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拟定实训计划

拟定实训计划是搞好实训的重要工作之一。拟定计划,应根据受领任务、训练目的与条件、受训对象等,结合我们现有装备、战术特点、战术企图和地形情况等而制定。实训计划主要包括:训练场地的选择、行进路线的选择和固定、训练中目标点和检查点的选用和设置、行进速度的规定、训练所需时间的计算、保障措施、所采取的伪装手段、训练中通讯联络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一、训练场地的选择

(一)训练场地选择的原则

现地用图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目。而选择训练场地是提高训练效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训练场地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应根据训练对象的不同和训练的进度将场地按照地物、地貌复杂程度不同,分编为较易、中等、较难、难四个类別。训练时,采取先易后难,难易交叉的方式进行使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综合性原则

为了培养受训者能在多种地形上熟练地识图、用图的技能,选择场地时要“多品种化”,尽可能选择综合性条件好的场地组织训练。例如既能按道路行进又适应越野行进,既能适应徒步行进又能乘车行进,既要适合白天训练又要考虑夜间训练等。如本单位所在地域地貌太单调,必要时可将受训者带到合适的地形上进行训练。贯彻综合性原则,能使受训者掌握在各种地形上熟练用图的本领,防止以偏概全。

3.效益性原则

从现地用图训练的角度讲,坚持效益性原则主要是指训练用车油耗和中途占用时间的节省问题。为此,应优选线路和场地,设计环形、放射形闭合线路,多方向场地,力争做到一场多用,一线多用。如去程进行乘车按图行进训练,中途穿插站立点和目标点的训练,到目的地搞测图训练,回程进行徒步定向训练,夜间按方位角行进训练。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受训者智能和体力,还可以减少用车油耗和中途时间的浪费,进而提高训练效益。

4.精确性原则

凡作检验的点位坐标,一般要采用计算法量取,根据国家军控点来推算。做到原始数据精度高,可信度大。

(二)训练场地选择的方法

总的来说,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和训练对象选择适宜的训练场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训练目的。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的方法主要有:

1.图上预选

按照上述的依据,先在地形图上大体确定预选地区的大范围,再详细地分析判断该区内的地势起伏、道路的数量和质量、越野通行、江河水域、植被的种类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训练的要求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全面权衡利弊,从中选定一块适宜的训练场地,划定范围大小,作为图上预选的训练场地,见表 2-2。

表 2-2 训练场地选择参考表

2.现地勘察

图上预选之后,是否适宜训练的要求,还必须到现场勘察才能最后确定。特别是在地形变化大的地区和靠公路比较近的地域更应该这样。现地勘察主要是具体掌握使用的地形图与实地的不符情况,即实地的变化大小,以判断该地区是否真正适合训练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在此地训练的难易程度。

3.几种地形训练场的选择

在图上预选、现地勘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比较几块预选场地的利弊之后再确定最后的训练场地。通常可按以不三种下同的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

(1)山林地训练场。可根据山岳丛林地区的地形特点,特意在山高沟深、草木丛深、雨露较多的高山地区选择按图行进训练场地和现地确定站立点和目标点的训练场地,以便使训练接近实战的要求。

(2)丘陵地训练场。这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地形训练场地。针对丘陵地现地对照不易掌握、站立点较难确定、容易误判等特点,可分别在高差 50 米、100 米、200 米三种不同的丘陵地形上,选择按图越野行进和夜间按道路行进等训练场地,以便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平原地训练场。根据平原地区的地形、季节特点,南方可选择在春、冬两季,北方选择在夏、秋两季,以适应多种情况下的训练。

二、综合训练路线的选择和固定

综合训练路线的选择必须着眼于训练的目的,要从实战出发选择最短最方便的路线。选择的路线便于迅速隐蔽开进,便于及时应付和掌握各种情况,符合训练的意图。选择时,要重点研究决定道路通行能力的以下诸因素:地貌的特征,土壤的质量与状态,有无天然障碍物(河流、沼泽、湖泊等)及其特征,有无道路、桥梁和渡口,其质量与分布状况如何等。

(一)行进路线的选择

起点、目标点、终点是现地用图训练路线选线的基本着眼点,巧妙地设计路线是提高受训者用图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路线的选择也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平时训练时可采用环形路线,考核或比赛吋可采用直线路线和“S”形路线。

1.乘车行进路线的选择

乘车行进使用的车辆和装备比较多,人员也比较集中。因此,选择路线时应以便于车辆隐蔽,便于车辆机动,便于人员疏散的路线为主。一般应选择简易公路或等级公路作为机动路线。道路的两侧,应有明显的高地和突出的地形点,路线的途中要有便于车辆集结的地段。乘车行进路段一般为 80 千米至 100 千米。若综合训练是昼夜进行,可始终乘车行进,路线的距离可更长。乘车行进路线的数量可根据地形情况而定,一般应选择两条以上,以便能及时应付突发情况。

2.徒步行进路线的选择

徒步行进路线可分为白天徒步行进路线和夜间徒步行进路线。确定是哪一种行进路线或在选择时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有路不越野”的原则。利用道路按图行进可随时通过道路上明显地段确定站立点,以保持行进方向的正确,不易迷路。同时,利用道路行进还省力省时。

(2)坚持“选近不选远”的原则。在起伏不大的训练场上,可采取直插或越野的形式选择路线,以利于提高受训者的用图技巧和短线越野能力。

徒步按图行进路线的实际选用,通常根据场地的大小,地形的特点,训练人员的数量,行进的形式,可分别选用直线或环形路线。

直线路线:即从出发点出发,途径数个检查点或目标点后,到终点集中,如图 2-1 所示。直线路线便于分批次放行,便于施训者定点检查,便于纠正出现的问题。这种路线多用于训练效果的考核与检验。

图 2-1 直线路线

环形路线:是以一条穿越训练场地中心的道路为基础,以场地中心作为行进出发点及集中点,各条路线向四周伸展并构成闭合路线,整个场地形成一个大圆盘。环形路线不受正反方向的限制,可以按查找目标点的先后顺序,相互交错穿插行进。这种路线既便于大批次撒开放行的复杂性训练,又便于施训者统一组织训练和抽查行进情况。但这种路线对场地的地形特点要求比较高,如图 2-2 所示。

“S”形路线与直线路线相近,“S”型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设在不同的地点,能较好地克服跟随现象,但需要的保障人员和器材较多,组织较复杂。

图 2-2 环形路线

(二)行进路线的固定

综合训练中的行进路线选择合适后,应及时按训练内容的先后、行进的形式等依次将路线标绘在地形图上。标绘时应特别注意:

一是根据行进的形式不同,路线标绘的形式也有所区别,通常乘车行进路线为带箭头的长虚曲线;徒步行进路线为实直线。

二是路线的颜色上也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徒步行进的路线。由于行进中所划分的组所走的路线不一样,因此,在标绘时应区分开来,通常是每一个训练小组所用的路线,用一种颜色来标绘。为便于施训者指挥作业和查找路线,还应根据训练所划分的小组及其所用的路线绘制一张路线示意图。

三是路线标绘好后,应根据训练任务、上级意图、训练时间,将训练中的大休息场地、车辆集结的地点、各种行进训练的起点、终点以及行进中的救护点,用不同的符号标绘在行进路线上。

三、训练中目标点和检查点的选用和设置

为检查训练效果和及时了解受训者的现地用图技能情况,在综合训练的实施过程中通常设置多个目标点或检查点让受训者查找和指示。

(一)目标点的数量和距离

目标点一般设在乘车行进的路线两侧和现地点位判读时所在站立点的附近。目标点的数量根据乘车行进路线的长短和现地点位判读训练的标准而定。丘陵地训练场地,乘车行进训练时,其距离为 50 千米,路线上选5~10个目标点,每个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5 千米,目标点位置距离乘车路线不小于 200 米。现地点位判读时,目标点通常设置 3 ~ 5 个,目标点与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100 米,目标点与站立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0 米。

(二)检查点的数量和距离

检查点一般设在白天徒步按图行进和夜间徒步按图行进的路线附近。徒步按图行进每条路线上检查点的多少,既要根据全线距离的长短、训练时间的多少,又要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来选定。丘陵地场地,分小组徒步行进,白天行进 5 小时的路线,其距离应在 20 千米以内(指图上直线水平距离)。每条路线上选 5~7 个检查点为宜。检查点间的纵向距离 2 ~ 2. 5 千米,横向距离不宜小于 400 米。夜间行进 4 小时的路线,其距离应在 15 千米以内(指图上直线水平距离)。每条路线上选 3 ~ 5 个检查点为宜。检查点间的纵向距离一般为 1 ~ 2 千米,横向距离不宜小于 500 米。检查点间纵、橫向距离的大小,对于行进的难易程度有直接的影响。纵向距离越小,检查点越容易寻找;横向距离越小,训练难度越大(因方向稍有偏差,就容易穿越过规定路线的检查点位置)。因此,检查点的间距选定,长短要适宜,难易要适当。

(三)目标点和检查点位置的选定

目标点和检查点位置设置的好差,直接影响着受训者行进的速度,约束受训者行进的方向。因此。选定目标点和检查点位置要难易兼顾,布局合理,避免单一,力求多样。通常应将目标点和检查点的位置设置在既隐蔽又便于寻找的突出地形或地物上。例如:突出的山顶的倾斜面、山背的突出点、山谷的底部、水塘埂端、独立房的两侧、道路的交叉口、小桥的下面、电线杆等。而行进的每条路线上的各检查点应分别选有山顶、鞍部、水塘、独立房、小桥等不同的地形点,以帮助受训者学会查找不同地形特征的目标点或检查点的方法,提高受训者用图对照的技能。

(四)目标点和检查点的显示方法

目标点和检查点的显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隐显(活动目标)目标的显示,另一种是固定目标的显示。

1.隐显目标的显示

这种方法常用于乘车行进中的目标点显示和现地点位判读时的目标点显示。其做法是用活动的物体来显示目标点的具体位置或采取时隐时现的形式显示目标的具体位置。常用的活动物体有人、发烟罐、信号弹等。采用这种方法显示目标时要注意二点:一是由于寻找隐显的目标点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求受训者的基本素质好,用图技能强,分析能力强;二是要控制好目标点隐显的时间。目标点显示时间长,降低了作业难度,达不到训练效果;目标点显示时间短,不易分辨,不利于受训者作业。

2.固定目标的显示

所谓固定目标是指可长期使用并且位置长期固定的目标点。固定目标的显示,通常采用下述方法:一是将目标点的编号用油漆书写在明显的地形点上,如独立房的墙上、裸露的岩石上、有方位的电线杆上、小桥的栏杆上等;二是在目标点位置上埋设预制水泥标桩或方木桩;三是在检查点的位置上设置用红色和白色三合板制作的点标。上述这些方法一般在白天徒步按图行进和夜间徒步按图行进的训练中使用。

(五)目标点和检查点的设置

目标点和检查点的设置一般在综合训练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可由施训者在场地内通过观察分析,按照设置的原则具体确定。设置可采用下述三种方法:

1.预先设置

在实施前由施训者将准备好的预制标桩设置在已事先选定好的位置上。

2.训练中设置

训练中设置也称为设点法,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设置方法,也是徒步按图行进寻找检查点的循环作业形式。什么是设点法?就是在地形图上标绘出按图行进的经过点,由受训者依照指定的顺序到现地进行判定并把图上指定的经过点,用不同的标记确定下来,最后由施训者或受训者一起到现地逐点检查验证。

设点法的优点:一是符合实战的要求。“找点法”常以经过点上是否找到标记来确定自己找点的正确性,从而容易忽视地图与现地对照。因此,实战中,便会出现判定地形没有把握,对自己的结论往往缺乏信心。采用“设点法”训练,受训者必须根据自己对行进的方位、时间(距离)、到达点与周围地形的相互关系来独立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不会养成依赖心理,在实战中遇到生疏地形也能判断自如;二是保证训练质量。受训者自己独立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对现地地形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将经过点在现地确定下来,这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受训者的识图和用图能力,训练质量更加可靠;三是提高训练效率。实践证明,在同样的训练时间下,采用“设点法”比用“找点法”训练效果更好,达到同样的水平大约可缩短近一半时间。

具体方法是:将受训者分为两大组,即检查点设置组和检查点搜寻组。训练开始后,先由检查点设置组的人员根据训练所指定的路线、检查点的顺序将每个检查点设置在预先确定的位置上,以便检查点搜寻组的人员查找。这就要求检查点设置组的人员要做到:一是位置设置得要准确。倘若位置不准确不仅会影响搜寻组人员的作业时速,还会造成搜寻组人员迷失方向,影响整个训练效果;二是检查点设置的顺序要按照规定进行,不能出现交叉或反向作业的现象。因为此方法是分两大组按时间交错来实施的,倘若出现反向作业现象,就会发生搜寻组到了检查点位置后找不到检查点而影响作业时间;三是检查点设置的速度要快。如果设置速度慢就会出现检查点没有设置完,而搜寻组已到达了检查点的位置,这样不仅提高不了难度,也失去了训练的意义。检查点设置组人员出发后,施训者可根据设置人员的作业时间预算出搜寻组人员出发的时间,然后按时间先后发放检查点搜寻组的人员。同样,搜寻组人员应根据训练所指定的路线,检查点的顺序和每个检查点的坐标位置,到现地寻找检查点的标桩或点标。最后一组人员应将检查点的标桩或点标带回。

采用“设点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设点法”比“找点法”难度大,初学者不宜采用。要待受训者熟练地掌握了现地对照和按图、按方位角行进的技能之后,再进行“设点法”训练;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应先白天后夜间,先分组后单个,先易后难,先明显地形后复杂地形的步骤,逐渐提高训练难度;三是训练时间要恰当。“设点法”通常为“找点法”训练用时的一倍为宜。由于该方法,设置难度较大,要求受训者基础知识要牢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形特点灵活使用。

3 .“藏宝”式设置

“藏宝”式设置目标点是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把按图行进的教学内容与“藏宝式”的娱乐活动相结合,调动受训者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综合性训练形式。它的方法与预先设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就是在各个检查点位置上,还预先设置了受训者要寻找的“宝藏”。“藏宝”的位置可设在检查点上,也可设置在检查点附近(通常范围不超过 50米直径),受训者既要找到检查点上的标点,同时还要将预先设置的“宝藏”带回来。这样可大大提高受训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施训者预先要进行实地查看,特别注意“图上有而现地无或现地有而图上无”等目标场地变化情况;二是组织中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行进计划和行进路线来实施。

四、训练中行进速度的规定

要保证综合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训者必须计划好每段训练的时间,对每段的行进速度给予明确的规定。行进速度的规定包括乘车行进速度规定和徒步行进速度的规定两种。

(一)影响行进速度的因素

施训者在规定行进速度时,应根据影响行进的不同因素而定,主要应考虑:地形类型(山林地高差程度、丘陵地山背山谷的坡度、水网稻田地的面积等),季节和气候条件(昼夜、旱季或雨季以及时间的长短,夏季或冬季、雪或雾),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的宽窄、路基的高低、道路的坡度大小、路面的质量好坏、桥梁的载重量等),装备多少,受训者负重程度和适应程度。

(二)各类地形行进速度参照表(表 2-3、表 2-4)

表 2-3 乘车行进速度参照表

表 2-4 徙步行进速度参照表

五、计算综合训练时间

综合训练所用时间长短应根据训练场地的难易程度和综合训练各项内容所采用形式来确定。训练时间过长,受训者体力消耗比较大,效果不好;训练时间过短,作业内容受限,作业难度达不到,同样也达不到训练效果。所以,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组织好训练程序,有效地利用时间,也是施训者搞好综合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为了能达到训练效果,通常可把综合训练安排在一昼夜完成。

(一)计算综合训练时间的参考因素

1.距离校正:在图上量出全线距离和各段行进距离。图上量读出的距离是水平距离,由于现地地形路线弯曲起伏,所以对图上的距离要进行坡度和弯曲改正,把图上距离变成实地实际距离。改正方法可根据总参《军事地形学》教材中有关坡度和弯曲改正方法计算。

2.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山隘口、渡口等处可能出现的迟延时间。

3.途中与敌遭遇或受敌破坏抵抗减慢我行进速度的可能。

4.集结、大小休息、转场所需要的时间。

5.实施各项保障所用的时间(主要包括:人员救护、车辆维修、各种装备保障等)。

6.机动时间,主要是用于处理社会性事项和不可预测事件的时间。

(二)各训练内容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

乘车行进所需时间:乘车行进总的距离除以汽车行进速度加上中途检查点训练所需时间。(乘车行进检查点训练一般 1 个点为 1 个站立点 2 个目标点,时间大约 10 分钟)

徒步按图行进为训练计划所规定的时间,计算时一般不考虑机动时间。

现地站立点和目标点的判定训练时间为每个训练点 15 分钟加中间转场所需用的时间。

现地简易测图训练时间通常为 2 个小时完成 1 平方千米的 1 点测图。所以训练时间为 2 小时加上集结转场所需时间。

简易沙盘的制作训练时间通常为 2 个小时。

综合训练总训练时间=各段训练内所需时间+大、小休息时间+机动时间。 niAovEb9dvPpLrAZhMF5PiWsj0RacVLYUs4Lbdz/5XY8KwiXgO8EhMoEoliLXB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