁。”郭璞注:“纁,絳也。”《書·禹貢》:“厥篚玄纁璣組。”孔穎達疏:“《釋器》云:‘三染謂之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已成為絳。’纁、絳,一名也。”

五輅衡上金爵者,朱[鳥]也 【1】[一] 。口銜鈴,鈴謂鑾 【2】 ,所謂和鑾也 【3】 。《禮記》云“行前朱鳥” 【4】[二] ,鸞也 【5】 。前有鸞鳥 【6】 ,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 【7】[三] 。或爲鑾 【8】 ,或爲鸞 【9】 ,事一而義異也。

【校】

【1】顧校:“《廣均》、《均會》并引作‘五輅衡上金雀,朱鳥也’。”○今案:顧校中《廣均》、《均會》,即《廣韻》、《韻會》。古“韻”字作“均”。《文選·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恒,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又案:“金爵”、“朱雀”似並當從《廣韻》、《韻會》所引,《蘇氏演義》卷下、《爾雅翼》卷一三、《山堂肆考》卷三七引亦作“金雀”、“朱鳥”可證。“爵”即“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爵,叚借為雀。”又必得為“朱鳥”者,以上既言“金爵”,下不得復言“朱雀”也,且下引《禮記》文亦作“朱鳥”可為證。故據改。

【2】《爾雅翼》引“謂”下有“之”字。○馮校本“鑾”下有“也”字。

【3】馮校本、《爾雅翼》引無“所謂和鑾也”五字。

【4】馮校本、《蘇氏演義》、《爾雅翼》引“禮記”作“禮”,“鳥”作“雀”。○馮校本、《爾雅翼》引“行”作“衡”。今案:據上“五輅衡上金爵”,則此處亦應是“衡”字。然今本《禮記》亦作“行”者,殆本作“衡”,後世傳抄改音同之“行”(衡、行俱平聲庚韻匣紐)耳。姑存疑。

【5】鸞也:馮校本、《蘇氏演義》作“或謂朱鳥者,鸞鳥也”。《爾雅翼》引作“或謂朱雀者,鸞鳥”。

【6】《爾雅翼》引“前”上有“以”字。

【7】《蘇氏演義》“鑾鈴”作“鸞鈴”。○《爾雅翼》引“銜”作“有”,“鑾鈴”作“鑾”。

【8】張校:“‘或’上有‘今’字。”顧本、《蘇氏演義》同張校。○《爾雅翼》引無“或爲鑾”。○此三字,馮校本作“今謂鑾”。

【9】馮校本、《蘇氏演義》、《爾雅翼》引俱無“或爲鸞”。

【箋】

[一]五輅:亦作“五路”。謂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種車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釣,樊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纓七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金爵:本謂屋上所飾銅鳳。《文選·班固〈西都賦〉》:“上觚棱而棲金爵。”李善注引《三輔故事》:“建章宮闕上有銅鳳皇,然金爵則銅鳳也。”引申則可泛稱裝飾用之銅鳳凰。○朱鳥:即鳳鳥。《後漢書·張衡傳》:“纚朱鳥以承旗。”李賢注:“朱鳥,鳳也。”

[二]引見《禮記·曲禮上》。孔穎達疏:“軍前宜捷,故用鳥。”衛湜《集說》引藍田呂氏曰:“朱鳥在前,前,南方也。”

[三]《爾雅翼》卷一三:“鳥之鸞主形,鈴之鑾主聲。鈴之為鑾,亦以象鸞鳥之聲為名耳。”

車輻,棒也。漢朝執金吾 [一] ,金吾 【1】 亦棒也。以銅爲之,黄金塗两末 【2】 ,謂爲金吾 【3】 。御史大夫、司隸校尉亦得執焉 [二] 。御史、校尉、郡守、都尉、縣長之類 【4】[三] ,皆以木爲吾焉 【5】 。用以夾車,故謂之車輻 【6】 。一曰形似輻,故謂之車輻也 【7】

【校】

【1】《類說》卷三六、《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六引無“金吾”。

【2】《類說》、《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引無“金”字。○馬本“末”作“足”。馮校本、《項氏家說》卷七、《演繁露》卷一四、《事物紀原》卷三並引“末”作“頭”。

【3】馬本“謂為”作“故謂之”。○馮校本、《類說》、《古今事文類聚·别集》、《事物紀原》引“為”作“之”。

【4】四庫本“郡守”作“郡中”,誤。○《類說》、《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引無“御史”、“校尉”、“都尉”。○類:馮校本、《類說》、《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引作“例”,《事物紀原》引作“屬”。

【5】馮校本無“以”字。《類說》、《事物紀原》引作“皆木為之”。《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引作“皆以木為金吾”。

【6】馮校本“輻”下有“也”字。

【7】謂之:馮校本作“云”,馬本作“曰”。○馬本無“也”字。○《事物紀原》引作“一曰形如車輻故云也”。○《類說》、《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引無“一曰”至“輻也”。

【箋】

[一]執金吾:古官名。就其所執持以名其官也。亦即“金吾”。負責皇帝大臣警衛、儀仗以及徼循京師、掌管治安的武職官員。其名稱、體制、許可權歷代多有不同。漢有執金吾,唐宋以後有金吾衛、金吾將軍、金吾校尉等。《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侯、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顏師古注:“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演繁露》卷一四“金吾”條:“《漢志》‘執金吾’注:金吾,烏也。金吾執之以禦不祥。……按揚子雲《執金吾箴》曰:‘吾臣司金,敢告執璜。’……今三衙大将立殿陛下,所執杖子者,銀釦兩末。而軍職之呼員僚者,每朝不笏而杖,其制畧與之同。軍伍間呼其杖為封杖,豈古金吾遺制耶?以揚崔(引案:殆為‘雄’之誤)之語合而證之,知其為杖不為鳥也亦以明矣。”

[二]御史大夫:古官名。秦置。漢因之,為御史台長官,地位僅次於丞相,掌管彈劾糾察及圖籍秘書。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遞升。後改稱大司空、司空。晉以後多不置。《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複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複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司隸校尉:校尉,古官名。掌軍職。漢代始建為常職,其地位略次於將軍,並各隨其職務冠以各種名號。司隸校尉即其中之一種。《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複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宋書·百官志下》:“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五校並漢武帝置。屯騎、步兵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掌越人來降,因以為騎也;一說取其材力超越也。長水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部落名也。胡騎屯宣曲觀下。韋曜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廄近長水,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也。’射聲掌射聲士,聞聲則射之,故以為名。漢光武初,改屯騎為驍騎,越騎為青巾。建武十五年,復舊。漢東京五校,典宿衛士。自遊擊至五校,魏、晉逮于江左,初猶領營兵,……五營校尉,秩二千石。”

[三]郡守:郡之長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廢封建設郡縣,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為佐。《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宋書·百官志下》:“郡守,秦官。秦滅諸侯,隨以其地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晉江左皆謂之丞。……漢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太守,二千石;丞,六百石。”○都尉:古官名。漢景帝時改秦之郡尉為都尉,輔佐郡守並掌全郡的軍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宋書·百官志下》:“秦滅諸侯,隨以其地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尉典兵,備盜賊。漢景帝中二年,更名……尉為都尉。”○縣長:一縣之行政長官。秦漢時人口萬戶以上的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稱縣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宋書·百官志下》:“縣令、長,秦官也。大者為令,小者為長,侯國為相。……縣令,千石至六百石;長,五百石。”

棨戟 [一] ,殳之遺象也 【1】 。《詩》所謂“伯也執殳,爲王前驅” [二] 。殳 【2】 ,前驅之器也,以木爲之。後世滋僞 【3】 ,無復典刑 【4】[三] ,以赤油韜之 【5】[四] ,亦謂之油戟 【6】 ,亦謂之棨戟 【7】 。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 【8】

【校】

【1】馮校本、《事物紀原》卷三引作“殳,戟之遺象也”。

【2】《御覽》卷六八一引作“殳戟”。○《後漢書·杜詩傳》李賢注、《古今韻會舉要》卷一二“棨”字下、《資治通鑒》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元年“聞上召見,賜以棨戟”胡三省注、《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八、《四六標準》卷二五《通劉提刑》“顧退須於棨戟”句李劉注、《格致鏡原》卷四二並引作“棨戟”。

【3】後世:《後漢書·杜詩傳》李賢注、《古今韻會舉要》、《通鑒》胡注、《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六標準》李劉注、《通雅》卷三四、《格致鏡原》並引作“後代”。○滋僞:顧校:“《後漢·杜詩傳》注、《通疋》三十四并引作‘刻偽’,《御覽》六百八十一引作‘僭偽’。”馮校本、《事物紀原》引作“澆偽”。《古今韻會舉要》、《通鑒》胡注、《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六標準》李劉注、《格致鏡原》並引作“刻偽”。

【4】《錦繡萬花谷·前集》、《通雅》、《格致鏡原》引“刑”作“制”。

【5】顧校:“《通疋》引作‘赤油囊’。”○今案:“韜”、“囊”俱有“斂藏”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四引《考聲》:“韜,藏也。”《管子·任法》:“皆囊於法以事其主。”尹知章注:“囊者所以斂藏也。謂人皆斂藏過行,以順於法,上事其主。”

【6】《錦繡萬花谷·前集》、《御覽》引、《玉海》卷一五一引、《格致鏡原》無“亦”字。○《御覽》引“油戟”作“赤油戟”。

【7】謂之:馮校本、《後漢書·杜詩傳》李賢注、《御覽》、《事物紀原》、《古今韻會舉要》、《通鑒》胡注、《四六標準》李劉注引俱作“曰”。

【8】張校:“《文房》‘王公’作‘公王’。”顧本、馮校本、四庫本、《御覽》引同張校。○《御覽》引“用”作“以”,無下“以”字。○《事物紀原》引“之以”作“為”。○馮校本“前驅”上有“為”字。○《古今韻會舉要》、《四六標準》李劉注引無“以前驅”。

【箋】

[一]棨戟:有繒衣或油漆之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儀仗,出行時作為前導,後亦列於門庭。《古今韻會舉要》卷一二:“《説文》:‘傳,信也。从木,啟省聲。’一説:形如戟,有旛,書之,吏執為信。一曰戟衣。《前(漢書)·匈奴傳》:‘有衣之戟曰棨戟。’師古云:‘以赤黑繒為之。’”《後漢書·輿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爲前列。”《後漢書·杜詩傳》:“世祖召見,賜以棨戟。”李賢注引《漢雜事》曰:“漢制:假棨 以代斧鉞。”

[二]引見《詩·衛風·伯兮》。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鄭玄箋:“兵車六等:軫也,戈也,人也,殳也,車 也,酋矛也,皆以四尺為差。”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卷四:“《說文》:‘殳,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徐鉉謂:‘積竹者,削去白,取其青合之,取其有力。’是殳用竹也。案:殳之圍,大處至二尺四寸,小處亦不减五寸,不能純用竹青,意必以木為心,而傅積竹於外。……又案:殳,本作杸,通作殳。或云:杸、殳古今字。”

[三]典刑:舊法,常規。《詩·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鄭玄箋:“猶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四]赤油:指用紅油塗過的布帛。古代常用以裝飾器仗或車輿等,以示尊貴。《晉書·輿服志》:“(天子法車)以赤油,廣八寸,長三尺,注地,繫兩軸頭,謂之飛軨。”

信幡,古之徽號也 [一] ,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信幡 【1】 。乘輿則畫爲白虎 【2】 ,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 【3】 。魏朝有青龍幡、朱鳥幡、玄武幡、白虎幡 【4】 、黄龍幡五 【5】[二] ,以詔四方 【6】 。東方郡國以青龍幡 【7】 ,南方郡國以朱鳥幡,西方郡國以白虎幡,北方郡國以玄武幡,朝廷畿内以黄龍幡,亦以騏驎幡 【8】 。高貴鄉公討晉文王,自秉黄龍幡以麾是也 [三] 。今晉朝唯用白虎幡。信幡用鳥書 【9】 ,取其飛騰輕疾也 【10】 。一曰以鴻雁、燕鳦者 【11】[四] ,[有]去來之信也 【12】

【校】

【1】馮校本“謂”作“曰”。○張校:“‘謂’下有‘為’字。‘幡’下有‘也’字。”四庫本、《康熙字典》卷八“幡”字下引同張校。○顧本“謂”下有“之”字。○馬本“謂”下亦有“為”字。

【2】馮校本無“為”字,“虎”下有“也”字。

【3】馮校本“德”下無“也”字。

【4】馮校本無“白虎幡”三字。

【5】馬本“五”作“而五色”。

【6】張校:“‘以’上有‘而’字。”四庫本同張校。○顧本“以”上有“面”字。顧校:“各本‘面’作‘而’,茲訂正。”○馮校本“以”上有“唯以白虎幡立正”七字。○四方:馬本無此二字。

【7】馮校本、馬本“青龍幡”及以下五“幡”字並作“信”,“朱鳥”作“朱雀”。○馬本“畿内”下有“則”字。○四庫本“青龍幡”以下諸“幡”字並作“旛”。今案:“旛”為古“幡”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部》:“旛,今字以幡為之。”

【8】顧校:“《編珠》二引作‘麒麟幡’。”馬本同《編珠》。○今案:“騏驎”,亦可作“麒麟”,古書通用之。《戰國策·趙策四》:“刳胎焚夭,而騏驎不至。”《管子·封禪》:“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二書正或作“騏驎”,或作“麒麟”。

【9】馬本“信幡”上有“書”字。

【10】輕疾:馮校本作“疾而輕也”。

【11】馮校本無“以”字,“雁”下有“疾”字。今案:有“疾”字,於文義更順。○張校:“《文房》、《逸史》‘鳦’作‘乙’。”四庫本同張校。○馮校本、馬本無“者”字。

【12】馮校本、馬本“去”上有“有”字。今案:有一“有”字,文意方暢,故據二本增。○馮校本“去來”作“來去”。

【箋】

[一]徽號:又稱“徽識”、“號名”,謂旗幟之名號。指旗之式樣、圖案、顏色。舊時作為新興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標誌之一。《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與民變革者也。”鄭玄注:“徽號,旌旗之名也。”孔穎達疏:“徽號,旌旗也,周大赤,殷大白,夏大麾,各有別也。”《周禮·夏官·大司馬》“辨號名”孫詒讓《正義》:“‘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注云:‘屬謂徽識也。《大傳》謂之徽號。’徽識、徽號、號名,義並同,賈疏云:‘即《司常》注:三者旌旗之細者也。’”

[二]青龍、朱鳥、玄武、白虎:四方之神。《雲麓漫鈔》卷九:“朱雀、元武、青龍、白虎爲四方之神。”○黃龍:古代傳說中動物名。讖諱家以為帝王之瑞征。《呂氏春秋·知分》:“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今案:“玄武”之神主北方,其形或為龜,或龜蛇合體。《楚辭·遠遊》:“召玄武而奔屬。”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三]晉文王:謂司馬昭。高貴鄉公討伐司馬昭事在甘露五年(260)。《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傳》:“(甘露五年)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引案:即高貴鄉公)自將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下陵雲台,鎧仗授兵,欲因際會,自出討文王。”

[四]燕鳦:即燕子。《詩·邶風·燕燕》:“燕燕於飛。”毛傳:“燕燕,鳦也。”今案:鳦,或作“乙”,同。《字彙·乙部》:“乙,烏燕也。”又曰:“《說文》‘燕乙’之乙,‘甲乙’之乙,字異音同。隸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與‘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烏。”《大戴禮記·夏小正》:“來降燕乃睇。燕,乙也。”

重耳 【1】 ,古重較也 [一] 。文官青耳,武官赤耳 【2】 。或曰重較在軍車藩上 【3】[二] ,重起如牛角,故云重較耳 【4】

【校】

【1】馮校本作“車耳”。

【2】顧校:“案《漢書·景帝紀》:‘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蟠,千石至六百石朱左幡。’應劭曰:‘車耳反出,所以為藩屏,翳塵泥也。’是文官車耳色赤,不青。疑舊本作‘文官赤耳,武官青耳’,今本或系誤倒。”

【3】馮校本、馬本、《丹鉛摘録》卷六引無“軍”字。○今案:諸書或無“軍”字。檢《詩·衛風·淇奧》毛傳、孔疏,則“重較”為卿大夫所乘,非“軍車”也。又凡車,似俱有重較,故不必為“軍車”所專。然則此處之“軍”字,殆涉下“車”字形近而誤衍乎?姑存疑。○藩:馮校本作“軬”。案:“藩”、“軬”二字義同,謂車篷,用以遮蔽雨水。《釋名·釋車》:“軬,藩也,蔽水雨也。”乃以“藩”釋“軬”,此可證。

【4】馮校本無“耳”字。

【箋】

[一]重較:指古代卿士所乘車箱前左右伸出的彎木(車耳),可供倚攀。《詩·衛風·淇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毛傳:“重較,卿士之車。”陸德明《釋文》:“較,車兩傍上出軾者。”孔穎達疏:“《輿人》注云:‘較,兩輢上出軾者。’則較謂車兩傍,今謂之平較。案《大車》以子男入為大夫,得乘子男車服,則此重較謂侯伯之車也。”《丹鉛摘録》卷六:“車廣六尺四寸,深四尺,軾去輿高三尺三寸,較去式又高二尺二寸,較、式通高五尺五寸。盖古人乘車立乘,非如今人之坐也。……故乘車,平常則憑較,若應為敬,則落手憑下式而頭得俯。較在式上,若兩較然,故曰重較,輢是兩邊枯木,較横輢上,較兩而較一。《説文》:‘(較,)車輢上曲銅也。’盖較在軾上,恐其墜,故以曲銅關之。古謂較為車耳,古諺云:‘仕宦不止車生耳。’《三國志》吳童謡云:‘黄金車,斑斕耳,閶闔門,見天子。’符曲銅之説矣。”

[二]車藩:亦作“車轓”、“車蕃”。謂古代車旁的遮罩,用以遮蔽雨水。《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司空》:“及不芥車,車蕃蓋強折列,其主車牛者及吏、官長皆有罪。”《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鄭玄注:“藩,今時小車藩,漆席以爲之。”《後漢書·輿服志上》:“景帝中元五年,始詔六百石以上施車轓。”《文選·張衡〈西京賦〉》“倚金較”薛綜注:“黃金以飾較也……或曰:車蕃上重起,如牛角也。”

唱上,所以促行徒也 【1】[一] ,上鼓而行節也 【2】[二]

【校】

【1】馮校本“促”作“從”。

【2】馮校本“而”作“為”。

【箋】

[一]行徒:猶行人,行路人。《文選·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憂。”

[二]行節:殆謂行步之節奏。《儀禮·燕禮》:“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賈公彦疏:“‘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者,此及《鄉飲酒》皆於賓出奏《陔夏》,明此為行節,戒之使不失禮。”

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1】

【校】

【1】顧校:“《廣均》引作‘相風鳥’。《中華古今注》同。《通疋》三十四引云:‘夏禹所作伺,相竿也。’字誤合二字為一。”今案:《事物紀原》卷二、《格致鏡原》卷三並引“伺風”作“相風”。○馬本“也”下尚有“禁中置之以為恆式”八字,為諸本所無。○《御覽》卷九引“伺”作“司”。

【箋】

[一]伺風鳥:即“相風烏”,古代用於觀測風向之儀器。《事物紀原》卷二引周遷《輿服雜事》曰:“相風,周公所造,即鳴鳶之象。《禮》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後代改為烏。”《宋書·禮志五》:“又案《周禮》辨載法物,莫不詳究,然無相風、罼網、旄頭之屬,此非古制明矣。何承天謂戰國並爭,師旅數出,懸烏之設,務察風祲,宜是秦矣。”

,魏武帝所制 【1】[一] 。初以章身服之輕便 【2】 。又作五色 【3】 ,以表方面也 【4】

【校】

【1】張校:“《文房》‘制’下有‘也’字。”今案:馮校本同《文房》。

【2】張校:“《文房》無‘初’字,‘章身’作‘軍中’。《逸史》、《漢魏》‘身’並作‘申’。”顧本、四庫本“身”同《逸史》、《漢魏》。馮校本、馬本同《文房》。《蘇氏演義》卷下“章身”同《文房》。○今案:據諸書及《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見下箋注),頗疑“章身”原本作“軍中”,以魏武帝於“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情況下乃作此物,其所用者正在軍中也。後傳寫之際,先誤作“章申”(以“軍”與“章”、“中”與“申”形極近也),繼而則誤作“章身”(“申”與“身”俱平聲真韻書紐)矣。姑存疑於此,俟考。

【3】馮校本“ ”作“ ”。○馬本“又”作“有”。

【4】馮校本作“以表四方”。案:上言“五色”,此作“四方”,文義不協。○顧本此條及下“白筆”、“兩漢京兆”二條在“玉佩之灋”條下。

【箋】

[一] :殆“帢”之異體字。“帢”者,便帽,傳為曹操創制。狀如弁而缺四角,用縑帛縫製。《御覽》卷六八八引服虔《通俗文》曰:“帛幘曰帢。”《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爲雅,是以袁紹之徒,雖爲將帥,皆著縑巾。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爲帢,合於簡易隨時之義。” EL3ezJ+t6piXdaELvRfuVr1JSZ178U59pFfPDxb7LNDuamyKsC5djPW0QT6E2Y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