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合唱艺术概述

1.合唱的定义

合唱是由多人、多声部组合、声部之间变化配合,群体音响统一协调的声乐演唱形式,是群体的声乐表演艺术,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家演形式之一。一般用钢琴或管弦乐队伴奏,也有无伴奏合唱,经常以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或在歌剧中作为群众性场面出现。合唱形式有: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人类自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谐和”后,多声部的泛音共鸣就孕育了合唱这一最高艺术表演形式的产生。合唱使人声的有限性及表现力得以极大地拓展与发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高层次美学内涵。合唱艺术以其特有的协调、和谐、统一、产生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天籁;融入合唱,更使人受益于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升华。

2.合唱的发展历史

合唱是音乐文化中最古老的种类之一,它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产生的,是由群体的歌唱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人们在群体的演唱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声带的长短和共鸣腔的大小不同,高低音区也就有所差异。因此,在唱同一旋律时,同一音的高度,就会产生对一些人不相适宜的情况。随着旋律的进行,某些人便会降低或升高某些音,有些人还自觉地发展出与原有旋律不同但协和而动听的声音来,以适应自己的音区,丰富演唱效果。同时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声,也会自发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另一声部,这就逐渐形成了合唱的雏形。

在我国一些地方戏曲中,可以听到部分的帮腔和衬腔。它们在原有的旋律上,加上了装饰性的片段,甚至成为陪衬主旋律的另一独立旋律。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群众在自发和即兴的情况下,形成了主旋律的支声部或辅助旋律;在劳动时及劳动后的一唱众和,此起彼应,都具有一定的合唱因素和特征。

从西欧音乐发展史来看,西方合唱艺术的产生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合唱在缘起之初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情结,宗教思想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合唱就被教会垄断。基督教的信仰者们发现了集体演唱的奥妙——“谐和”,谐和的奥秘——泛音共鸣,能动地效法自然,将单声部齐唱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共鸣,产生了合唱。

十三四世纪以前,合唱基本是单旋律音乐为主,主要是无伴奏合唱的教会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等;还有世俗题材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当时甚至对复调音乐有着牢不可破的嫌恶。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原来旋律为固定音调而另外加上一个与之对立的旋律,这种主旋律和对立旋律的结合,叫做奥加农(奥加农的出现,使原有的圣咏歌曲更具节奏性和旋律性的变化,使之更加活跃、更具生命力,比原来的单声部音乐越发的动听了许多),这些对立旋律是原有旋律的四、五度平行旋律。此后又脱离这种平行的旋律发展成另一种与原有旋律相反进行(或平行与相反进行交替)的旋律,形成了复调音乐初步的雏形,为合唱奠定了基础。由于西方音乐史上宗教音乐曾处于统治地位,唱诗班的盛行便大大推动了合唱的发展,大量的宗教歌曲就是以合唱的方式推广的,逐步自然地形成有声部组合的合唱,主调音乐逐渐巩固,复调从属于主调;低音线条非常突出和重要。教会大量地利用合唱,有意识地培养合唱人才,不论在人声的训练和作品的创作方面,都长期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合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合唱又进入了歌剧与音乐会舞台,为合唱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音乐家们创作了很多清唱剧(Oratorio)和康塔塔(Cantata),在作品中融入了世俗感情和民间音调,表现普通人的情感,使合唱逐渐具有人民性,成为了宗教和普通大众共有的一种音乐形式。民间的、教会的、舞台的合唱,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合唱艺术在演唱技巧和写作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西欧歌剧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合唱曲,开创了交响合唱的新形式。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乐中首次采用了合唱形式,把古典交响乐推向了高峰。从此合唱的地位大大提高,合唱形式被运用在各种音乐艺术中,合唱不再是作为装饰和配角,是与其它音乐形式同样具有了自己的地位。如从早期的无伴奏到后来的伴奏合唱,最终出现了交响合唱,以求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合唱的音乐对比性大大提高,在旋律、调式、调性、织体、和声、伴奏乐器等方面都得到了扩展,演唱的力度、音色、速度、厚度等方面体现出更加细腻的对比变化,合唱队的编制自由,不协和和声的运用,各种乐器的引入,合唱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合唱宗教思想几乎淡化不存,人文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音乐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以刻意打破共性写作原则为创作形式的现代主义音乐,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原则,追求极其主观的音乐表现,音乐中使用大量不协和音程、模糊调性、使用乐器的极端音区,甚至以噪音进行创作无声音乐等。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合唱艺术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合唱变得复杂而丰富,人声在合唱中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表现因素,而变成了众多音色中的一种,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还要加入很多其他因素才能成型。合唱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古典的合唱,打破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表现出浓厚的现代音乐风格。

纵观历史长河,合唱艺术形成、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一不是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并反映时代的新思想。合唱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融入更多的社会世俗因素和民间音乐,被更多大众所接受,历经几个世纪不断吸收大众世俗的民间音乐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形式,不断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的进步为合唱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合唱从主观或客观方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又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它所反馈于社会积极的推动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合唱艺术必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合唱这一门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

3.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

我国的合唱音乐最早由西方传入,是在近现代的政治斗争、生产斗争、社会生活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基础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经济的渗入,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宗教歌咏是基督教传教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是基督教大规模的传入,以基督教的圣咏诗合唱为主,也就是在原有的西洋旋律上配上中文译词来演唱,这种合唱是基督教传教目的下的产物,并非国人自己创造的音乐。宗教合唱的演唱为我国的社会音乐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并为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学堂乐歌”,它的主要艺术创作特点是集中在选曲与填词方面。虽然,它的填词没有达到我国古代声乐作品那样高的艺术成就,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作品还是有着相当高的艺术质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这种歌曲从作曲到演唱都是一种大众化的全新观念,为合唱艺术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编创的学堂乐歌《送别》,旋律自然流畅,歌词恬静、典雅,词曲之间意境天然完美,流传甚广,影响至深。由他作词、作曲的无伴奏混声三部合唱《春游》,是我国最早采用合唱技法创作的第一首合唱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合唱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继承学堂乐歌的基础上,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合唱的影响与普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曲家萧友梅在创作的作品中运用了合唱形式,如《晚歌》、《五-四纪念歌》、《春江花月夜》。当时的《黄埔军校校歌》(作者佚名),也是一首四部合唱曲。还有最优秀的代表作品是赵元任 1927 年创作的《海韵》(徐志摩词),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合唱效果,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首作品中,赵元任试图运用了以中国民族五声性调式和声与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相结合的尝试。

30 年代后黄自先生写的《抗敌歌》《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刘雪庵的《长城谣》,1935 年初,作曲家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现为国歌);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夏之秋的《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贺绿汀的《恳春泥》《游击队歌》,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冼星海在 1934 年至 1938 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黄河大合唱》可称为合唱之魂,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创作了富于战斗性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这部交响性、写实性、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及其他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这一时期合唱音乐的发展进程具有了极其鲜明的政治性,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是我国合唱音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危亡,使得合唱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澎湃慷慨的激情替代了田园牧歌式的咏唱,成为当时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号角。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央歌舞剧院合唱团、上海合唱团、中央广播合唱团、总政合唱团等)。这些专业合唱团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合唱艺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而且为我国高水平的合唱提供了创作及表演的契机。业余群众合唱十分活跃,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五十年代出现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王莘词),刘炽的《祖国颂》、《我的祖国》(乔羽词),瞿希贤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招司词),向异的《淮河两岸鲜花开》(石梅、向异词)和李群、张文纲的《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光未然词),罗宗贤、时乐檬的混声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魏风词)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1954 年~ 1957 年间,苏联合唱指挥家杜马舍夫在中国开办了“合唱指挥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合唱指挥人才,如秋里、施明新、司徒汉、聂中明、郑小瑛等。加上老一辈的指挥家杨嘉仁、马革顺、葛朝祉和留苏归来的严良堃等。他们在全国各地从事合唱实践的普及活动,不仅推动了我国专业合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

1956 年 8 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个活动使合唱艺术逐渐走上了创作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合唱作品。合唱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革命历史的歌颂,如《长白山之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长征大合唱》;一部分是对祖国美好建设的歌颂,如《幸福的农庄》《淮河大合唱》,这些合唱作品的创作主要受到了苏联乐派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数量较多,但在艺术上却没有比较大的创新。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期,民歌改编为合唱形成了一种潮流。作曲家以相对完整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基本素材进行整理、改编、创作的合唱曲,是中国合唱音乐中富于特色的部分。瞿希贤、谢成功、杨嘉仁、蔡余文、孟贵彬、罗忠铭、曾理中、麦丁等作曲家们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合唱,如《牧歌》《乌苏里船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阿细跳月》《三十里铺》《小河淌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王震亚根据古曲《夏一峰演奏谱)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给人留下了清新质朴的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作,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们的合唱舞台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六十年代中期问世的《长征组歌》(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萧华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格律严整,抒情性和史诗性相结合为其艺术特色,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长征组歌》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继《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又一部成功的大型史诗性音乐作品。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代表性合唱作品有,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孟波的《高举革命大旗》(芦芒词)、晓河的《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韩笑词)、秦咏诚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刘文玉词)、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写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同时根据毛主席诗词创作了大量的合唱作品,如《沁园春·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等,作曲家将原诗词中的宏伟气势通过音乐准确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具有深远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时,对大合唱中乐队与人声的结合、领唱与合唱的融合处理得非常严谨、完整,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文革”十年,我国的合唱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打击,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少数保留和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是体现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并对合唱的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入,我国合唱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合唱参与性广泛,易于普及,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合唱音乐的创作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作品的风格、题材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朱南溪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贺东久、任红举词)、王锡仁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傅林词)、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陆在易的领唱与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于之词)、王世光的《长江之歌》(胡宏伟词)等。这些作品以崭新的时代精神,丰富的音乐色彩,清新的艺术格调,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浓浓地写上了一笔。1985 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合唱节,同时成立了中国合唱协会,在大专院校成立了合唱学会、中小学校成立了音乐联谊会,有力的促进了合唱艺术的国内交流和中国合唱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合唱艺术有了质的飞越。

随着我国合唱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合唱艺术的创作、演唱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风格也逐渐增多。近 30 年来作曲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合唱作品的题材、体裁、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等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作品题材比以前丰富,创作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合唱艺术开始从“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束缚中挣脱出来。创作题材也从较为单一的革命歌曲和民歌合唱发展到现在的高雅与通俗结合的不同风格的曲目,表演形式从单调呆板的固定模式到越来越重视形体表演所带来的多维立体化的享受,这些都体现了合唱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变化,注重了合唱艺术的形式美和欣赏功能,预示着中国合唱从齐唱的歌咏普及,开始走向合唱艺术的本体。如瞿希贤作曲的《把我的奶名儿叫》(黄宗英词)和《飞来的花瓣》(望安词),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和《爱的足迹》,邵永强作词、尚德义作曲的《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漠之夜》和《向往西藏》,陆在易作曲的《葡萄园夜曲》(吴国平词)和《游子情深》(邵凯生词),恩克巴雅尔作曲的《八骏赞》(那顺词)和《欢乐的那达慕》(巴音吉日嘎拉词),印青的《在灿烂阳光下》(贺慈航词),由王洛宾记谱填词,孟卫东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王世光改编的《青春舞曲》,杜鸣心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嘎哦丽泰》等,在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许多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广大群众中广为传唱。

2008 年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中第一次将合唱纳入比赛项目。这个赛事云集了我国最优秀的合唱团,他们在用声上的谐调、平衡、统一,多层次合唱功能的应用,演唱能力和歌唱技艺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目前合唱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最能说明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合唱艺术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今世界合唱的迅速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风格种类繁多、形式新颖别致,各国合唱演唱技法的提高之快、演绎表现各类作品的能力之强,更令人产生一种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所以我们要不断吸收借鉴世界合唱艺术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成果,将其运用到改革、发展中国合唱艺术的进程中来,在保持自身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与世界合唱接轨,完善我国合唱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发展之路。 cb+73+mgJQrfoboVydW1vF4prTD5LXpqgkT1beAb4lrekwyUnDDHRGYibzIY+k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