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资源”一词,“资”是“资财”,“源”是“源泉”,《辞海》里把它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英文里,资源“Resource”由“Re”和“Source”两部分组成,“Re”表示“再”,“Source”表示“来源”,亦有财富来源之意。“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者理解。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它既包括一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等),也包括人类劳动产生的各种生产资料(如设备、电力等)和生活资料(如房屋、食品等),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品牌等),甚至包括人类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很多,且侧重各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笔者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其环境功能。或者说,自然资源是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二)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效用性,二是稀缺性 [1] 。(1)自然资源具有效用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福利水平。(2)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随着人口的膨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和欲望而言,总是因为供给不足而显得稀缺。即使在某个时期,自然资源的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因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也会产生局部稀缺。自然环境中某些供给充分的要素(如阳光和空气),往往被看作环境要素而不被视为资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变得稀缺而被视为资源。例如,欧洲海洋性气候下多阴天,使阳光稀缺,游客付费到地中海旅游去享受阳光;我国的京津冀地区近年来多雾霾天气,空气污染很严重,人们付费购买空气净化器或者到氧吧去呼吸新鲜空气,这时的新鲜空气甚至成了奢侈品。

(三)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2)效用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欲望。(3)稀缺性。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石油),随着消耗的增加,其储量会越来越少;有的资源虽可再生(如森林资源),但如果人类的使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逐渐枯竭。(4)联系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5)功能多样性。一种自然资源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提供动物生存环境等多重生态功能。(6)分布不均衡性。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其种类、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7)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8)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有一些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是完全不能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四)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 。(1)按照存在的形态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六大类: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2)按照可持续利用程度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储存性资源(其自然供给总量是固定的、有限的)、恒定性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持续利用的资源,如阳光、风力等)和性质介于二者之间的临界性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3)按照产权归属方式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专有资源(如土地)和共享资源(如公海)。(4)按照再生性质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如植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

(五)环境的涵义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主体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地貌环境、生物环境等。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面对工业革命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更加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它的集中表现。

(一)对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反思——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在经历了对自然顶礼膜拜的漫长历史以后,经过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此时的人类放弃了天人合一和和谐共生的思想,把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挥霍式的使用。然而,正当人类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而沾沾自喜时,却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己挖掘的陷阱。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有这些都迫使人类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

20 世纪中叶,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恶性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如 1943 和1955 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 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水洖病事件等。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她的环保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环境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是对人类观念和行为进行系统反思的开山之作。

1968 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在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帕塞伊的倡导下,成立了专门研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环境、经济问题的“罗马俱乐部”。受该俱乐部的委托,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于 1972 年出版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由于世界粮食生产、工业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是指数增长的,全球的增长会因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崩溃。如要推迟世界的崩溃,只有实行经济的“零增长”。该报告的出版,引起了一场激烈而持久的学术之争。1973 年该俱乐部的第二份研究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指出,为了避免崩溃,世界各国必需携起手来。“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对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具有积极意义,它为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 11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聚一堂,共同商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把环境问题纳入国际议事日程。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这次会议把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83 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深刻地指出,我们需要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次思想史上的重要飞跃。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 个国家和 70 个国际组织与会,102 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讲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和《21 世纪议程》。至此,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以这次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和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人类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

2002 年 9 月 4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后降下了帷幕。这是迄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召开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表明,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原则

按照《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和环境的一个全新的综合概念。首先,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为特征。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社会、文化诸领域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原则主要是 [4] :(1)公平性。公平是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原则不仅包括代际公平,还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要给后代人公平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代内公平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过美好生活的愿望。(2)持续性。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土壤、水、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必须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要根据可持续的原则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3)共同性。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发展,这是由地球的整体性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国家,也不管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多么不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5]

1.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首先是在国外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 19 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这就能在源头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要求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使用,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弃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建立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2. 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 1989 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国内学者季铸教授将其定义为: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其中包括“效率、和谐、持续”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绿色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绿色经济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第二,绿色经济能够体现自然环境的价值;第三,绿色经济的自然资源利用具有公平性;第四,绿色经济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3.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在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的经济形态,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本就是源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威胁,其已经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变得难以为继,资源和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其他星球?至少现在尚未发现,即使有,“乔迁”的难度和成本也是现在的技术和经济难以企及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是脆弱的。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今天,资源枯竭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最大敌人。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并提高利用效率。要得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环境,政府必须严惩污染行为、加大治理力度。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然成为我们重要、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3]王华华.自然经济资源价格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4]刘学敏,金建君,李咏涛.资源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9KJu3pTnZKnvx/zaRt3gx7BDKlM7wQUCjNKMhvImHoiKvu53kZHIHRxFbDAjpG2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