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谈道:“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做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做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体会鲁迅先生所说的教育,包含了民俗教育,是广大民众“日用而不察”的民间教育智慧。民俗是植根于人们内心,规范着日常教育活动的“教育自然法”,也是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智慧的集大成。具体来说,学习民俗教育理论的意义有如下几条:
(1)加深理解民俗教育功能。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民俗的教育功能。《周礼》曰:“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化者曰俗”。《乐教》中也说:“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古代社会的教化主要是上层统治者对中下层人民的教化,而下民习得、内化并传承,也带有了教化的色彩,并逐步加强。民俗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针对教育修养。而这些教育修养几乎都烙上教化的烙印。比如惜时、谦虚、律己、忠诚、胆识、才智、品行等,很明显是道德意义上的教化,希望儿女成为有教育修养的人。在教育意义上的教化则体现为:劝学、劝读书、重视教育,规劝子女用功读书,取得成功。如:寅时不起误一天,少年不学误一生;家中有个文化人,赛如请个活神仙;三代不读书,放出一窝猪等。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植根于人们内心的“教育自然法”,借助于环境、历书、家训、格言、谚语等各种载体加强对人的教化,从而将整个中华民族教化成为一个热爱教育和学习的民族。
(2)合理借鉴民俗教育智慧。在现实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民俗通过一系列潜在的教育活动生成了民俗教育智慧。如:塑造教育生活情境。民俗教育寓于日常教育生活之中,所以民俗教育不是僵化、死板、毫无生气的文化遗留物,而是充满生活意味的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段或场景的教育活动。比如“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让孩子读书”这句话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情境,它给人们呈现了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坚定信心。我们头脑中马上会展现出一种教育情境。再如:传承教育常识和教育观念。最基本的教育常识如简单的识字、运算、道德、伦理都是在民俗教育传承中形成的。一个人可能无法接受学校教育,成为“文盲”,但绝不可能回避民俗教育,成为“俗盲”。通过民俗教育,他会获得最基本的教育常识,表达自己一定的教育观念。复如:积累教育方法。民俗中有许多关于教育方法的俗语、实例,这自然成为以后教育孩子的原始积累。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打、骂、罚、形象教育等教育方法都是日常教育生活的财富。生活于民俗之中的人们,自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些教育方法。第四:培养教育信仰。石中英在《教育生活与教育信仰》一文中将教育信仰划分为两类:一是朴素或习俗的教育信仰;二是科学或理论的教育信仰。文章认为前者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淀自然形成的,也通过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加强传播,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朴素的信仰教育一般多采用日常生活词汇表述,以一定的地域文化作为理解背景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行为,教育民俗凝结、生成了几千年的教育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产。这种信仰教育构成了民俗信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不打不成才”等都是一些在教育民俗中培养起来的朴素的教育信仰。
(3)正确处理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作为制度化教育的集中体现,而民俗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教育,二者体现了日常生活与制度生活的关系。制度生活与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人的生活的整体,是人的生活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制度生活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建立制度生活的基点、基础。制度生活往往具有模式化、稳定性特点,而日常生活则更多的是情感性和情景性,因而也更具有活力,丰富多彩。用制度生活代替日常生活,人生会丢失灵活性、丰富性,从而丧失生活的乐趣与活力;用日常生活代替制度生活,则会丧失一些社会性,丧失一定的社会规范或规则。而日常生活与制度生活相比更具批判性。对于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民俗作为日常生活的教育场景,是学校教育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源于民俗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民俗教育具有一定的自在性,比学校教育更具批判性。民俗教育的积极成分应用到学校教育中,丰富儿童的教育生活,而陋俗则应加以排除。学校教育也应充分利用民间的教育智慧补充、充实学生的学校生活,二者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将民俗教育的正面、积极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摆脱当下学校教育的危机。
怎样才能学好民俗教育理论呢?
(一)结合相关区域民俗实际进行学习
民俗教育理论是一门应用色彩较强的理论科学,学习民俗教育理论首先应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弄通,并用以指导实际。每个人都在特定民俗教育中长大,许多教师自身也有着丰富的民俗教育经验。民俗具有区域性特征,来自特定区域的学习者首先关注自己的家乡民俗,这是学好民俗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民俗教育理论,并自觉地运用民俗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样既可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又能帮助搞好教育实践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结合相关学科内容进行学习
民俗教育与诸多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学好民俗教育理论,除了要了解一定的民俗知识之外,还应和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深刻理解民俗教育理论。例如在学习民俗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来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在学习民俗教育与人之发展的关系时,则应同时应了解生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民俗教育分论部分时,除了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结合起来学习以外,还应该懂得一些针对不同性质的民俗内容的教学方法。
(三)甄别、继承、创新与学习相结合
学习民俗教育理论,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能尽信书,人云亦云。在学习中,首先是继承前人、他人合乎实际和规律的东西。继承本身也包含了批判和发展、创新的含义。民俗之中包含了良俗和陋俗二重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身就包含着扬弃、批判和发展。前人或他人的东西只能是借鉴,切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搬。因为民俗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多元性,教育对象是处于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所以,学习民俗教育不可简单照搬别人的经验,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