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白描阅读教学原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认识自然、社会及自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行为,它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并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换言之阅读的本质是创造思维。阅读就是还原,就是再创造。在阅读中,读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使自己的阅读理解活动具有一种创新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必须是专业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会思考、能欣赏。让学生学习文章表达技巧、表达特点,以专业的水准去欣赏文本,思考文字背后的东西。“墨线”是白描的组成,是白描灵魂的外显;“文字”是文章的组成,也是文章灵魂的外显。换言之,文字就如同墨画中的“墨线”,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词”,实际上,这个词的“背后”太多的“滋味”。那么,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咂”出背后的“滋味”。据此,我确定了白描阅读教学的三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恽正叔在《南田论画》中说:“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如果我们把一幅白描作品分解开来欣赏,看到的还能是一幅画吗?由此,白描语文主张阅读文章要遵从整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在论述“整体性”时指出:“阅读心理和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因此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是由“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把握”三个步骤构成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一篇文章,作者描绘、塑造的是完整形象,介绍、说明的是完整事物,阐述、议论的是完整事理。不论文体,不论长短,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有着义脉贯通的内在联系。每段文,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是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因此,在分析这一有机整体的每一个成分时,只有紧扣这一有机整体的主导思维倾向,才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解释词语,理解内容,理清结构,阐发感情,把握全文主旨。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为此。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创新着重强调的是整体辨识和融会贯通,就是语文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整体感悟。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应该注意体现阅读的整体性原则,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全过程训练,从而掌握阅读理解的正确方法。

二、一课一得原则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若安排得过多,学生就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时间,缺少内化的过程,缺少实践的锻炼,结果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只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知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一节课想教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太多,要勇于放弃,否则“欲速则不达”。白描语文主张语文教师拿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做到“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的“一”要解读为“简”、“明”。所谓简,就是清清爽爽,不贪多求全。所谓“明”,就是“明明白白”。合在一起就是简约、明晰、具体的意思。不管语文教师有着怎样美好的愿望,每一堂课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这样只会造成语文教学举步维艰。白描语文所要做的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约,让臃肿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追求一种简约、平实的教学。

黄宾虹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景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可由人,取舍不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白描语文认为语文教师需要同样的智慧——懂得取舍,这才有可能让学生“一课一得”。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明确一个学期的目标。再基于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把“一课”放到整个单元、整册教材去看,找到文本独特的地方,依据学情,大胆取舍。

“一课一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得”既是教学目标,也是训练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楔入”一点,使学生课课有所得,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三、问题核心化原则

文学中的白描要求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苍鹰一样敏锐的目光和迅速而准确地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随物赋形,笔随意至。铅华尽脱,臻于“尽境”。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抓住文本的主要特征?白描语文教学采用问题核心化原则。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你听到的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常是教师“问声”不断,学生“热情”回答。不论可疑还是不可疑,老师都要“问”,问题不论巨细,小到一个字词,大到整篇课文的构思和主旨。有的老师可能觉得只有问题提得多,才能更多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才能实施“对话教学”。但这些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吗?的确,问题就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可这并不表示问题越多越好,过多的问题只能使语文课堂紊乱。白描语文崇尚简单、自然,主张每篇文章的阅读最好是设计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即为“核心问题”。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具备了“核心问题”意识,并长期坚持锻炼自己提取核心问题能力,具备了“取舍”能力,就能简化教学头绪,强化学习的综合性,从而有效定位“教学点”。核心问题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能推进教学过程,能引领教学走向深入,真正做到“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李海林老师说:课程与教学改革,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教(学),即教学目的的问题;二是教(学)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三是怎么来教(学),即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整个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是非常关注教学方法的,现在应该关注一下教学内容了。设计“核心问题”,“瘦身”教学内容,避免了“无疑而问”,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典型案例]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描写的内容。

2.赏读,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一、导入(配乐播放优美的山水图片)

师: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 1(微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生 2(抑扬顿挫):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题目及作者)

师指题目(故作疑惑):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 3:“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惊喜):从哪里看到的?

生 3:课下注解。

师:利用课下注释是个好方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生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伸出大拇指表扬):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朗读,读美文

(一)初读,正字音。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生自主读书

师:真是琅琅书声,声声入耳。可我想单独听“竽”,谁来“独奏”?

生 6: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读几声?

生:四声。

师:为什么?

生 7:因为课下注释写的是“参与、欣赏”的意思。

师:那么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 8:“我与他”的“与”读作三声,是“和”的意思。

师:大家觉得陶弘景笔下的山川美不美呢?(生齐答美)怎样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生 9:读的时候不能太快,应该用舒缓的语调朗读,要深情地去读。

(二)吟读,有韵味。

师:下面就请同学伴着音乐、想象着美景、看着屏幕动情吟读课文。屏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真幸福。哪些同学单独展示一下朗读(优美舒缓的古筝乐曲响起,激励学生入境)?

生 10:(朗读)

师:你读到结尾处,头就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

生 10: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这是境由心生啊!朗读时就要这样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加上动作和表情。下面小组合作朗读,可以双人读,也可以多人读。

生 11 生 12:(双人读)

师:我看到你们没有把面孔朝向同学,而是面朝对方,能说说你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吗?

生11:我们是想创设一种作者和朋友促膝而谈的场景。

师:哦,你们注意用眼神来交流,从而传达出这种设计。

学生 12 等六人:(首尾句齐读,中间一人一句。每人都有动作表演。)

师:掌声是最好的肯定。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

生 13:他们很投入。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像高山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像水流就在脚下。

生 14:他们好像在游览。

生 15:好像在享受美景。

师:对!他们把朗读当成了一种审美,一种激情,一种体验。让我们心怀这样的情感齐声朗读。(生齐读课文)

(三)译读,讲方法。

师:这么美的文章,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翻译课文,大家都有哪些好方法?

生 16:组词法。

生 17:换词法。

生 18:还有补充法。

生 19:别忘了看课下注释。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了这些方法,这篇小短文就很好翻译了。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翻译,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志。

(学生自学)

师:好,现在大家把疑问拿出来,看看我们小组能不能解决。

(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师:还有疑问无法解决的请举手?

生 15:“沉鳞竞跃”在我们组的翻译出现了争议。

生 16:我翻译成为“潜伏在水中的鱼”。因为老师说过要用组词的方法翻译。

生 17:可“潜伏”像在说特务。(学生笑)应该组词翻译为“潜游”。

生 18:我总结出:翻译时要注意推敲,要符合文章的语境。

学生 19(另外一组学生):对啊!我们组有人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成“乱叫”,没有美感,和文章的诗意美不协调。可以这样翻译:此起彼伏地鸣叫。

师:大家注意到了美感,对!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就是准确、通顺、美好。下面请小对子互听翻译。注意纠错(组内两人结帮互助)。

师:请两名同学,一名朗读原文,一名翻译。

生翻译。

(四)忆读,会补充。

师:现在就考考大家,美丽的景色是不是在你的心中已留下印迹?看屏幕,补充(同学们齐读)。屏显:

山川之美,______。

高峰入云,___见底。

两岸石壁,___交辉。

青林翠竹,___俱备。

晓雾将歇,___乱鸣;

夕日欲颓,___竞跃。

实是欲界之___。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___其奇者。

师:请大家自由补读(学生自主朗读)。

师:现在,我抽同学来补读(抽三位同学,都非常流畅)。

三、赏读,寻美点

师:好!陶弘景笔下的山川美,咱们同学读得更美!那么作者围绕“山川之美”描写了哪些景物(生说,师板书)?

生 20:高峰,清流。

生 21:石壁。

生 22:青林翠竹。

生 23:晓雾,猿鸟。

生 24:夕日,沉鳞。

师:这么多的美景,作者却能够用一个字来统领全文(学生齐答:“美”),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并用圈点批注法在书上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进行点评。

(学生自主学习)

师:现在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所得。

生 2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眼前是高山流水,作者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生 26:“沉鳞竞跃”的“竞”字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手法,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内心的愉悦。

生 27:“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排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具有色彩斑斓之美。

生 28:“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那么美,像一幅画面一样,永远充满勃勃的生机。

生 29:“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写出了竹子的绿,与前面的石壁五彩斑斓相映成趣。

生 30:“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咱们同学真善于发现。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短短的一篇小文中写了这么多的美,美在何处?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来进行描写的?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师:请同学们交流并做好记录。

生 3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

生 32: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生 33:动静结合之美:静景: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动景:沉鳞,猿鸟乱鸣。

生 34: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

生 35:意境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生 36:角度变换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师:是啊,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由仰而俯,由显而微。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四、品读,悟情思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学生自学)

生 31:“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生 3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说除了谢灵运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作者有些难过。

师:那么,作者能不能欣赏到这种奇丽景色呢?

生 33:能。我觉得这一句流露出作者以谢公自比,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讲个故事吧。陶弘景所处的南北朝时代时局动荡。陶弘景因厌恶官场黑暗而隐居山林。梁武帝用重金请他出山做宰相,他不肯。梁武帝派人问他,他写了一首诗,诗歌是(屏显,生齐读):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又画了一幅画,请看,你能知道陶弘景愿做哪头牛吗?

生 34:愿做那头吃草的牛,自由自在的。

师:瞧,那头悠闲的牛正吐着泡泡对皮鞭底下披金戴银的牛说什么?一起读出来!

生35: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师: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遍原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齐读。

师:那句话里有没有“难过”呢?

生 36:有。风景依旧在,山水知音谢灵运却不在了,只有陶弘景一个人能欣赏到这风景,心里很孤独,怀念谢灵运。

师:知音难觅的惆怅,有道理。文中还有一个人,这难过会不会与他有关系呢?

生 37:谢中书吧。他这封信是写给谢中书的,是不是想让谢中书也来欣赏这种美景呢?

师:谢中书能不能享受到这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山水之乐呢?

生 38:不能,身在官场,没有时间欣赏山水。

师:那么谢中书不能算上陶弘景的山水知音了。那么给好友写这封信会不会有什么潜台词呢?

生 39:是不是希望谢中书也能退出官场,过这种怡情山水的生活,做陶弘景的山水之音?

师:对官场朋友可能有一点暗示,一点规劝。但还是知音难觅的惆怅。此时,我们能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一句话来揭示作者此时的心境呢?

生 4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给陶弘景寻找几个山水知音呢?

生 41: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生 4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是的,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同学们,就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吧。

(齐声背诵)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请大家从下面两个作业中选做一个。

1.请同学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动笔把这篇小文改写为导游词,向大家推荐这个美丽的地方。

2.请你也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

[课例解析]

本课例,较好地体现了白描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一课一得、问题核心化三个原则。

1.整体性

本课用读贯穿全文。“朗读,读美文—赏读,读美点—品读,读情思。”这三大板块,较好的遵循了白描语文阅读当中“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把握”三个步骤。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授课者整体意识非常强,引领学生从高处俯瞰,低处入手。读出文本的气势,读懂文本的韵味,读透文本的情思。大开大合,却都切中文本的重点、难点:写景的方法,描写的内容。

2.问题核心化

很明显,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读准了、读通了的基础上,老师抛出了问题:作者围绕“山川之美”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核心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紧接着跟进两个问题:景物的特点是“美”,美在哪里?如何写美?学生在品析当中发现了作者的情感: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最后一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蕴含的自豪与谢公比肩之意,学生的体会也就会水到渠成。

3.一课一得

本节课目的让学生得在“读”与“赏”。可以看出“读”有多种形式,朗读当中可以采用“初读,吟读、译读、忆读”,还可以边读边赏美点,边读边品情思。总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渐入佳境。既掌握了作者写这封信的内容和情感,还品出了景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这种以读助析,以读助赏,反复强化,对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训练及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FiK1lzD39kfq96MvcZ3bcOsERiShnbDlRl3340bO5wAaWGzv8tIggey5jXGcm0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