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媒体时代如何推广民间音乐

卢柯鹏

[摘 要] 民间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丰富的音乐信息,为研究者、鉴赏者以及传统音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研究基础。但是,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力普遍较弱,特别在都市,在年轻人中影响力就更弱。面临这一局面,本文就民间音乐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播推广问题谈一管之见,文章分三部分:1.传播观念的社会化;2.传播范围的国际化;3.传播手段的多元化。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民间音乐;多元化传播手段

人类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的生产方式被打破,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到了 21 世纪,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传媒技术和社会变革使得传统民间音乐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状况:个别乐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了影响,从地区性的音乐逐步扩展成广为人知音乐,可是大部分民间音乐却是发展日趋衰微,面临生存危机。

民间音乐作为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社会的巨大改革,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民间音乐固有的地域禁锢被打破,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音乐从以往的口耳相传正逐渐过渡到新媒体时代,逐步开始涉及范围更广泛的国际化传播。如此,打破了受众对于民间音乐的既定观念。加之一时期流行音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城市化逐渐加深,而经济效益的驱使,使民音音乐的传承人数量骤减等因素,都成为传播、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阻碍,使民间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考验。一些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正逐渐流失消弭,民间音乐的传承语境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应对这一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传播观念的社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研究传媒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的建构与解构,新媒体对民间文化的建构与解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研究角度看,民间音乐研究分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纯理论研究,(包括史论、概论、方法论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二是从现实角度进行运用研究,(包括广泛性、受众、市场、社会效益等研究)。应当说只有运用研究到了一定程度,纯理论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二者是互为影响,互为转换的。如果说前者的研究是“为什么影响力弱”,而后者的研究则是“如何实施产生影响力”。新媒体时代民间音乐如何实施产生影响力?首先,传播观念需社会化,即民间音乐的传播要具有广泛性。

1.自媒体时代的草根优势具有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虽然带来了以经济效应为主要支撑的市场化的音乐宣传模式,但是同时期越来越火热的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在类似优酷,土豆网那样的视频和音频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自成媒介,宣传自己所喜爱的东西,音乐自然也不例外。而在自媒体上,被网友推举至点击率最高的草根明星们一炮当红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民间音乐凭借其悠久,古老,时空穿透力强的特性,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利用网络,达到更加为国人所喜爱熟知的效果是有着极大可能的。新媒体的普及、流传、运作正在改变人类大脑的认知、记忆与思维方式。在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下,传统民间音乐传播解构势在必行,中国民间音乐传播业的重构是不可避免的。

2.新媒体对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作为新媒体传播子系统的音乐网络传播,在传播实践中除了传播传统的民间音乐外,还传播音乐的创作、演奏、制作技术,传播各种音乐新闻、音乐学术论文、音乐思想,以及提供各类音乐软件的共享性服务等。这种音乐的传播方式,把每一个人所面对的计算机世界,变成了一个音乐的虚拟大社区。音乐的网络传播,既具有上述传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即:“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 。此外,基于网络传播的强大效应,以及复制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文化的生产被驱回到一种精神空间之内,但这种空间不再是旧的单个主体的空间,而是某种被降低了的集体的‘客观精神’的空间” 。音乐的网络传播将给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接受等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将促进当代民间音乐的发展和范式转换。

现代乐坛多数以流行音乐居多,近年来又引进了许多外文歌曲,而这些歌曲多是供求关系之下的受欢迎,偶尔有一些田野风格的乐曲流行起来,也大多是节奏感极强,易引起共鸣且歌词简单的“神曲”。也就是说,民间音乐在现代中国乐坛上仍是沧海一粟,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而今很多歌曲的流传与著名歌手密不可分。歌手就像是“品牌”的商业存在,打上某一歌手的标签的乐曲往往由于其品牌效应,受到同一批歌迷的哄抬和追捧。而相对的,许多并不为大众熟知的民间音乐,媒体传播导引不足,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歌手品牌名气的支撑等,难以得到广泛传播,也就失去应有的社会性。因此,运用新媒体传播民间音乐将是发展趋势。

然而,新媒体的研究也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不断走向深入。在新媒体发展对于传播学研究的影响问题上,新媒体对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研究方法、学术规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浅层上,新闻传媒在传播研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开始增加并成为主流研究方法,使用思辨作为研究方法的论文开始出现大幅下降,这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深层改变,新媒体对于传播学研究的浅层影响和深层影响都开始出现。

3.重新认识民间音乐传播的本质属性。

与乐坛的推行和追捧音乐的原理相同,媒介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是以经济效益为动力的。对于民间音乐,除了在受到特定的推举之时,或者在某个窜出按民族文化的节点而呈现短时间的受关注现象,往往并不长久。可以说,在文化入侵日益严重的当下,各类新鲜乐曲冲击着国内乐坛,各大媒体争相推广更加有经济效益的大众流行乐曲,民间音乐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不能脱离它的社会本质属性,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里应赋予它新的传播内涵和意义。可是,据调查显示,民间音乐在当代社会的空间里没有生存的机会,在现代传媒里民间音乐没有生存的空间。这除了民间音乐自身发展的局限外,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当下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只有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找到它的生存空间,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民间音乐要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传播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树立民间音乐传播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认识民间音乐传播的本质属性。

二、传播范围的国际化

1.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民间音乐

以《茉莉花》为例,它原是一首起源于南京六合,源自于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民歌汇编整理而成。是自 18 世纪以来就被来访的外国人所记载流传到国外的一首江苏民间小调。而 21 世纪初,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加上之后多次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这首小调在网络和各种国际媒体间频繁出现,便渐渐成了中华瑰丽古典文化细腻悠扬而又刚劲激情的象征。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发展,民歌作为古老的艺术品,除了在国内传承古典文化,也成了对外交流中华民族 5000 年伟大历史积淀的象征。与陶瓷,书画等一样,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没有国界的。即便语言文字不通,音乐也能够成为重大国际场合之下,代表一国风采的符号。

2.从媒体观点看民间音乐

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更为民族音乐在海内外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可能。只要传播至网络,无论隔着多么远的实际距离,任何人都能听到同样一首乐曲。这就可以成为民间音乐崛起并发扬的客观条件。

然而,民间音乐之所以在现在依旧处于低迷状态,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传播技术的缺失,而是传播人的缺失。也就是说,真正阻碍民族音乐传播的是人们的主观因素。城市化的进程渐渐吞噬着原始的村庄和村落,许多传承音乐的农耕社会的劳动人民开始进入城市,适应都市的生活,民间传统文化被一点点淡化,更多的是西方观念,城市观念的侵袭。

中国面临的是部分民间音乐的逐渐消弭,反观欧美,黑人音乐和乡村民谣却在十几年内开始被全世界所熟知。从“媒介帝国主义”的观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音乐、影视的市场进行其文化产品的销售,形成文化价值的全球性扩张和支配,以其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媒体硬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不对等的文化交流,如同“新物种入侵”一样,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发扬,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占据份额,最终威胁到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会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而受到压制,但媒介帝国主义的观点值得民间音乐推广者们的重视。重拾国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兴趣,在音乐市场上抓牢一批国际稳定受众,才是实现民族音乐的全球推广的核心。

3.民间音乐的发展策略

如同《茉莉花》在国际市场的传播一样,中国若希望民间音乐逐渐被世人所熟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各类机会,在国际场合演出特定的,能代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民间音乐,惊艳国际市场,并逐渐将音乐建立成辨识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如同中国过去以China,瓷器之意著称世界一样)。

(2)在国内建立完善的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机构,并积极参与国际活动,通过媒介大众传播打入音乐市场。许多省市已经将民歌列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陕北民歌,紫阳民歌,酉阳民歌等),而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等更是早在 2001、2003年就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但各类民间音乐并未借此契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一优势还待传媒人和音乐人更深一步的开发。

(3)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网络与对外媒体上宣传民间音乐,并渐渐培养更多的海外受众。受众是市场的核心,也是如今信息时代的传播者。

三、多元化的传播手段

民间音乐(Folkmusic),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传播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无论从使用的乐器,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代代相传。今天,民间音乐在社会上,除了在山区,少数民族村落之间依旧沿袭人际传播方式,在城市和国际上开始更多地通过新媒体进行多元化传播。

多元化的传播是由多元化的信息通道多维度地交织而成的。信息通道即信息渗透给接受者的途径。包括声音、图像、互动等分类。具体包括平媒、网媒、电媒等。在信息通道的选择上,不同信息通道对受听者影响的权重是决定性因素。在构建多元化传播手段的过程中,应形成“网媒点火/口碑点火→平媒跟进→电媒收官(深度报道和盖棺定论)”的多步骤、多元化传播。

“网媒点火”或“口碑点火”其实只是完成了音乐信息流的单向传播,一方传给另一方,完成的只是音乐信息的初步传递。接下来进入“平媒跟进”阶段,让信息从量的积累中浮出水面,实现一对多的广角式传播,借助平面媒体的属性,将网络和口碑传递中的信息敏感点进行整理和总论,做到有逻辑的“展示”;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发展方向。当线型的传播铺开成面,最后在“电媒的深度报道”中完成传播的立体式时,借由电媒自身独特的叙事话语,对音乐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从之前的造势、迎势到收势,是对之前呈离散状态的点重新聚焦,将传播的实效最大化。

民族音乐的传播除了以往单调的口耳相传外,更多地要引入纸媒,电媒,和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逐渐打破民间音乐在人们心中的认知,甚至已经不再符合“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这样的定义了。然而作为文化产品的民间音乐的本质依旧是歌唱劳动人民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化传播手段的运用不但不会改变民间音乐纯朴真实的特点,还能更好的结合新社会的媒介习惯,传播需求,利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今社会,利于民间音乐的推广。

民间音乐的传播既是民间音乐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音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音乐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综合性传播手段、整合传播模式、多元化传播,以及跨国传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渗透到当代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理念。新媒体传播为民间音乐传播观念带来的变化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种从民间到城市、从生活到娱乐、从国内到国外的变化,已逐渐成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基本范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审视,在实践上做出更为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中国音乐》,2006 年第 4 期。

[2]王德:《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现代传播》,2004 年第 2 期。 gHDeyzMN+0p7R5+r1bUsAxp9/VzL4cQxckZTbGwGatmsY5eHrLLzy+bCklHdmP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