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研究资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历史文献资料。尽管历史资料对耀州窑的记载相对贫乏,但仍有迹可循。这些散落在不同文献资料中的只言片语,成为探讨、研究耀州瓷的珍贵史料和研究参照依据。如《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北宋陶榖的《清异录》、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元代脱脱等撰的《宋史·地理志》、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以及历代修编的《同官县志》等传世历史文献资料。尤其可喜的是,1954年陈万里先生在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考察时,发现了北宋元丰七年的《德应侯碑》,成为耀州瓷研究最为直接和翔实的文献史料。近来又发现了涉及金代大定年间耀州窑贡瓷的,现存耀县药王山南庵碑廊的《耀州吕公先生之记》碑,对金元时期耀州瓷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耀州瓷的艺术研究,所以涉及到的相关时代的部分画理、画论与画史文献资料一并纳入课题的研究资料范畴。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宋代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宋代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等等。历代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考古发掘的唐宋元时期的墓室壁画等图像内容更是艺术图像学研究的宝贵材料。

还有一部分相当重要的文献资料就是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著,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建立在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些近现代文献包括:近代叶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的《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陈万里的《中国青瓷史略》、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的瓷器》等等。

另一部分,主要依靠的是历年来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专著、论文等。这些资料主要包括:《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陈炉窑》、《陈炉耀州瓷精粹》、《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文博》首届耀州窑学术讨论会专号、《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等等。在这些资料中,有些问题前辈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本文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作用,成为本文参照和引用最多的、最直接的资料。为了系统研究的需要,本文在论述中都一一以注释的形式加以引用。有些因为观点不同,本文先列出前人的理论观点,然后作为对比研究论证说明自己的不同观点。

第二类是实物文献资料,主要依靠历年来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因为其地层层位关系真实、明确,数量巨大且序列排列清晰有序,时代明晰,能呈现自然真实的流变过程,不存在断代疑问,所以具有充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由于时代关系清楚,对于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研究是非常翔实有力和重要的基本资料。另外,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所拥有的耀州瓷藏品,以及耀州窑遗址,也是本文作以参考和引用的实物资料来源。对于这些一手资料笔者都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向专家及制瓷工匠请教。笔者还对大量实物资料进行了拍摄和整理。

(二)研究现状

耀州窑虽是一代名窑,但对于耀州瓷的研究却起步很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学界还对其知之甚少。通过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再在考古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探讨,逐渐使一代名窑展现出了清晰的面目。从对其进行研究的历史过程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步调查了解阶段在此阶段以前,古人对耀州瓷有一些记载,分布在史书,方志以及笔记、小说之中。人们对耀州窑及其瓷器产品的概念尚处于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认识情况。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冯先铭等先生开始了对耀州窑最早的考古调查。调查的最大成果一是发现了现存最早的窑神庙碑《德应侯碑》,该碑碑文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耀州地区居民的职业、制瓷方法、工艺流程及产品质量水平等情况,它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一通窑神碑,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最早的重要实物文献;另一个就是确定了耀州窑址的地望,发现了埋没在荒丘之下的古耀州窑遗址。这是首次将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陶瓷研究之中,开辟了陶瓷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并在1957年出版了第一本耀州瓷的研究专著《耀瓷图录》,图录中收录的是陕西省彬县以及其他各县出土的耀州瓷器,陈万里先生撰文《谈耀瓷》首次对耀州瓷进行了研究论述。由此,拉开了对耀州窑遗址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的序幕。

第二个阶段为考古发掘研究阶段。考古发掘的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自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对耀州窑遗址进行局部发掘。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镇、立地坡和上店村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出唐、宋、金、元各时期烧之瓷器的遗迹和遗物,其中有唐代灰坑,宋代窑址,金元时期的作坊和窑址,出土标本85000多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根据这次发掘编辑了《陕西铜川耀州窑》一书,于196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次发掘的成果证明了黄堡镇从唐代便开始生产陶瓷,北宋靖康以前为大发展时期,其后虽趋于衰落,但至元代仍有烧制。

此后,1973年及1984年到1991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并随后进行了大量多次的随工清理和调查。尤其是后一次的考古发掘,规模宏大,成果丰硕,发掘面积达11500平方米,发掘出唐、五代、宋、金、元等各个时代的文化层和大量作坊、窑、墓葬、灰坑等遗迹,并有十分丰富的遗物, 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唐三彩窑址就是这次发掘的重大收获之一。而五代部分的窑址及其器物的陆续出土更是具有突破性发现的重要意义,从而部分地改写了中国陶瓷史,一时使得耀州瓷研究成为热门。

1982年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对耀州窑及其产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但随着发掘出的新资料的不断丰富,有些学术观点在资料逐渐完备的情况下得到了印证,有些则需要修改。

有关耀州窑研究的学术论文很多,1995年在上海举办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在来自世界各地的80余篇国际古陶瓷研究论文中,就有十余篇是以耀州窑为研究对象的,耀州窑一跃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衷的主题,对耀州窑的研究盛况空前。

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又联合组成了陈炉窑考古调查工作队,对陈炉地区的古窑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在陈炉、立地坡、上店三座古代窑场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1万多件(片)。

通过几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1.15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历代窑炉近70座,作坊67座,出土各类陶瓷标本约121万多件(片),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遗址等。其出土遗迹与遗物之多,时代层次序列之完整、清晰,堪属世界之最。这些发现构成了耀州瓷研究的充实物质条件和基础。在此基础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相继出版了几部大型的考古研究报告。

《唐代黄堡窑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辑,由文物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发行,其中对1984年以来考古发掘所获的唐代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包括唐三彩作坊1座、制瓷作坊8座、唐三彩窑3座、瓷窑5座、灰坑7个、墓葬1座,以及大量的出土遗物。本部报告结构分为三个大的章节,分别论述了黄堡窑的发掘地点和地层堆积、作坊遗址和其他遗迹、出土遗物三大部分。其中出土遗物部分,较为翔实地报告了发掘出土的陶瓷种类及其装饰手法与装饰纹样,这些陶瓷种类包括唐三彩器和彩绘器、青瓷、白瓷、黑瓷、黄釉瓷、茶叶末釉瓷、黑釉刻花填白彩瓷、花釉瓷、白釉绿彩瓷、白釉褐彩瓷、青釉白彩瓷、青釉褐彩瓷、素胎黑花瓷、素烧器等的各种型、式的瓷器及作坊具、窑具等。在结语部分,研究者根据研究分析对唐代黄堡窑各类器物的演变规律、各类器物的分期、生产工艺及陶瓷装饰艺术进行了专题论述,解决了唐代耀州窑的一些基本问题。成为研究唐代耀州窑及其产品的可靠、翔实的基本资料。

《五代黄堡窑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辑,由文物出版社于1997年8月出版,其中对1984年以来考古发掘所获的五代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包括五代时期制瓷作坊4座、瓷窑7座、灰坑18个、各种标本71722件(片),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可以复原且十分精美的青瓷器。这些资料在发掘很少而又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五代窑址中显得尤为可贵。这部报告结构分为四个大的章节,分别论述了五代时期黄堡窑的探方分布和地层堆积、各种遗迹(包括作坊、窑、灰坑等)、各类遗物和有关五代黄堡窑的相关问题研究。其中遗物部分翔实地说明各类瓷器情况,包括青瓷、黑瓷、白瓷、茶叶末釉瓷、白釉褐彩瓷、白釉绿彩瓷、素烧器、作坊具和窑具等。在第四部分,研究者对五代黄堡窑的生产工艺、装饰艺术、器物造型特征和造型变化、出土的“官”字款问题及五代黄堡窑传世中的东窑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成为研究五代耀州窑及其产品的翔实、可靠基本资料。

《宋代耀州窑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耀州窑博物馆联合主编,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10月出版发行,其中对1984年以来考古发掘所获的宋代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包括制瓷作坊35座、瓷窑22座、釉料石灰石煅烧窑2座、灰坑14个,以及大量精美的瓷器标本和其他出土遗物等。本部报告结构分为四个大的章节,分别报告说明了宋代耀州窑的发掘地点和地层堆积、各种遗迹(包括作坊、瓷窑、釉料石灰石煅烧窑和灰坑)、各类出土遗物和有关宋代耀州窑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出土遗物部分翔实地说明了宋代耀州青釉瓷、黑釉瓷、酱釉瓷、黑釉酱斑瓷、结晶釉瓷、月白釉瓷、素烧器等的各种型、式的瓷器及作坊具、窑具等。在宋代耀州窑的几个相关问题中,研究者根据研究所得分别论述了窑的定名、年代分期、各期瓷器的特征、生产工艺、器物造型及其演变规律、宋代耀州窑的装饰艺术、耀州窑系的代表和中心窑场、耀州窑的性质及耀州窑青瓷的外销等重要问题。为研究宋代耀州瓷的翔实可靠的资料。

《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由耀州窑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编著,由三秦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发行。其中对陈炉窑考古调查工作队从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在陈炉、立地坡、上店三大窑场发掘和采集到的大量标本,其中完整、近完整和可复原器物千余件。本部报告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立地坡耀州窑遗址部分,第二编为上店耀州窑遗址部分,第三编为明秦王府琉璃厂遗址部分。这三编结构基本相同,都分四章分别报告了遗址位置及范围、调查解剖经过和地层堆积、遗迹和出土遗物。其中都在第四章详尽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瓷器类型及其型式情况。在结语部分论述了窑址定名及与耀州窑的关系、窑场烧造年代与规模、时代分期与特征、瓷器和琉璃建材生产工艺、造型及演变规律、装饰手法和纹样图案等问题。这部报告对研究耀州瓷宋代之后的发展演变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资料之一。

《陈炉窑》由袁西成、王俊杰主编,由中国画报出版社于2006年4月首次出版,这是对耀州窑的后继和替代瓷窑——陈炉窑的一部专著,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陈炉陶瓷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造型与装饰艺术,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对耀州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由禚振西、杜文编写,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于2000年5月第一次出版,书中对耀州窑的窑口概况、耀州窑产品的色釉类别、鉴定基础知识等进行了系统、翔实的阐述,对于了解和认识耀州窑及其产品是一本非常便捷的参考书。

《中国陶瓷史》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1982年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发行了第1版。这部著作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它的出版是中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第六章《宋、辽、金的陶瓷》部分对耀州窑系进行了专题论述。

再有就是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图录类的耀州窑资料书,配合上述几部报告中提供的线描图与实物照片图,成为研究耀州瓷的更为直观的研究资料。如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陈炉耀州瓷精粹》等。

另外,在国内各地的地下埋藏中,这些年也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耀州瓷。仅金元时期的就有,山西侯马大安二年董十坚墓出土耀州窑刻花碗;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年石宗壁墓出土耀州瓷单耳洗,黑龙江绥滨金墓出土耀州窑青釉印花菊花纹碗等等。 至于宋代耀州瓷器的出土其出土地点与数量则更多,在陕西各市、县几乎都有发现,在西安、彬县、耀县等地还有较大的窖藏发现。陕西榆林的很多墓葬中都有耀州瓷作为随葬品的发现。上文所述的《耀瓷图录》就是以彬县的出土窖藏瓷器为主编辑出版的。

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南、甘肃、河北、湖北、山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江西等地,都有耀州瓷出土。在国外,如朝鲜出土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注子、注碗等,日本京都市左京三条三坊的十二世纪水沟遗址中,发现有宋代时期输往日本的耀州窑的青釉印花纹碗; 阿曼的苏哈尔、埃及的福斯塔特及东南亚各国都有耀州瓷出土,为耀州瓷更大范围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以上对耀州窑及其产品的学术研究,从对于文献的研究与结合考古调查而进行的研究,已基本完成了陶瓷研究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理清了耀州窑的基本内涵,对其烧造的时间、规模、范围、产品等的基本情况已了解清楚,为进一步的综合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为对现有的耀州瓷资料进行更为广泛的综合研究和向纵深方向专题研究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耀州瓷研究向着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专题方向进行。逐渐从考古研究中脱离出来,开始追溯其成因、流变、传承、影响等风格和历史形态的问题,着重于艺术风格和文化因素,并纳之于某个系统之中,探究其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并根据个人的学识与立场的不同,分别从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切入,或者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这种成果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993年7月耀州窑博物馆编辑《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这本汇编将1993年以前发表的有关耀州窑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及耀州窑博物馆人员整理、研究的部分论文24篇汇编成册,并在卷尾增附《耀州窑文献目录》,以供研究交流与检索。其中很多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耀州瓷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是耀州瓷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1996年《文博》第3期为“首届耀州窑学术讨论会专号”,专题发表了了二十多篇关于耀州窑的研究论文,这是全国规模的首次对耀州窑进行的学术讨论。标志着耀州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0年5月,王芬的著作《耀州窑陶瓷》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分为“工艺与美术”及“实验与研究”上下两个篇章,涉及了古陶瓷工艺、美术及传统陶瓷研究多个领域。上篇工艺与美术部分主要通过大量新颖系统的资料归类,论述了耀州窑所取得的工艺与艺术方面的成就,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及所采用的方法。下篇实验与研究部分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仪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耀州瓷标本进行了胎、釉等的物理和化学分析,给出了很多重要的数据参考资料,并阐述了耀州瓷的内外在质量特征及复仿制的技术。

2005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时期的耀州瓷研究成果,书中集国内外耀州瓷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论文计47篇,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对耀州窑及其产品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耀州瓷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的汇总。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耀州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0年施翠峰于《雄狮美术》发表《耀州窑划花纹青瓷碗》一文,是台湾地区最早的关于耀州窑的专文。而后,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如谢明良、刘良佑等,相继在《故宫文物月刊》、《故宫学术季刊》以及《典藏古美术》等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另外,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沈雪曼在1995年完成其硕士论文《唐代耀州窑三彩研究》。该论文以当年中国内地的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的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唐代地层所出土的一系列作坊、窑炉、工具和残片等资料为研究基础,对唐代耀州窑的三彩釉陶及其地位作了一定的研究和评价。

日本对于耀州窑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1981年,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陶瓷全集》,其中第10册为耀州窑。1991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配合日本收藏的耀州瓷展出而出版了《耀州窑の青瓷》展览图录;1997~1998年日本多家博物馆和朝日新闻社、中国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与耀州窑博物馆等单位,在日本三家美术馆巡回展出,其展出作品包括日本收藏的耀州瓷以及中国大陆近十几年新出土的耀州瓷,规模十分庞大,配合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由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主编、朝日新闻社发行出版了《耀州窑》,该书中刊录了中日两国耀州瓷研究专家的一些学术论文;日本学者野村惠子、森达也与上田秀夫的学术论文。关于日本学者的学术著作,重要的有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编印的《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佐佐木达夫的《日本的贸易陶瓷》,矢部良明的《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器》。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中国陶瓷特别展》,长谷部乐尔作了详细的整理和介绍(《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1期,1981年6月)。1982年出光美术馆策展《近年发现的窑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展》,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陶瓷在日本的出土情况。

西方国家的学者也有不少对耀州瓷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如Wang Zhaolin、Brian McElney、Fan Dongqi在< Ceramics Monthly >、< Oriental Art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不过开始的时间较晚,一般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也有一些专题的探讨论文发表。 CDHyv+DqVYls2x16fc6JUYCUDsfudLnefRdBQeUxD0jiOsiVgZ1hjbD2WhuuBN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