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概括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活动正常;2.情绪生活健康;3.意志品质健全;4.个性结构完善;5.人际关系协调;6.社会适应良好。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王登峰在其主编的《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通过归纳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 80 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位日本专家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至少能够真正爱一个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这种提法相当深刻而富有启发性。这里所说的爱,是真正的爱、主动的爱,是将自我融入他人及社会之中的表征,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崇拜,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道德前提。它意味着对另一个人的深入的了解、尊敬、信任、关怀和道德前提。愿意为所爱的人做出必要的牺牲,能够体验到爱的力量和幸福,不意味意味着控制别人,也毫不计较别人的报答。把这个提法反过来也许正确,除了自己以外谁也不爱的人,精神病学上称之为自恋者,毫无疑问是精神不健全的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曾为心理健康提过 10 条标准:1.充分的适应能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随时做出恰当的评价;3.生活目标基本合乎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对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极少有情绪失控现象;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满足。

总之,到目前为止,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就是说,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国内外现存资料,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标准:

一、智力正常——胜任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平虽然不同,但是智力是正常的,愿意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在学习上并能胜任学习。智力正常的人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能与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正常地学习,能够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来。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实现目标,从中得到满足。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和谐

孔子云:“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虽然说的是故旧重逢的喜悦,但也说明了朋友给人带来的欢愉。尤其是处于青年期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心理健康者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正确恰当地处理各种关系,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交往要诚恳、公正、谦虚、宽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一般说,在和别人相处时持友善态度,如同情、信任、尊重、喜悦等,而少有敌意态度,如怀疑、轻蔑、厌恶等,且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所以应该认识到多数人是善良的、友好的,所以在有人违反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不应轻易表现出轻蔑、厌恶的态度。在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应持与人为善、尊重他人、以诚相待、以诚相处的原则,并要有知心朋友。

三、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

生活在社会中,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适应环境。心理学上把对自己印象的了解称为“自我意识”亦称“自我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不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正确地估计到自己的作用、能力,并不遗余力地实现自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

一个人不但要了解自己,还要悦纳自己。换句话说不为自己的个性不完美而痛苦,讨厌自己。不善于悦纳自己的人,常常处于自我谴责的痛苦和紧张不安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建立一层保护膜,采取多种防御性行为,往往有歪曲现实的倾向。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悦纳自己,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对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过失能安然接受,没有自卑感,也没有内疚心理,不为此羞愧,不在别人面前加以掩饰,不采取其他防御的行为。

四、健康的情绪——稳定愉快

在生活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情绪的产生与发展要与实际情景相吻合。

首先,情绪的产生要合理。也就是说,一定的外界刺激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情绪状态由适当的原因引起,反应强度与引起反应的情境相协调,女孩子对突然出现的一条蛇,茫然失措,大喊大叫,可以被常人理解。如果遇到一只蚂蚁,也有如此的反应,那就认为是不正常的。如果一个人对一切际遇都漠然处之,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一个人遇到挫折反而高兴,那也是不健康的表现。

其次,情绪的反应应随时间的延续、情境的转移而有所控制或转移。在正常情况下,当不良情景消失后,情绪也相应变化。

再次,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能力。人都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体验,都可能会遇到悲欢离合的生活事件,但心理健康的人能比较主动地克服或消除消极情绪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努力创造乐观、豁达的心境。心理不健康者则情绪常处于抑郁之中,情绪低落,灰心失望,引起情绪的原因消失以后,其情绪还久久不能平息。

五、正视现实,把握现实——敢于进取

青少年时期是浪漫而又富有理想的时期,学生对未来对前途充满理想与希望,但是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矛盾。心理健康者能正确客观地面对生活实际,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溺于幻想而脱离现实;既能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困难,又能积极地克服困难,勇于进取。

六、心理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这是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如果与某一年龄特征出现不相适应的现象,我们就认为违反了常态,属于不健康心理。

七、心理康复能力

心理康复能力,主要指心理受到创伤后的复原能力。在生活中,人们受到的精神打击、挫折,心理压力可能相同,但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对心理创伤可能一笑了之,而有的可能在心理、行为上都留下严重的痕迹。人一生中不免蒙受种种心理创伤,事后若能很快康复,说明一个人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较高的。由于心理创伤的康复与自身的认识能力、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即遇事后有无亲友同情和帮助)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应在学习、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kCEAybQ5k5J78j6/7gWzWPA6yYiykOGbddGyUmCb2HVLldpngt7Rkarx/gAg6j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