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本章将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多元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并作一些比较和评价。同时,我们还将给出并证明自然资源的价值公式。

一、劳动价值论和自然资源无价值理论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价值反映以主体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欲望的关系。这种关系自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在人类同外在自然物之间存在着。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谢钰敏,2001),其中,“效应是泛指客体对主体的一切功效、作用与影响”。“客体对主体的正效应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相统一、有用性和稀缺性相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社会性和历史性相统一以及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将价值定义为一种关系,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命题(罗丽艳,2005)。这就是说,价值不在于主体,也不在于客体,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表面上看,这个定义并没有说明价值究竟是什么,但它实际上规定了人们思索价值问题的角度和范围。它将人们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方式转化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判断方式。

(一)劳动价值论的起源和发展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 1662 年在《赋税论》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并认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后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事实上是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并首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论点,研究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最后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这样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由劳动价值论可以推演出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 [2]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价值转化为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了价值”无疑是正确的,但劳动是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值得商榷。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的生产需要四种生产要素的参与,这四种要素是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每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产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每种生产要素都对产品的生产做出了贡献,要素所有者根据要素贡献(即边际生产力,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边际收益)的大小获得报酬。由此可以推出自然资源(即广义的土地)是有价值的,使用自然资源是需要付费的。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只有所有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产品才能生产出来,只使用劳动,产品几乎不可能生产出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如此(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离开科学技术仅靠劳动恐怕连一部手机也生产不出来);第二,认为天然存在的东西(比如金矿)没有价值,难以令人信服;第三,企业的组织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乔布斯的管理才能对于苹果公司的意义),认为管理不创造价值,没有说服力;第四,如果资本不创造价值,我们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银行为什么会获得那么高的利息,如果企业家才能不创造价值,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大企业高管(比如董事长和CEO)会获得丰厚的年金;第五,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实践中无法应用(没有人在买菜前先去调查种植白菜的所有菜农的劳动时间再算出平均劳动时间,从而确定应该付多少钱);第六,复杂劳动(脑力劳动)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体力劳动)没有定论;第七,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生存和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与今天发达国家的现实不再吻合。正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随着时代的变迁暴露出了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或是闭目塞听,必须以求实的勇气和科学的精神去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它。

(四)自然资源无价值理论

我们过去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值)”,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是上天所赐,上面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所以没有价值。这种理解上的误区造成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三无”(自然资源无价,无限,无偿使用)倾向,这种理解上的误区导致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挥霍浪费,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同时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步履维艰。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转变这种观念,探索自然资源的价值所在,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

二、自然资源有价值理论

(一)关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关于价值的源泉,从 1662 年威廉·配第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开始,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除了劳动价值论之外,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还有如下价值理论 [3]

1. 成本价值论

(1)一般成本价值论

一般成本价值论就是生产费用论,是由李嘉图和麦克库洛赫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费用,生产费用越大,则商品的价值越大。这个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一般说来,没用任何厂商愿意或能接受长期亏损,所以从长期看,商品的售价一定会高于长期平均成本。事实上,商品的价格处在平均成本和需求价格(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根据边际效用确定的最高价格)之间,至于具体是哪个位置则取决于买方与买方的竞争、卖方与卖方的竞争以及买卖双方的博弈。

(2)边际机会成本价值论

边际机会成本(MOC)理论 [4] 认为,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应包括三种成本:(1)边际生产成本(MPC)。它是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投入的直接费用。(2)边际使用者成本(MUC)。指将来使用此资源的人所放弃的净效益。(3)边际外部成本(MEC)。外部成本指在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目前或将来的损失。其价值公式是

P MOC MPC MUC MEC

MOC理论将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度量使用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使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以及后代人利益的缺陷,可以说是一个新突破。

2. 要素价值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通过使用生产要素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形态变化,即生产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和人的劳动一样参与了产品生产,如果缺少生产要素,人的劳动就无法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既然多种要素都参加了产品生产,都为产品生产做出了贡献,显然也都应该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生产要素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西尼尔、杜尔哥和萨伊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 17世纪提出劳动和土地创造财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 19 世纪初提出三个要素生成价值,即劳动生成工资,土地生成地租,资本生成利润。这就是他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显然,萨伊把物化劳动或资本,也就是把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当作创造价值的源泉。就是说,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这是它的核心观点。后来,德国经济学家亨利·约翰·屠能、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和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要素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报酬就是该生产要素的价格,它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也就是最后增加的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的价值。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有四类,即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劳动的报酬是工资,土地的报酬是租金,资本的报酬是利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利润。这里的“土地”泛指各种自然资源,因而自然资源是生产要素,是有价值的。要素价值论是针对生产要素市场而言,指出生产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产品的生产所做贡献。

3. 多元价值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知识、信息、创新、管理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科学技术,其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竟高达 60%—80%,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产生了重大变化,使物化劳动在商品价值构成中占绝对比重,甚至出现机器人取代活劳动的现象,而商品的价值却在迅速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商品价值的源泉产生了怀疑,认为活劳动不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劳动等其他因素也参与价值的形成,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多元价值论是对要素价值论的补充和发展,指出对产品的生产(甚至包括对服务的提供)做出贡献的要素,除了经典理论提出的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之外,还有科技、信息、管理、创新和网络等。

4. 效用价值论

(1)一般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效用决定的,所谓的效用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欲望的属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拉·巴奇,他认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用途,而它们的用途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效用决定价值论,他说:“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构成的”。一件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有用,如果没用,哪怕成本再高,凝结的劳动再多,都一文不值,当然也没有人愿意购买。成本价值论、多元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则是主观价值论。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是主观的。按照效用价值论,自然资源(比如煤炭、石油、矿石、木材、植物和水)给人们提供了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当然是有用的;环境(比如大气层、森林和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生存和享受的青山绿水和新鲜空气,当然也是有用的,因而资源和环境都是有价值的。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自然资源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水的用途很大却很便宜,而钻石基本没什么实际用途却很昂贵”的“价值悖论”,因而一般效用价值论不足以解释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

(2)边际效用价值论

“价值悖论”限制了效用价值论的发展,不过边际效用价值论克服了这个困难。19 世纪 70 年代一些经济学家修正了一般效用价值论,又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些经济学家主要有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一般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总效用,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多,其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少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按照这个理论,水虽然对人的用途很大,但其数量巨大,因而其边际效用很小;钻石虽然几乎没用什么实际用途,但其数量很少,因而其边际效用很大。为了修正和改进效用价值论的主观性,历史上的效用论经历了从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的发展演变。大约从 20 世纪初开始,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以及后来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艾伦等人提出和发展了序数效用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边际效用价值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水和钻石的价值问题,但不能给出“为什么空气对人们非常重要,须臾不能离,却没用价值”现象的合理解释。

5. 稀缺价值论

所谓“物以稀为贵”,稀缺价值论认为物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其稀少和缺乏。物品越多价值越低,物品越少价值越高。就人类的时间尺度和地球的空间尺度而言,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就人类快速增长且无限的需求和欲望而言,自然资源的相对数量也是有限的,因而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而且,随着资源的耗减,其价值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些本来没用价值的东西,可能也会变得具有价值。比如,空气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没用价值,可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新鲜的空气会变得稀缺,所以有的人付费去氧吧享受。从自然资源的属性来看,自然资源既具有效用性也具有稀缺性,因而是有价值的。

6. 供求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和成本价值论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看问题,效用价值论和稀缺价值论则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把供给和需求相结合,就得到了供求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即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他通过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均衡价格论亦称马歇尔价值论。马歇尔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申出商品的需求规律,并认为需求价格同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又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引申出商品的供给规律,并认为供给价格同商品的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化(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值由供求双方达到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或者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价格决定,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价值。供求价值论既适用于产品市场,也适用于生产要素市场,是所有市场均衡价格决定的一般理论。这个理论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来说明价值的决定问题,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吻合,因而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标准价值理论,普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二)各种价值理论的逻辑关系和分类

劳动价值论、成本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多元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七种价值理论纷繁复杂,理清其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其理解和把握。首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属社会主义的范畴,而其他六种价值论属资本主义的范畴。其次,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从两类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和两类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视觉来看,成本价值论属生产者视觉的产品市场;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多元价值论属生产者视觉的要素市场;效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属消费者视觉;而供求价值论则把生产者视觉和消费者视觉相结合。七类价值论的关系如图 2-1 所示。

图 2-1 七类价值理论的关系

(三)自然资源价值的源泉和依据

从西方的研究来看,早在 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佩第就提出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观点,他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后来土地的概念被拓展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19 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三个要素生成价值,即劳动生成工资,土地生成地租,资本生成利润。后来,德国经济学家亨利·约翰·屠能、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和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要素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产品生产的贡献,要素的价值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因为其贡献获得了报酬,就体现为它的价格。始于 1972 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最终发展成了今天我们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观点和理论阐释了自然资源是有限、有价值和应该有偿使用的,因而我们应该珍惜资源、保护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吕福新(1991)在《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研究的意义和视角》一文中指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李金昌(1991)指出自然资源的价值P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P 1 ;二是基于人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价值P 2 ,即P=P 1 +P 2 。吴进明(1997)从自然资源的经济福利公平性准则出发提出了资源本身的价格——资源补偿费的观点。葛京风(2002)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理论依据是其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以及其客体的特征效用——自然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垄断性。安晓明(2004)指出:“商品有两个价值源泉:一是物的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的因素,来源于人的劳动”。“在最广泛的层次上,商品及其价值是人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和自然界都是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的源泉。”罗丽艳(2005)认为,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一起是价值的源泉。决定商品经济价值的最终基础是最基本的两个生产要素——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替代和补偿这种耗费所必需的物质量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底线。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无价值的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随着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者从修正马克思的理论出发,还是西方经济学的认同者从发展要素价值论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有用且稀缺的自然资源应该节约和高效利用,应该有偿使用。正因为如此,资源有偿使用已被立法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自然资源价值公式的证明

基于要素价值论,我们认为,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即广义的土地),虽然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由于对产品的生产做出了贡献,因而具有价值。其价值量的大小等于在产品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大小。下面证明其价值公式为 P MP · MR [5] ,其中 P 是要素的价值, MP 是要素的边际产量, MR 是产品的边际收益。

为简单起见,假设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 f ,产出的产品为 p 。厂商的利润为

π TR Q f )- TC Q f

由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我们有

由此解出

MRP MFC

这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其中 MRP 称为边际收益产品,为要素的边际产量 MP 与产品的边际收益 MR 之积; MFC 称为边际要素成本,为要素的边际产量 MP 与产品的边际成本 MC 之积。

当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的时候,

故此时

P f MRP MR · MP

这就是要素的价值公式。

当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的时候,

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同为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值公式为

P f VMP P p · MP

其中的VMP称为边际产品价值。

(五)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共识

对于天然存在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有没有价值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现基本上已经取得了共识,结论是,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学界论证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大概有两种思路,一是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它发展为多元价值论;二是循着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史来讨论价值的源泉。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需要四种要素,它们是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每种要素对商品的生产都做出了贡献,因而它们都创造了价值。其价值量的大小等于在商品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P MP · MR ,其中 P 是要素的价值, MP 是要素的边际产量, MR 是产品的边际收益。“土地”在这里要作广义地理解,意指生产中用到的自然资源,所以自然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商品生产做出了贡献,因而具有价值。不管沿着哪条思路,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事实上,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内外学者对资源价值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有价无价的争论,肯定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甚至将其视为资产 [6] (如菲律宾的“环境与自然资源核算体系”(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Project,ENRAP)将资源视为资本,联合国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IEEA)将资源视为资产),而且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和核算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六)资源环境价值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资源环境的价值作不同的分类。

按资源环境价值的性质,可以把资源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选择价值、遗赠价值和存在价值。见表 2-1。

表 2-1 资源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资料来源:[英]皮尔斯:《世界末日》,张世秋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年版,第116—120 页。

按资源环境价值的来源,可以把资源环境价值分为自然价值和附加价值两部分。见表 2-2。

表 2-2 资源环境的自然价值和附加价值

资料来源: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11 页。

按资源环境价值的特点,可以把资源环境价值分为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见表 2-3。

表 2-3 资源环境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

资料来源:李金昌:《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1 页。

(七)认识资源环境价值的意义

科学地认识资源环境价值,有助于有关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创新与观念更新,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保障 [7] 。首先,认识资源环境的有价性,可以改变以往自然资源被廉价使用甚至无偿划拨的局面,让国家实现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国家利用资源税进行资源区的保护、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新资源的勘探和替代资源的研发,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其次,认识资源环境的有价性,提高资源的价格水平,有助于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后,认识资源环境的有价性,促进国内资源价格与国外价格的接轨,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积极性,同时改变以资源换技术的贸易格局,这样就可以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供需矛盾。总之,资源环境有价的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再把人类和自然看成是利用和被利用、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密不可分、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对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应该怀有敬畏的心理,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应该持慎重和节制的态度,这样方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若干热点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2]郭海奇.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思考[D] .兰州:兰州大学,2006.

[3]王元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D].贵州:贵州大学,2008.

[4]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裴辉儒.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曹宇苗.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价值估计[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7. MDL6GuE0cGXcT9XFkT2o9xBpKw8l1jpCl8FEEkkidilsZFify/13sV9T8fzndk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