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民俗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俗作为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存活于民众中间。民俗的特性决定了民俗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发生、传承、传播和变异的模式。而民俗教育正是将民俗这种生活文化转化为可习得的经验、使用与判断,融入人的成长成熟进程,为人的发展勾画蓝图。具体说来,民俗教育作为一种代代相承的、由直接的生存生产经验凝结而成的文化经验,对人在生存、劳动、传统承袭、社会交际与个体发展这五方面的能力都提供了基础性的发展条件。

首先,民俗教育作为从人的生存行为中生发出的文化,实现了生存技能、环境应对和经验传承,保证了人的发展的基础条件。民俗教育是维持生活模式传承的教育体系,蕴含其中的民众衣食住行的知识为民众在特定地域与族群空间中的生存提供经验。“民俗是在自己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况以及赖以生存的首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而民俗教育,正是传承这种经验体的方式。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民俗教育依循人的生理发展阶段实现了个体的技能与意识养成。我们从自然环境当中汲取资源,形成了农林牧渔的生产模式,而又从生存模式的基础上生发出时空观念,确定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秩序。生存资源的获取与生活秩序的确立,这就为民众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第二,民俗教育作为蕴含民众劳动生产模式与技能的知识体系,实现了劳动范型与劳动认知的传承,保证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如,手工技艺作为人类从劳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技巧,很大程度上能够描述当前劳动能力的发展水平。技艺技巧背后不仅是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高明的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技艺的传承保留了人们智慧的增长、群体的繁荣进步与社会的建构经验。生产技艺的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当中的标识性作用不证自明。高尔基曾说“人勇敢地、不断地研究他的主要敌人——自然界的狡猾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一个读者的札记》);“劳动、火和语言是帮助人类创造文化——第二自然的力量”(《论艺术》)。人类“第二自然”建立,正是依靠技艺。技艺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行为对话。而民俗教育以直接的身体与心理经验的模仿,帮助个体实现了劳动技能的增长与劳动意识的培养。

“技能是泛化的,不可言喻的范畴和期待构成的世代相传之物,是以符码和信号系统为内容的传统,只有经过传统磨砺的眼睛和耳朵才能辨别和解释它。” 所谓的劳动技能都是由经历时间琢磨与人为的提炼高度符号化的传承传统的,因而实现这传承过程,民俗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来说,习得技能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区别只在于理念与工具发生了革新。民俗教育保存了知识习得以外最为积极有效的技能习得方式,以大量的身体经验来培养个体使用技能的意识。这在当下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知识的灌输与复制能够培养出技能使用的熟练手,但并不能培养出完全调动起主观能动能力、掌握技艺的人。因我们的身体被机械与现实逻辑隔绝在外,我们无法恢复到人与工具、与自然的直接经验层面。而民俗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民俗教育在传承劳动技能方面对于培养劳动意识与技能观念有先天性的优势,保有将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与技能习得相勾连的宝贵经验,能够从人与自然、人与工具的原初关联当中,以直接经验的积累来提升人的技能掌握水平。

第三,民俗教育在生活中作为传统与现实价值过渡的方式,确保了生活文化的传承。民俗教育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引入现实,以地方的、族群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民众提升生存与生活能力以应对现实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既有物质传统的传递,也有文化惯性的传承。人们对待传统的方式类似于从仓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民俗的习得正是文化自我选择的过程。

民俗教育的过程是个人与传统的冲突妥协过程,从个人的习得经验中得到的信息,完成对“传统”的翻译过程。民俗教育的过程区别于知识灌输与复制的最根本之处在于民俗教育场景的丰富性与互动性。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已经切块分装、甚至已经对你的学习心理与模式有既定要求的知识,虽然同样是作为承袭他人的头脑经验,但民俗教育则非常尊重人的特性。民俗教育的场景遍布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对象,并且贯穿对象终生。它本身社会交际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并且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也会根据人的特性而发生变化。

人能从民俗教育当中获得的不是一个庞杂老旧的知识系统,而是一个深蕴潜藏的发展空间。它以生活为载体,提供给人们丰富的经验资源,有综合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来指示文化的走向。这样自然而能动的文化传承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的文化自觉性,同时也让社会群体文化的发展不至于走入歧途。

第四,民俗教育提供一种群体内部语境,保证了社会交际文化的传承。存在于特有文化空间的民俗活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群体内部交流方式。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切实观察到民俗事象对民众生活的意义如何通过人们的行为、思考与情感表现出来。“通过对日常生活习惯、群体思想和感觉的观察,结合文化惯例方面的常识,我们就会看到民俗表演中存在着一个例行的、可预见的、规则的群体行为系统和行动场景。它们在表演艺术中,或作为谋划基础,或作为艺术展示模式,内涵着一种内部语义。”

民俗教育所实现的内部语义传承能够构建人的社会交际场域。因而对具体的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我们必须先选择语言,再考虑交际方式。而民俗教育就是能够帮助你选择正确的“语言”与“交际方式”的教育。你的日常行为、心理意识、情感表达无不显示了民俗教育的成果——你的文化身份的展现,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社会交际就会顺利进入所属生存空间的交际场域当中,建立与他人、家庭、族群的良性沟通关系。

第五,民俗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经验基质,大大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从民俗教育的文化内涵、习得方式来说,民俗教育是以群体的传承经验支持个体发展的教育方式。这是真正建立在生活、生产与交际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它潜在地引导而不是限定你的意识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族群与个体的传承繁衍。对个体来说,民俗教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选择而是情境化的主动选择。正像在农忙之后的娱乐,在收获之前的祭祀与祈祷一样,民俗教育教会民众的永远是基于族群特性与现实需求的处理经验。尽管民俗教育的过程尊重经验大于个人,但民俗教育能够提供个人最为自然与开放的发展生态。让个体自身在丰富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充分发展。

我们更相信历经时间沉淀的生活本身就是解决我们过去、当下和将来的困境的最完备的答案。“一条民俗必须适应才能生存。” 民俗正是帮助民众适应生活的经验总和。民俗教育,引导我们深入生活的内部,理解人与生活的相互塑造和影响的关系和其中的变化因素,提供规整的程式与开阔的视野,将民众习得、使用和判断过程展现出来,教会我们构造或个人或群体的与生活的关系,以使得我们的生活既合情合理又充满变化的可能。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基础必然是鲜活的知识体系与自由的传授方式。任何死板的知识积累都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民俗教育能让教育重新回归生活,回归人的个性与文化身份,这对于每一个个体乃至群体的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教育模式化发展、能力被切分细化要求的今天,民俗教育的倡导就非常有必要。单一理念建构起来的知识传递系统仅能够服务于“技术性”的增长,而不能服务于人的发展。我们需要广阔的经验世界与自然的交际方式来帮助我们实现社会化过程,而民俗教育体系就是实现以上举措的最优选择。

思考题

1.民俗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

2.结合实例谈谈影响人的发展民俗因素。

3.民俗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EK5iYtCKpWYT4rX2XaqWR7wdp8NsVtbZJ3Hta+Jbv3j7xh+NxIAEIQ/NT3ZQBM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